分享

崔颢《黄鹤楼》赏析

 江山携手 2016-12-02

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是唐代享有盛名的诗人,这和他写了这首《黄鹤楼》诗也有很大关系。这首诗曾使大诗人李白为之折服。据《唐才子传》记载,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这首诗更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在武昌黄鹤山上。据说该楼始建于三国时孙吴黄初二年(公元223年),以后屡毁屡建,原貌已不可知。清钱泳说:“其楼高七丈,飞檐画栋,八面玲珑,登楼一望,帆樯千树。烟火万家,真大观也。”说的虽是清代重建的黄鹤楼,由此也可想见其当年雄姿。

黄鹤楼不仅是登临揽胜的好去处,而且还有许多种奇妙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这里原来有一家辛氏开的酒店,得道成仙的费文祎常来此店喝酒,辛氏从不收取他的酒钱:后来费文祎就用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告诉辛氏:“客来饮,但令拍手歌之,鹤必下舞。”辛氏以此招徕顾客,很快家至巨富。十年后,费文祎又来此店,跨鹤乘云而去。辛氏就在黄鹤飞升处建楼,取名黄鹤楼,有此一段神话,黄鹤楼更是古今闻名。

崔颢远离家乡,南北漫游,来到武昌黄鹤楼,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段流传久远的神话吧?诗的前四句便与此神话有关。但是诗人并没有简单地去复述这个故事,而是从这故事生发开去,“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气势雄大的画卷。

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结合神话,点出黄鹤楼。一个“空”字,感慨万千。人去楼空,黄鹤楼徒具空名。昔日热热闹闹,如今冷冷清清,沧海桑田,不由不感慨系之。次两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登临极目,眼前是浩渺的天空和悠悠的白云。曾几何时,仙人费文祎骑黄鹤从这虚空中隐没。诗人遥望苍穹,遐思中仿佛出现当年“杳杳没孤鸿”的景象,可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只有几朵白云仍在天空中舒卷飘荡,像是在期待着什么。在这里,诗人没有把神话作为虚诞的故事,而只将无作有,表现出对神迹仙踪的追想。

如果说前四句在记事写景中偏重于想象,那么后四句在写景抒情中更着眼于现实。诗人接着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属“树”,“萋萋”属“芳草”,错落成文。这两句描写从楼上俯视所见到的景象:天气晴和,隔江望去,江对面汉阳城的树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大江奔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十分茂盛。这是多么明媚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幅图画!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时天色已晚,江面上渐渐弥漫起一片迷蒙的水气。诗人面对此景,禁不住想起他的家乡,可是家乡在哪里妮,诗人陷入了愁思。

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可看作两层,两层虽有所侧重,但合起来仍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黄鹤楼临江峭立,上面是广阔的天空,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下面是长江滚滚,江对面是汉阳城,树林葱茂,江中有鹦鹉洲,芳草萋萋。水面烟波笼罩,诗人眺望景色,神思飞扬,或沉入神话的冥冥遐想,或兴起飘零异乡的隐隐旅愁。情动于中,不能自禁,王夫之评崔颢《长干曲》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我们不妨移来评这首《黄鹤楼》。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沈德潜说“末因凭吊而怀乡也”,说得看似有理,实有割裂之嫌。“凭吊”与“怀乡”何以成因果关系呢,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

这首诗的主线是抒发羁旅愁思的。前四句虽与黄鹤楼的神话有关,但又是可以产生无穷联想的画面。诗由神话入题,但着重还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慨,杜甫《旅夜书怀》诗:“飘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崔颢是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但长年漂泊在外,对故乡而言,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鹤”? 诗人游目骋怀,感慨万千,对身世命运的感慨亦在其中吧?正由于此,下面才有故乡之思。“芳草萋萋”一作“春草萋萋”,显然是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意思、思归之情已寓写景之中。“日暮”‘烟波”,也是诗人常用来抒发旅愁的景色。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王昌龄《万岁楼》:“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所写情景,都和崔颢《黄鹤楼》相近。但崔诗中,乡情之念似有一个由隐而显,逐步发展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