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史其实就那么回事儿——古典音乐欣赏系列讲座介绍之四

 黑胶馆 2016-12-03


咱接着上回讲,上回讲到西方音乐自诞生以来,就有一个重要特点,那边便是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当然这和西方人崇尚理性有关。所谓理论与实践的并行,简单地说就是这种音乐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的,就像打扑克牌,你必须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然就出局。当时,为了政治与文化的统一,教皇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来统一圣咏的演唱,于是便有了音乐理论。

你会有一个大发现,音乐理论实际上是用来限制音乐的,而音乐受了限制,反而发展壮大,为什么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同样,哪里有限制,哪里就有创新。正是因为圣咏受了严格的限制,才激发了人们在“次要层次”上的创新,于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复调音乐史(广义的复调音乐),也就是西方音乐史就此展开。


之后的音乐史基本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循环发展:规则被建立——规则被发展——规则被玩儿坏——新的规则建立……且看之后的音乐史:从格里高利圣咏到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音乐,复调音乐(狭义的复调音乐)从一开始的两声部(主要声部与次要声部)一度发展到六声部甚至更多。你看,次要声部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主要声部。到了老巴赫的时代,繁琐沉重的复调音乐已经不被大众喜爱,当时流行的其实已经是主调音乐了。而老巴赫作为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终于把这套东西玩儿到极致。他把对位法玩儿得出神入化,就作曲技术而言,古今中外无人能出其右。玩儿最后,终于把复调玩儿死,因为他之后,无人能继续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复调音乐的发展就此终结。


之后的古典主义音乐,新的规则建立——一种“从属到主”的游戏。海顿与莫扎特将其发展壮大,可很快被贝多芬玩儿到极致。之后的作曲家有谁敢说自己的交响曲能超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谁的奏鸣曲能超过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这种把事情做绝,让后来的作曲家无事可做,无路可走的做法是可忍孰不可忍。总之,玩儿坏了,怎么办?另起炉灶。


浪漫派的作曲家们开始在一些小型的个性小品上做文章,这次玩儿的是感觉。舒伯特的即兴曲,歌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一直到肖邦的作品,无疑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如果是之前的音乐是在赞美大写的“人”,我们在音乐面前常会感到渺小的话,那么浪漫派音乐为我们吹来清新之风,在这里,个人的情感在那一刹那得以永恒。


不久之后,俄国人便闯了进来,很快便把浪漫主义玩到极致。无论是俄罗斯的作曲家还是演奏家,在浪漫派后期都是超重量级的。从柴可夫斯基到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感情从汹涌到泛滥,情感在一瞬间被无限放大,我们来不及躲闪就被吞噬。此外,演奏技术也被过分发展,以至于有些曲子正常的演奏家根本没法演奏,只有被虐的份儿。比如在《闪亮的风采》中,天才的钢琴家在弹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后便被送入疯人院。


每当规则被玩儿坏的时候,重要特征就是规则比人大了,人成了规则的奴隶。这就到了呼唤新的规则建立的时候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作曲家先赴后继,探索新的规则,比如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巴托克的民族主义等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都没有成功地建立起具有立法性的规则。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其实历史就像一个车轮,始终是处于循环往复之中。西方音乐史也不例外,基本上就是在规则两边的进进出出。规则限制着人们,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创新的成就便是制定出了新的规则。这其中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是人的创造力可以如此惊人,就像植物的种子,蕴含着能够开天辟地的巨大能量。而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