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箍棒的原型竟是它?|顽史

 青梅煮茶 2016-12-03

EYEONHISTORY




文|李天飞

摘编自《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孙悟空到龙宫取来了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相当于孙悟空的一个化身和符号。这一讲,贫道要为大家扒一扒金箍棒的故事。

 

我们在各种影视里都见过,金箍棒是一根铁棍。《西游记》原著中描述金箍棒是“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奇怪的金箍



无论是木桶的桶箍,还是女孩子的发箍,箍就是用来防止开裂或分散的,这个用途古往今来都没有任何区别。

 

但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是实心的,又不是一根钢管或竹竿,平白无故装两个箍做什么,这不多余吗?

 

当然,可以解释为装饰物,棍子两头做些装饰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种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是一根长铜棒,两头涂金,但刷点金粉就得了,它实在没有必要装个箍。

 

棍子两头另外加装东西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头”(狼牙棒),但那是为了增加攻击力的,而且形状和金箍棒完全不同。

 

我们暂且扒一扒金箍棒的前世,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存较早的西游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面的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么兵刃的——就像张无忌——使的是一双肉掌而已。

 

倒是玄奘法师有一条“金镮锡杖”,不过也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类似召唤权杖之类的法宝,比如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举起锡杖大喊一声:“天王救难!”大梵天王就会显灵,帮师徒渡过难关,相当于开外挂。



《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手里使的是“生金棍”,能从耳朵里取出,但是并未说有箍。

 

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还添了一个功能:它本来不是当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有时候也叫“定海神针”。



定、碇、椗



针是一根极细的铁条,特点是尾巴上能带一根线。金箍棒缩小了当然像针,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针”,天下什么东西像此物呢?

 

我们来看“定江海浅深的定子”这句话,这里面的两个“定”字,意思有些差别。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孙悟空说这条河有八百多里宽,八戒就问:“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通天河那一回,孙悟空也说:“怎定得宽阔之数?”这几个“定”,都是测量、测定的意思。那么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的深浅呢?分两种情况。

 

第一,浅水的时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办法。比如第一回美猴王出海求师,“持篙试水,偶得浅水”,这种方法叫“点竿”或“探杆”。明代的《海道经》“勤戳点竿,寻投长滩一丈八尺,渐渐减至一丈五尺。”

 

第二,到了大江大海里,水深动辄几百米甚至千米,没有那么长的棍子,用什么来测“江海之浅深”呢?很简单。将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再拉上来量没入水中绳子的长度。

 

第二个“定”是定子,这是什么呢?古代的船上有一种叫“碇石”,或“碇子”“椗子”的东西,是船锚的前身。拴这种碇子的绳子,叫“碇绳”或“碇丝”。

 

为什么有的写作石字旁,有的写作木字旁?这是因为有些“碇子”用石头来做,有些“椗子”用木头来做。石头的叫石碇,木头的叫木碇。

 

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碇石,全长2.32米,中段宽0.29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样,重约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动,绝对是一件重兵刃。

 

可能有人说,《西游记》里金箍棒两丈长,合6.67米,这个碇石才两米多,况且是扁的,还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别。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木碇。

 

一个完整的椗长什么样?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说得很清楚,大的长二丈七尺,小的长二丈四尺,宽八寸及七寸,用铁力木制作。这种木材的密度比水重,所以能沉底。椗上系两条棕索,用来收放。

 

一个完整的椗,由椗杆、椗担(横杆)、椗爪组成。椗杆是一个椗的主体,椗担和椗爪是椗杆的附属部分,很容易脱落,也可以随意更换,所以,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椗的考古实物,基本上都只剩长达二丈的椗杆,椗担和椗爪都荡然无存了。

 

我们拿1983年出水于福建晋江深沪湾的木椗杆和金箍棒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二者是多么地相似了。

 

金箍棒“二丈来长”,一丈约3.33米(明清一丈和今天的一丈差别不大),两丈约6.67米。深沪湾的木碇杆全长7.57米,略长了些。但是,1974年泉州湾出水的海船中有一根木碇杆,长度正是6.6米,与金箍棒“长两丈”完全相合。

 

金箍棒未缩小时“斗来粗细”。木碇杆杆首宽37厘米,尾宽32厘米——这正是古代一只斗的直径。

 

碇材褐黑色,船工称之为“黑盐榈”,据判断应是铁力木。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颜色正和碇材的颜色相似。

 

木碇杆上有宽7厘米的铁箍锈迹。铁箍是为了加强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而安装的。金箍棒两头“两个金箍”,原来箍是在这里用的!“乌铁”当然不用上箍,“铁力木”再怎么“铁”也是木,又长期泡在水里,当然得箍一下了。

 

所以说,金箍棒简直就是深沪湾的木碇杆或者泉州湾宋代海船所配木碇的翻版啊!



有趣的是,一条民间传说更映证了金箍棒和“碇子”的联系:

 

当年三宝公(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三宝公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的缘起,是当地浅海处有一具巨大的古代铁锚,锚的一爪部分露出泥面约0.3米,即使潮落时仍在水下,人眼看不见。渔民在此下网打鱼,渔网常遭损坏,所以那一块海域渔民代代相传,几百年来以为戒区。出土后经分析,这具锚不晚于明初。

 

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碇子)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插在泥里的锚(碇子),不就像是金箍棒插在龙宫海底吗?

 

当然,贫道不是说和金箍棒有关系的一定是这一具锚(碇子),更不是说金箍棒的原型就是碇子,而是说金箍棒与碇子恐怕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写到这里,贫道不得不再次佩服编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当然,未必是世德堂本《西游记》这一回的最终写定者),他给金箍棒攀了个阔娘家!

 

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深度,浅水直接一捅,深水系绳一扔。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号称是藏宝的地方。这真是黄药师“弹指神通”的精微功夫。

 

碇子和针,虽然大小悬殊,却还真是一类东西,都是一根棍上挂根绳,而且兼顾了“生金棍”能大能小的传统。

 

但是要注意的是,《西游记》里描写金箍棒的时候,龙王先说它是一块“定海神铁”,孙悟空看到的时候,才知道它又叫“如意金箍棒”。

 

定海神铁论“块”,如意金箍棒论“根”,早在《西游记杂剧》里,孙行者的武器就是“生金棍”了。这条生金棍也是能大能小,但并没有提它是定海神铁。可见,管金箍棒叫定海神铁,这个梗是后起的。也就是说,金箍棒的这两个名字,有两个不同的来源。

 

我们研究《西游记》成书过程,不妨注意下,定海神铁这个梗,是谁、又是怎么编进去的。

 

贫道觉得,编出定海针的这位作者,恐怕对海洋、水运非常了解。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普通百姓恐怕也大多不认识。

 

所以贫道想,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种梗。这位作者应该是一位住在东南沿海,至少也是大江大河边上的人。




看历史已登录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网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户端,日均阅读量已达98.5万次。


且读且评论。本周最佳评论得赠书《北大国学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