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高古玉上“挤”出来的风情

 1234qinr 2016-12-03

丁哲论“双阴挤阳”

   双钩阴线,又称“双阴挤阳”,是古代玉器上一种特有的阴线组合形式。其由两条间隔较近、几乎平行的阴线组成,纹饰在两道平行阴线的表现下,会有一种很强的浮雕感。但实际上两线之间的部分并未超出玉器的平面,而是由于视觉上的误差,给人一种中间部分似是被两条阴线“挤”出来的错觉,所以双钩阴线又被称作“假阳线”。

   双钩阴线,本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商代流行的浮雕阳线(“真阳线”)制作工序中的草稿线。浮雕阳线,就是在双钩阴线外两侧再减地而成的凸脊。进入商代晚期,原本作为“真阳线”草稿的“假阳线”,逐渐成为了独立的装饰风格。

   除商代晚期,“双钩阴线”还流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早中期,本期将对各期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归纳,以梳理双钩阴线的演变脉络。

“真阳线”

“真阳线”

“真阳线”

一、商代晚期

   商代晚期的肖生玉器上通常随形铺陈有双阴线组成的勾卷纹,用以表现动物的翅羽、鳞片或服饰的花纹等。

   此期双钩阴线,线形较随意,有不规则粗细变化及深浅起伏。弧线的曲度和翻卷皆不甚统一,显的较为钝涩。线槽底部和边墙表面皆有细密的牛毛状磨痕,边沿歧出毛刺及乱线。

   在转折或者弧度大的地方多由两条阴线对接、交叉而成,显的刚直生硬,颇有些刀砍斧劈的味道。

二、西周早中期

西周早中期玉器的纹饰,仍多由双阴线构成,但变化很大。由之前那种两条不甚规整的平行细线纹,演变为一宽、一窄的双线组合。

宽者即“一面坡”阴线,沟槽之两壁一为垂直,一作斜坡,横截面略呈三角形,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窄线分布在“一面坡”竖直的边墙表面,与之近乎平行。

这种由粗细结合双阴线刻划出的纹饰错落有致、线条丰富,既消除了完全使用单阴线的单调,又增加了图案纹样的立体感和细致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与商玉阴线讲究的转折平直迥异,西周玉器之线纹圆曲顺畅、飘逸柔美,其追求的是顺畅婉转的曲线变化。

三、西周中晚期

   相较早中期,西周中晚期玉器的纹饰趋于简化、朴实、抽象,虽亦为双阴线雕琢,但线条组合形式由早中期的一宽一窄,演变为两道平行的匀细阴线纹。此时的线形规整,流畅自然,没有明显粗细变化,槽底深浅一致,表面为细磨砂状。

四、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玉器的纹饰,种类丰富、细密繁缛,尤以各类龙首纹及其衍生出的几何纹为代表。

    如双线龙首纹、蟠虺纹,由双阴线勾勒,但线条较西周时期更加圆缓、多变,形态复杂,双线所夹凸梁颇为犀利。

    双钩宽线龙首纹,亦借鉴了双钩阴线的形式,但双线之间的距离明显拉宽,从而形成阴线框,再于框内采用斜刀技法琢纹,其中在“S”形元素内施以反向斜刀,琢出两道倾斜方向相反的坡面,从而两坡面间形成一道扭转的凸棱。

以下为双线龙首纹

以下为双钩宽线龙首纹

   双钩阴线,贯穿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战国早中期,是古代玉匠在玉器表面采用阴刻平雕,利用视觉误差,从而产生浮雕立体效果的特殊技法,其对于此期玉器断代、辨伪具有重要意义,特撰小文一篇,望対古玉爱好者有些微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