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南下少室山,为了悟道求见达摩祖师,竟然这样做

 张洪忠雪溪 2016-12-03

在西方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深刻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其实,人作为这世界上唯一有智慧的生灵,从文明发生的那一刻起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思考这类问题。西方的古希腊三贤,印度的佛陀,中国的孔子,他们的一生都在执着地探索者人生的真理大道。当然,每个人在探索大道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寻常的痛苦,都可能伤心过,迷茫过。然而,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位执着的求道者,他为了悟道不仅在雪地里站了一夜,而且为了表明求道的决心竟然把自己胳膊用利刃斩掉,他就是禅宗传奇人物——慧可。

他南下少室山,为了悟道求见达摩祖师,竟然这样做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

相传,慧可的父亲在他出生前,结婚好多年都没有生子,经常自言自语地说:“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每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自己能生个儿子,以便继承祖业。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傍晚,家里金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及至十月生产,果然是一个男孩。为了感念佛恩,父母便给他起个名字——“光”。

慧可自幼就能博闻强记,喜爱读书,儒道各家无所不通,尤其是对《诗经》《易经》有很深的研究。读书之余,慧可喜欢游山玩水,而对父母期望的“持家立业”并不怎么感兴趣。在外出游历的过程中,接触了佛家经典,读来觉得与之前潜修的儒道之书别有不同,自言“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开始潜心修佛,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毕竟是爱子的,看他意志十分坚定,不容更改,也只能允许他出家做了和尚。

于是慧可来到洛阳龙门香山出家,跟随宝静禅师学佛。经过多年潜心研习佛理,游遍各地讲堂,慧可对佛学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有一点依然困惑着他,那就是什么是生死,怎么看待生死,对他来说这仍然是个迷。

为了能早日参透这个问题,他回到香山,天天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就这样坚持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放佛神光若见,一个声音告诉他,你这样执着于苦坐,是参悟不了大道的!要想获得大道必须到南方去。于是,他给自己改名“”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他的剃度老师宝静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你前往南方找达摩大师去吧。”

他南下少室山,为了悟道求见达摩祖师,竟然这样做

于是,慧可师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摩一心打坐,根本不理睬他。然而,慧可禅师并不因此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就这样,有一年腊月初九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山洞外寒风刺骨,飘起了鹅毛大雪,可是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时,积雪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

达摩祖师心生怜悯,慢慢回过头看了他一眼,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祖师是说,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不是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慧可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决心,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的虔诚举动所感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意思是说,你以这样的决心求法,是能够成功的。于是,达摩祖师给他改名字为“慧可”。此后,慧可禅师多年跟随达摩祖师研习佛法。下面一段对言记载了达摩祖师帮助慧可开悟大道过程。

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念。

可以说,慧可禅师是我国禅宗发展史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立雪断臂的求法精神,禅宗一脉也许不会在在我国开枝散叶,以至师门广大,散布天下。

他南下少室山,为了悟道求见达摩祖师,竟然这样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