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南《绝句》诗赏析

 江山携手 2016-12-02

志南《绝句》诗赏析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南宋初诗僧,生平不详,能诗。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有“志南”条目云:“僧志南诗云:‘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晦庵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云),余深爱之。后作书荐至袁梅岩,袁有诗云:‘上人解作风骚话,云谷书来特地夸。杨柳杏花风雨外,不知诗轴在谁家!’(《柳溪近录》)”(按,“云谷”指朱熹。朱熹号云谷老人。)这大概是能够见到的最详细的材料了。《柳溪近录》是魏庆之表明他的材料来源。但这本书似乎也看不到。从《诗人玉屑》介绍来看,志南应当是和朱熹是同时代人。朱熹曾经给志南的诗卷写跋(即后记),可见诗不止一首(一首不成“卷”),并推荐给袁梅岩(也不知此人详细情况)。袁梅岩还写了一首诗给他(从称其为“上人”推知,这首诗应该诗写给志南的),但从“杨柳杏花风雨外,不知诗轴在谁家”来看,已经只有“杨柳杏花”一首了。不知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变故。又看到网上有帖子说到,近年来从日本发现了一本古书,叫《中兴禅林风月集》,记载了不少南宋诗僧的著作,明确指出僧志南为“武夷僧”。这样来看,志南和朱熹活动的地方也相近,两人有过密切交往。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乘小船沿溪水而来,将那小船系在溪水边古树上,然后拿着拐杖上岸,可见岁数也不小了。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春天,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一幅浩渺无垠的画卷,无论你用多少笔墨去描绘它,恐怕都要挂一漏万,而诗人在这里差不多仅用了几个字:“杏花雨”、“杨柳风”,就把春天的世界捧在了你的面前。以“杏花”、“杨柳”两个名词来作定语,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春雨的特质。这雨不是盛夏的滂沱暴雨,也不是晚秋的绵绵淫雨,而是杏花时节“如牛毛、如细丝”的迷蒙春雨,像一首抒情诗,像一支小夜曲,笼罩了刚刚苏醒的万物;而那风,也不是塞北狂风,呼啸狂吼、席卷而过,它是轻柔的、和暖的江南春风,在杨柳婆娑的舞姿里,你感受着她颤动。不仅如此,“杏花”、“细雨“、“杨柳”、“春风”也都是美好的意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写出春风给人的感受,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惬意的春日郊游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