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马福强vbbduil1 2016-12-03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一。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了这片广袤辽阔的大地上。根据目前的考古化石可知,生活在今云南地区、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已是典型的猿人了,而距今70—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则已经能够制作简单的工具,并且掌握了使用天然火的能力,这一切都预示着文明的曙光。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北京猿人生活场景

大约从五六千年前开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进入农耕畜牧阶段,而中国的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古史传说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古书所载多充满神话色彩,其中较为可靠的当属三皇五帝。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为主流者认为“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则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当时中华大地尚未形成国家组织,各部落之间互推一首领为诸部落之共主,也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所谓“三皇五帝”,可能就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时期,黄帝首先联合同属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江淮流域的蚩尤部落,然后又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部落,炎、黄两部落遂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这也是后世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所在。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黄帝战蚩尤

自炎、黄之后,人们安居乐业,讲信修睦,可谓天下为公。对于部落联盟首领的接替,人们以相对和平的禅让制进行。尧帝在位七十载,晚年禅位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帝在位近四十年,晚年又禅位于治水有功的禹。禹继承部落联盟首领后,统率中原部落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了王权。不久,禹大会诸部落首领于涂山,是为“涂山之会”。各部首领对禹行臣服之礼,俨然已成国家之规模,而禹也由部落联盟首长转化为国家君王,这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禹去世后,其子夏启继位,并在都城阳翟举行了“钧台之享”,得到了各部落首领的确认,自此传统的“禅让制”由“世袭制”取代,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确立。中国历史也进入了王朝统治时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夏朝疆域

相传夏启死后传位其子太康,然太康终日游猎田间,不理政事,以致“太康失国”之祸。此后历经三世,少康重新夺回王位,后励精图治,遂成就“少康中兴”的局面。少康之子季杼在位期间向东用兵,征服东夷,夏王朝进入全盛时期。至夏朝第十四位君主孔甲时,其荒淫无度,诸侯叛夏,史称“孔甲乱夏”;至第十七为君主桀时,其暴虐无道、内外失德,以致民心尽失,原为夏朝臣属的商部落在首领商汤的领导下兴兵伐夏,并于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夏朝灭亡。从禹到桀,夏王朝共传十七位君王,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享国470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商朝疆域

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遂取代夏朝在黄河下游地区建立起新的王朝,是为商朝。由于商朝前期未能确定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以致出现了“九世之乱”的王位争夺纷争;加之水旱灾害频发,屡次迁都,致使政局动荡不安。到第十九位君主盘庚时,其力排众议,迁都于殷,政局逐渐趋于稳定,此后商朝又被称为“殷商”。到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时,相传其在位五十九年,任用贤能,对内安定秩序,发展生产,对外征伐四夷,开疆拓土,殷商国势达于鼎盛。然而,无休止地对外征伐极大地消耗了国力,武丁之后殷商国势日衰。到第三十位君主商纣时,其生性残暴,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引起了人们的激烈反抗。此时生活于渭水流域,原为商朝外服邦国的周人势力兴起,并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大战,商军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从汤到纣,商王朝传世三十位君王,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享国550余年。商王朝时期,国家更具规模,尤其是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西周疆域

武王伐纣,将黄河流域东西两部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而造就了比商王朝更灿烂、更伟大的王朝,是为周王朝。周朝后来因国都迁徙,分为西周与东周,而东周时代的历史又与西周截然不同,当然这是后话了。先说西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分封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旧地,并以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在位四年而崩,其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不满周公摄政,武庚趁机煽动,遂成“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杀管叔,平定叛乱,史称“二次克商”。与此同时,周公大规模分封宗族姻亲及功臣,广建诸侯国,屏护王室,西周势力遂进一步向东方延伸。此后,西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成王、康王在位四十载海内安宁,号曰“成康之治”。周人势力向东延伸后,继而向南扩张,然昭王南征而不复,扩张受挫,周室中衰。穆王时,远伐西北,虽有胜绩,然“自是远服者不至”。其后共王、懿王、夷王,只能勉力维持局面。至厉王时,王室欲垄断山林之利,钳制舆论,遂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十四载,厉王崩,宣王立,王室复兴,南征北战,多有胜利,史称“宣王中兴”,然而实际上徒有中兴之名,已难掩王朝衰败景象。周幽王继位后,沉湎酒色,昏庸无道,甚至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以致失信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打镐京,诸侯不至,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幽王死后,其子平王继位,平王见镐京残破,遂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时代的开始。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形势图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为战国时期。西周立国近三百年,实行分封制藩屏王室,以宗法制实现权力的传承,而宗法分封制的维持是以实力为依托的。骊山之乱后,平王东迁,周王室失去了足以驾驭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由此引起的现象便是王命不行,诸侯不至。王室既已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遂由周天子转向了诸侯,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了取得代天子以行王命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展开争霸战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号曰“春秋五霸”。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传统的礼乐制度更加沦丧,春秋时期代天子行王命的“霸主”角色已不能满足诸侯国君,各诸侯国君纷纷改称“王”,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化成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环顾宇内,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强大,号曰“战国七雄”。为了在激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以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果显著,尤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秦国因商鞅变法而日渐强大,逐渐具备了一统寰宇的实力。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痛苦,而对乱世的思考与改革,使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公元前256年,秦国出兵进攻久已衰败的周王室,东周灭亡,自此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不复存在。秦王嬴政继位后,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中国,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嬴政自认功过三皇,德超五帝,遂自称皇帝,是为秦始皇,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时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

秦始皇嬴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