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因一道小学数学题,妈妈竟然跳了楼!

 竹使人俗 2016-12-03


谁也没想到,因为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孩子的母亲竟然从三楼跳下去了。


27日,女子小刘教9岁女儿算术时遇到一题:700减292等于几?小刘算出401,丈夫却说是408,两人为此争吵起来。


吵起来后,我就骂她脑子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算错,还怎么去教小孩?去死了!”丈夫说,他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几句气话,竟然会让妻子产生轻生的念头。


小刘平时性子就急,听了丈夫说的话以后,气得身体直发抖,竟然跑出房间,纵身从3楼跳了下去。万幸,经抢救,小刘已脱离生命危险。


说起当时的事情,丈夫懊悔不已,他说平时夫妻感情还不错,就是沟通有问题,“我晓得她脾气大,没想到性子这么烈,以后是真的不敢再气她了。


这种情绪型人格很常见,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六爷就是这么一个。六爷街边吃粉,胡万污蔑他吃了两碗粉只给了一碗的钱,六爷气不过,剖腹从肠子里拿出粉证明自己的清白。每次想到这个情节都有点生理不适,为什么这种情绪上的过激行为如此泛滥?



过激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心理动机,这个动机或深或浅,或容易被发现,亦或不容易被发现。


为何一句话就会暴跳如雷,就会气得发抖,就会死给你看,为何这个时候情绪如此轻易地就被引爆?


虽然这个事件中,妻子是被丈夫气得跳楼,但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被孩子的一句话气得发抖,有没有被孩子的一个行为气得忍不住大打出手的时候呢?


孩子有没有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因为我们的一个动作就愤然离去,或者把自己关进房间,紧闭金口了呢?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或敏感自卑


我们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果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气得发抖,是不是说明,对方所说的这句话恰恰是我们特别在意的,是我们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这些缺点或者不足的地方呢?这其中包含着敏感,包含着自卑,包含着自己对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能接纳,也因此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大发雷霆。


假设夫妻二人平时的沟通都能够心平气和,相互之间尊重有加,那么这样一句话也不至于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是否因为在平时的沟通中,相互之间就会恶语相加呢?待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任何一点事情和一句话都可能会成为导火索。

 

或赌气证明


刚才提到的六爷就是这么一位。


一气之下,就跳楼了,或者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事情,这是赌气还是证明自己就是牛呢?是不是有一种你既然说了让我“去死”的话,就别以为我不敢这样去做,看看咱们到底谁最厉害?这是否说明自己多么害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呢?


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目的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我是行的”吗?如果别人认为我不行,那么我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吗?任何生命本身都是有价值的,并不需要去向别人证明什么。

 


如何跟孩子沟通可避免过激行为

 

当下,孩子离家出走并不罕见,孩子回家后经常跟父母大发脾气也时有发生,通常只是因为一言不合。怎样跟孩子友善沟通呢?

 

就事论事,避免上升到人格层面


平时,父母跟孩子的交流当中,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一件小事无限扩大到很大。


比如,孩子回来没有及时换衣服,则家长会很生气地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让你回来就换衣服,你就是不听。你就是一个邋遢的人,这辈子你也干净不了了!”或者是孩子考试成绩差了,家长就着急地说:“平时就是不知道努力和认真,看看现在成绩出来这么烂。要我看,你这辈子也就这点出息了,将来没本事,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活在这个世上有什么价值啊你?”类似这样的话语,等于给孩子的人生判了死刑,也全面地否定了孩子的将来和人格。


事实上,孩子行为上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行为的错误并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行为不好,不代表孩子整个人就不好了,这两点还是要分开来看的。


用理智说话,而不要用情绪说话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规矩办事,并且不听家长劝告,家长心里就非常担心他们做不好事情,从而会影响将来的发展等,于是焦虑情绪就会升腾起来。这时候,往往家长说出的话语多多少少带有发泄情绪的味道。


比如,“这么大了一点都不懂事,白养活你这么大了。小时候还不如直接把你扔了得了,省得我还费心费力这么多年!”“就知道哭,就知道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你把我累死算了,我也落个干净利索!烦死人!”


这些发泄情绪的话,让孩子感受到被抛弃,被嫌弃。


其实,这种沟通并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如果长期这样,也很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需要每个家长不断学习和重复训练的。良好的沟通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而无效的沟通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希望悲剧不要发生在我们不会沟通这种事情上,也希望广大家长以此为鉴,认真反思和觉察自己的沟通模式,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学习起来吧!


特约嘉宾
靳丽霞

河北智慧家长手机报主编,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