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育儿日记】5岁孩子酷爱读书的秘密:阅读习惯的传承与培养

 苗芯地妈妈 2016-12-03

专栏作者简介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今年五岁,出生于新加坡,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之前说过,榛子的女儿刚刚五岁,有时会一天一口气读73本书。这么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哪来的?本期和下期专栏里,榛子会和大家分享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法。她相信,她的方法可以复制到任何孩子身上。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阅读习惯的传承与培养1】



小娃是一个酷爱看书的五岁孩子。有时候我需要专心做一点事情不能被打扰,只要搬足够的书放她身边,把她的喝水杯子装满,她就会一本接一本的连续一两个小时的专心致志看书根本不会来找妈妈,反而需要大人适时提醒她注意眼睛休息。这期和下期的专栏,我想要解释在我自己的经验里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如何来自传承,并且延续于持之以恒的力量的。



我自己幼年之时,父母忙着工作,并不曾如何花时间刻意“培育”我们姐妹和弟弟。印象中父母甚至不曾订阅专门给孩子读的书或者杂志。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没什么嗜好,除了喜欢收集瓷器和各种各样的书。那些书,码的整整齐齐一本挨着一本,一格一格一柜一柜的占满并不那么宽敞的书房几乎所有的墙面,根据我父亲自己的检索要求排列着。他又有那种非常细微的观察力,哪本书我们谁拿走了没有放回原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童年的我们总是拿走一本书就在原处放一个夹子,以防自己归还的时候放错位置。到如今那么多年过去,想起儿时的家,除了母亲烧制的软糯、极为可口的猪头肉外,就是这些无处不在的藏书印象最为深刻



这些藏书是让我们随意阅读的,当然,条件之一就是你必须爱护书保护好它们,所以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遍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铁面人》,《家·春·秋》,《人证》,《尼罗河上的惨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秀像英烈传》,《三侠五义》,《24史》,《梦的解析》,《逻辑学》,《忏悔录》,《资本论》,《唐诗宋词》,《徐霞客游记》,《水经注》。。。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武侠各类杂书,乱看一气,很多其实看不懂,也是津津有味的啃着,大抵因为无论如何晦涩,它们也比教科书好玩多了,我记得自己单《红楼梦》就看了三个不同版本。昨晚跟弟弟聊天说起小时候,我们俩都同意自己有一对因为受教育而宽容开明的父母,他们连提供的阅读环境都是开放式的,不会说你才8岁你才12岁你不应该看这种书,或者说这些都是跟你无关的课外书不要看。



这样各种课外书乱看的习惯,表面上浪费了学习时间,其实养育了我们还不错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阅读的好处很多:


其一,没有限制的选择,也许不够科学而系统的阅读安排,却提供了儿时的我们相当的阅读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视野:没有什么是你不可以知道不可以去尝试理解的,Nothing is beyond your reach.。


其二,因为书是那么多,涉及的领域又非常不同,极大的开启了我们幼年时的求知欲知识面,锻炼了快速阅读的能力,当读书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习惯就会养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读完书会激烈讨论到底是阿加莎笔下的大侦探波洛比较厉害,还是福尔摩斯更胜一筹?是金庸的江湖更令人向往,还是梁羽生的狭义更荡气回肠?林冲除了夜奔上水泊还能有什么其他出路。每个人要说服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就需要通过细节举例,逻辑的论证,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泛读之后的精读,很多书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读过2遍以上。


其三,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能理解都能记住,毕竟当时年纪很小,但是会留下些许印象,日后捡起来,总像是在搜索记忆中的某一个片断的欲罢不能。成年后我自己涉猎经济学,总会隐约记得父亲案头的《西方经济学史》,记得书橱里的《资本论》,记得亚当斯密凯恩斯这些似隐若现的名字。为了育儿翻看心理学书会得豁然见到从前读过的弗洛伊德。旅行到伦敦贝克街抬头看到大侦探的雕像,就好像回到童年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追看福尔摩斯破案的紧张。这些不错的阅读体验,都可以追溯到幼年父母提供的阅读环境,温馨而开智。



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启发,是遵循儿童天生的求知欲,是教会他们一些方法提供一些“工具”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灌输知识本身。良好的阅读习惯正是重要的“工具”之一。阅读表面上是获得享受,愉悦感,专注力,心流,训练思维和记忆,甚至仅仅只是简单的获取知识等等,但其实这一习惯的培养为何重要的原因是:阅读习惯保证了一个人持续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这种信息爆炸,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跨学科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有谁可以在大学四年之后不再读书不再更新知识而依然可以取得成就?不太可能。这里的阅读还不一定包括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因为这种方式的阅读很多时候是作者把自己深度阅读后理解,思考,加工后的东西直接的塞给你,看似节省了你的时间,其实也剥夺了你通过自己深度阅读而养成比较,归纳,关联,逻辑思考的习惯,挺像成人把饭菜嚼烂了喂孩子一样的过程,不卫生(唾液)也损伤了儿童的咀嚼能力:你自己深读,可以隔绝作者对知识的二次加工(作者主观上认知的局限),也保有自己提炼的体验和思考过程。



小娃出生后的第四个月的其中一个星期六我去参加一个育儿讲座,因为它包括有许多营养学知识,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需要替孩子6个月大开始辅食而储备足够的知识,如何添加如何准备,添加什么,在多大开始添加,需要避免什么,一旦发生过敏或者意外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讲座的结尾主办方交给新手爸妈们一个小小任务:回家仔细想想自己的父亲,母亲,配偶的父亲,母亲,分别从正面,负面曾如何影响了自己和配偶的成长?正面的如何延续,负面的如何不再传给下一代。这个小小任务也是我开始涉猎心理学,儿童教育的开端,这是后话。当时发现自己回家后所画出的表格里父母对于我的正面影响第一条就是阅读习惯



上周和朋友聚会闲逛,朋友带着九岁的女儿我带着小娃,逛到一个商场的底层,刚好有书展,小娃就站那儿不动了,挑一本就开始看起来,我们三催四请的跟她说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她抬起头来一副还沉浸在书里的样子并且要求再等一会儿等她看完,来回几次“再等等”,9岁的小姐姐想走了不耐烦了,妈妈只好提议不然我们买下来回家接着看可好,这才罢休。朋友惊讶的问她小小年纪怎么这样喜欢读书怎么做到的,我说其实好简单,就四个字:持之以恒



下期我想从细节处分享在过去的五年多是如何有意识的,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让她养成对阅读的热爱。正因为自己一直受益于大量阅读,有孩子后我会比他人在保护幼儿视力的前提下更加注意培养她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顺理成章的,然而我也非常确定自己做过的每一点努力,都可以复制到其他孩子身上。没有天生不爱读书的孩子,也没有天生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全在于你如何提供环境。




<第4篇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