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几种材料类型的审题策略

 江山携手 2016-12-02

高考作文几种材料类型的审题策略

刘士东 吴秀梅

 

高考作文材料类型千万变化,不同类型的材料审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笔者把近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作了一下简单总结,归纳出六种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类型。下面,笔者以2006年高考的作文材料为例,把每种类型材料的最佳审题角度推荐给大家,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一)对比型

这种材料类型的特征是: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基本可以划分两部分,内容相对或相反。话题一般为关系型。这种材料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在审题时,不仅要注意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区别,更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立意时既要坚持两点论,同时又必须坚持重点论。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有的同学只注意到“生无所息”,围绕“惜时勤奋”立意。或者只强调“生有所息”,从人的“生理特点”出发,写娱乐休闲的重要意义。其实这两种角度都是片面的。“生无所息”和“生有所息”表面上看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生理需求。所以最佳的角度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为了理想和追求,既要孜孜矻矻,同时为了能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又要注意劳逸结合,围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立意,就较为全面了。当然这二者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写作时应有所侧重。

(二)寓言型

所给的材料一般是一则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这是最传统的材料类型。它的立足点是道理或哲理。在审题时,首先要把这些“读”出来,然后把它作为写作角度。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必须特别关注寓言中“主角”的言行,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尤其是结尾部分议论性或哲理性的的语句,这些都是理解材料至关重要的信息。读懂材料是审题的关键,因为一旦理解出现偏差,作文就会面临跑题的危险。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雨燕减肥。”雨燕在第一次离巢前,必须减肥(锻炼,控制食物的摄入)。理解这则寓言的关键信息是结尾一句话: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高飞。它揭示的道理就是: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经受磨炼(从本领到意志),这才是本题的最佳立意角度。审题时,如果把视角仅仅集中在“减肥”二字上,围绕“时尚”来写,那就跑题了。

(三)松散型

与寓言型材料相反,松散型材料淡化审题。甚至不需要审题,写作角度就在材料当中。它的优点是角度相当宽泛,什么层次的考生都有话说。它侧重考察的是考生的立意和表达。写作时无须另起炉灶,只要从材料所提供角度当中任选其一,或把几个角度合而为一即可。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材料中一共提供了六种“书”,七种“读书”方式。这样,从理论上讲,材料至少提供了42(6×7=42)种角度(姑且这么认为)。当然角度并不止42个,只不过没必要再去另选罢了。

(四)问题型

材料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个热点问题或生活中常见的某种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是一个什么社会问题,把“靶子”选准,然后再作深入具体地分析。为了使自己的见解能更加深刻,最好从具体问题出发,利用哲学上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辩证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借以提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探讨解决方案,而不能仅仅局限在问题的表面上。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I:“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仅从“阅读率不断下降”这个角度下笔,分析其原因,表达一种忧虑。虽然也能够扣题,但过于片面。因为从整则材料来看,虽然传统阅读方式有所下降(1999年为60.4%,2005年为48.7%),但是由于网上阅读率的大幅提高(1999年为3.7%,2005年为27.8%),所以整体阅读率实际上是上升(1999年是64.1%,2005年是76.5%),这才更加全面和客观。我们也可以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传统阅读方式(图书阅读)下降,新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上升,后者必将取代前者,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因为网上阅读有着传统阅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而且更加便捷。

(五)独词型

题中没有材料,仅提供一个词语或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一遇到这类题目,很多同学感觉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口)。这时,我们不妨借用管理学中“5W1H”理论,对话题提几个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做(how),什么时候(when),是谁(who),什么地方(where),甚至更多问题。这样,话题就会由抽象变得越来越具体,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缺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话题的深层认识。如2006年高考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首先思考“who”:我想握住谁的手?亲人、友人、恋人、老师、同学、伟人、名人,甚至希特勒、小布什、伊拉克难民、濒临灭绝的生物、理想、信念、真理、青春……然后思考“why”:我为什么要握住他的手?想表达感激、倾慕、敬仰、思念,还是规劝、责问、关爱、奋进……最后思考“how”:怎样才能握住他的手?我应该怎样去做?等等。这样思维的角度一下子就展开来了,而且问题越多,思维也就越深入。然后确定一个角度来写就可以了。

(六)解词型

这种类型材料的特点是:选取一个词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审题时,如果材料中对词语作了解释,那么每个义项都可以单独作为写作角度。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意气’一词,有三个义项,①志向、趣味和性情。如意气相投。②意志和气概。如意气昂扬。③偏激、任性的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三个义项每个都可以单独作为写作角度。如果只有一个义项,我们还可以结合独词型材料的审题方法,多问几个“什么”。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愿景:所向往的前景。”首先思考“who”:谁的愿景?可以从自身出发,古今中外,各色人等的愿景,甚至文学形象,濒临灭绝的生物,地球的愿景等等。然后思考“what”:愿景是什么?只要确定了“who”,这个问题就好确定了。接着思考“how”: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景

其实,不管什么样类型的材料,材料说明都至关重要。它就是写作提示,启发你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为写作提供限制,是命题人所划定的“圈”,只要不出“圈”,一般就不会跑题了。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2007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