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铙钹演奏技术初探

 cxag 2016-12-02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京剧打击乐浅谈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采的节奏、完整严密的乐器组合、灵活多变的演奏方式赋予了京剧打击乐极为丰富的表现力。京剧表演中,打击乐在配合各种表演动作、烘托念白、唱腔、衔接和连贯各种表演手段(唱、念、做、打)、渲染戏剧气氛、刻划人物内心活动等方面都起着管弦乐所不能替代的色彩效果。


伴随着京剧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京剧打击乐的演奏和运用也同样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我国戏曲音乐、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研究和继承打击乐的传统艺术,对振兴京剧、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京剧打击乐主要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种乐器组成,这四种乐器均设有专职演奏员。演奏时,板鼓演奏员用鼓点(专业术语称“底鼓”)及手势提示所使用的锣鼓点;指挥着演奏所必须的轻、重、缓、急以及各个锣鼓点之间的启、转、承、合。既遵循严格的规范,又有各自即兴发挥的充分余地,在严密的配合中每件乐器各司其职,以其鲜明的个性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其中铙钹更是以其特殊的音色、复杂多变的技法以及在配合中的特定地位(1:铙钹多演奏反拍,2:锣鼓点之间的衔接处多设定在铙钹位置上。)成为京剧打击乐中举足轻重的一员。京剧打击乐同行中均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一堂打击乐中,如果铙钹演奏出色,这堂打击乐就有精神,反之,如果铙钹逊色,即便有好的板鼓、大锣、小锣(均指演奏员)这堂打击乐也好不到哪里。所以,良好的节奏感、灵敏的反应能力对铙钹演奏员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全面、过硬的演奏技术更是不可或缺的。

    

铙钹的演奏技术历来都是以从师学艺的方式传授:教者示范,学者模仿。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借鉴。以往仅有的一些关于京剧打击乐方面的论述,往往以介绍锣鼓经为主,而对京剧打击乐某一乐器演奏技术的整理、阐述则一直无人涉及。笔者从事京剧铙钹演奏四十余年。心有所得,撰写此文。供初学者参考,求行家们斧正。

    

铙钹的演奏技术可分为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法三大要素。在演奏技法中又大致可归纳为重击、轻击、沾边、闷击、搓击、揉击、颤击、捂音、捂搓九类。本文将逐一加以阐述。

    

一、演奏姿势

   

1:持饶要领:持钹手法将关系到手腕和手掌的运用是否能“得心应手”,是铙钹演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将钹布与穿入铙钹顶端小孔的皮圈打成结扣,余下的布端折叠成三角形。食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呈J形,用第一节隔着折叠成三角形的钹布扣在钹扣外侧的下端,拇指第一节与之对捏。中指同样弯曲,隔着食指外侧的钹布与食指紧贴,无名指贴近中指,小指贴近无名指。持钹的基本要领为:掌背平、掌心空。两手皆同。

    2:身姿要求:坐姿端正,两脚自然着地,相距肩宽,使坐点与两足成三角形的稳定状态,全身自然放松,大臂下垂而不可紧贴身体,小臂屈肘平伸,双手分上下持钹。

   

二、演奏方法:


铙钹是靠上下钹对撞发声的。右手在上称“上把”,左手在下称“下把”。演奏前,上下钹对齐微开,置于胸、腹之间,离身体约25公分,呈“怀中抱月”之状。右小臂以肘关节为轴心,朝右肩方向往上提,左小臂也以肘关节为轴心朝左膝方向往下拉,上下钹拉开方向与躯干成45度斜线,敲击时,“上把”向下,“下把”向上,按原运动轨迹返回原处碰击,碰击后应顺着反弹作用让上下钹分开,恢复原先起动时的状态。切不可死拍硬砸,否则会影响音色、速度及技术的发挥。


三、演奏技法:

   

1:重击用于“冷锤”、“四击头”、“上天梯”、“回头”等激烈强劲的锣鼓点。

   

这是一种最常规的演奏方式,也是初学者最先需要掌握的。演奏时拉开双钹,猛然发力,使上下钹碰击发出强烈的声响。这是一种力度与速度的结合。这里要理解和处理好用力和放松的关系,用力则是依靠从手臂、手腕到手掌各部位肌肉瞬间集中收缩产生的力量;放松则是让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不爱任何阻碍地发放出来,这是一种意念上的放松,而不是失去控制的放松。在放松的前提下用力,用力后即刻放松。若用力得法,铙钹碰击时会发出最佳的音色——“剖儿”。

  

  2:轻击

    

轻击一般用于“阴锣”或锣鼓点中铙钹必须打的大锣位置,如走马锣鼓中的“……仓才仓才│仓才仓才│……”铙钹在大锣位置的“仓”上用轻击,在铙钹位置的“才”上用重击。

   

轻击的演奏要求与重击相似,只是要求音量稍轻。因此,上下钹分开的幅度以及碰击时所用的力度均可小些。腕关节是手部活动的轴心,它的活动半径要比大臂、小臂的活动半径短小,具有灵活轻巧的优点且便于控制力度。因此轻击时应较多地运用腕部的运动。

   

3:沾边

    

沾边一般用于一些文戏中速度缓幔的锣鼓点和一些用于唱腔的锣鼓,如“慢五击”、“风点头”“哭头”等。用以达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效果以及填补较慢的锣鼓点音节之间空隙的目的。

    

沾边的演奏要领是上下钹碰击后,不立即分开成起动时的微开状态,而是让双钹形成若即若离的态势,利用钹边的余震持续碰撞,发出密集而微弱的“嘶——”声。

   

4:闷击

   

闷击用于“叫头”、“夺头”、“扑灯蛾”等锣鼓点。双钹竖放在大腿上,对齐并拢,演奏时,双手分别向左右方向分开双钹的上沿,然后放松双臂猛然发力撞击,使之发出短促而沉闷的“扑”声。闷击技法特别要做到撞击后反弹。如没有迅速反弹的程序,铙钹发出的会是没有亮度、没有弹性的“库”声。

    

5:搓击

   

搓击就是轻击、重击相继连续敲击。用于“走马锣鼓”或称“流水”中的“仓才仓才│……"用在正拍上的大锣位置,重击用于反拍上的铙钹位置。当这一锣鼓的速度达到每分钟200上时,倘没有较好的基本功,是很难掌握的。在演奏快速搓击时,要充分运用腕部的力量,才能起动迅速,发力集中。练习时可先放慢速度,熟练后逐步加快节奏。

   

6:揉击

    

揉击是铙钹演奏中难度较高的技法,它和搓击一样也是轻击、重击相继连续敲击,只是在速度上比搓击快得多。搓击用于“流水”,揉击用于“急急风”。搓击是将双钹平放对齐撞击发声;揉击是将双钹竖立上下擦击发声。擦击的速度固然要快于撞击,但其音量就要小于撞击,如能在演奏中使上下钹擦击的运动轨迹拉成弧线,就可增加上下钹接触的面积,也就相应增加了音量。但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因为接触面积大了,其阻力也就会加大,反过来又将影响速度。只有在反复、长期的刻苦练习中逐渐加强腕部的力量和手指的控制能力,才能达到演奏的要求。

   

7:颤击

    

颤击用于“撞金钟”。要求铙钹发出连续的“嘶——嘶——……”声。其演奏方法是双钹碰击后,与“沾边”技法相同:利用钹边的余震发出“嘶——”声,但为了连续地发出“嘶——”声,又不使前一下“嘶——”声中断,在张开双钹的后端继续碰击的同时,双钹的前沿仍继续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以保持“嘶——”声不绝。双钹后端一张一合的动作靠腕关节上下运动完成,前沿若即若离的状态靠小臂的控制维持。

   

8:捂音

 

捂音用于“冷锤”、“四击头”、“硬夺头”等锣鼓点的最后一锣,用来配合干脆利索的亮相动作和激烈、惊恐的内心活动。

 捂音就是双钹碰击发声后,即刻制止其余音,使声音短促而有力。捂击的动作过程是:双钹碰击后利用手臂的惯性,迅速转动手腕,右手手腕往下转,左手手腕往上转,顺势使双钹竖立搁于右腿,制止余音。

   

9:捂搓


“捂搓”用于“劈杆”中。演奏时,大锣在正拍上,小锣击正反两下,铙钹则要求在正拍上休止,在反拍上连续击两个十六分音符。如:“O才才│O才才│O才才│O才才│……”由于速度很快,加上每拍击完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后又要求立刻捂音(制止余音)。因此必须充分运用手腕、手指的运动,使演奏的动作幅度尽可能缩小;为能迅速制止余音还必须让双钹尽量靠近右腿,以缩短运行的距离。


以上只是对铙钹的演奏技术作一些简要的阐述,便于初学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要指出的是:单纯的技术并不是艺术,技术可以通过勤学苦练达到灵巧熟练、得心应手的程度。但京剧艺术的整体看,打击乐的演奏只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为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展开服务的。一个优秀的演奏员,还必须去深刻理解每一个剧目的内涵,使自己也进入“规定情景”,在演奏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演奏技术的发挥与优美的舞台表演融为一体,体现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