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靖、隆庆、万历 嘉靖 从明代中期,特别是弘治以后,随着王朝的日渐衰落,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在质量上大不如前,尽管时有减少瓷器的指令,但几代积累下的瓷器烧造任务仍十分艰巨。此时,御窑厂已无法一力承担庞大的任务量,只得借助于民窑的力量,这在客观上拉近了官窑与民窑之间的距离,使二者技术上的交流变得更为密切,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在许多方面,特别是纹饰上深受同时期官窑生产的影响。
嘉靖民窑纪年标准器非常多,墓葬方面主要有: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嘉靖名益庄王墓出土青花龙凤纹罐、丰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嘉靖青花婴戏纹罐,景德镇市陶瓷馆收藏的嘉靖青花鸡冠花纹盘等;馆藏的嘉靖民窑典型器主要有:江西博物馆藏嘉靖青花缠枝纹天圆地方葫芦瓶、景德镇市陶瓷馆藏嘉靖青花八仙图蒜头瓶、青花十八学士高足碗等。署有年款的器物上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嘉靖辛酉年制”(1561)款青花花鸟纹碗。
嘉靖朝的民窑青花产量很大。此时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浓重异常,这是使用了“回青料”所产生的效果。我们知道,大约自正德时期开始,御窑厂的官窑瓷器就开始使用这种青料。《江西大志陶书》载:“回青料,出国外,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从中可知,这种青料是十分昂贵的,本来一般庶民是难以使用的,但为了取得更好的烧造质量,民窑也私下购买、盗用。即《浮梁县志》所载:“回青,打之无法,散之无方,真青每插于杂石,奸徒盗于衣囊。”此外,这时常见青花发色晕散、造成纹饰模糊的情况,这可能是“回青料”在青料中所占比例过高所致。
从总体上看,嘉靖民窑青花受官窑的影响,因皇帝对道教特别推崇,故此时瓷器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往往带有道教的色彩。
嘉靖民窑瓷器胎不及前朝的细腻、肥厚,白中闪灰,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约的波浪纹。造型方面较突出的是,此时大件器皿明显增多,如大罐、大缸、大盘、葫芦瓶等;葫芦形、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带盖梅瓶、果盒、壶此时流行。制作工艺上不注意修胎,瓶、罐接口明显,盘有塌底现象,碗有底心凸起,俗称“馒头底”。
嘉靖民窑青花主要用回青料,呈色鲜艳。纹饰画法多为双勾分水、单线平涂,画笔软弱,人物形象有些比较写实,有些则十分夸张,画面布局烦琐而紊乱。追求长寿的道教题材增多如八仙、八卦、八吉祥、灵芝等纹饰。庭院婴戏图,小孩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款识形式多样,吉祥款有长命富贵、福寿康宁、万福筱同;颂语款有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食禄佳器、富贵长春;专用款有“酒”、“汤”、“茶”等。 隆庆 隆庆一朝时间很短,仅有六年,关于隆庆民窑的纪年标准器较少,主要有南京博物院藏“隆庆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砚,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隆庆铭青花牌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的青花缠枝莲纹戟耳瓶等。
隆庆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景德镇的民窑瓷器大量的输出海外,加之生产瓷器的官民、民民之间的竞争,促进了民窑瓷器质量的提升,出现了一些高水准的制瓷匠人。如《景德镇陶录》记载:“崔公窑,嘉、隆间人,善制陶,多仿宣德窑、成化窑遗法制造瓷器,……当时以为盛,号其器曰‘崔公窑瓷’,四方争售……为民窑之冠。”又如活跃在隆庆、万历时期的周丹泉,传其“所制精瓷,妙绝人巧。尝作卵幕杯,薄如鸡卵之幕,莹白可爱,一枚重半铢。又杂作宣、永二窑,俱逼真者。”
一般来说,处于嘉靖与万历之间的隆庆一朝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
隆庆民窑青花主要用回青料,部分发色纯蓝泛紫,另一部分灰淡;纹饰布局烦琐、疏朗皆有,技法为单线平涂;题材多为攀枝娃娃、马上封侯、串枝龙凤、团龙、团凤、螭龙、莲塘游禽及文字组成的图案等。款识多为“隆庆年制”、“隆庆年造”四字二行楷书款,吉祥款有“万福筱同”、“福寿康宁”、“永葆长春”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长春佳器等。
这一时期的制瓷成就以民窑为代表,嘉靖开始宫廷所需的御器大多就已由民窑的“官古器”户烧造,即“官搭民烧”。至万历后期,官窑已经衰落,而景德镇的民窑作坊一部分已从家庭小手工业作坊转变成了雇佣制的工厂手工业作坊。此时民窑在装饰图案上摒弃了过去官窑皇室的束缚,不再以龙、凤、藩莲等固定的图案为主题,而多见山水、花卉、禽鸟与人物故事的题材,并出现了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装饰新风格。民窑外销瓷也是这时期的一个突出成就,随着隆庆元年海禁的解除和万历以后东西方海上航运与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西亚、东南亚、日本等世界各地,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影响。
从17世纪初起,荷兰等国的商船大量贩运中国瓷器至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仅通过该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从1602—1682的80年中,就达1600万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花瓷。外销青花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拉克瓷”和“祥瑞瓷”。外销瓷的不断增加使得景德镇民窑瓷器出现了兴盛的局面,从万历开始经过天启、崇祯到清代的顺治和康熙前期,青花瓷器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国外学者称之为“转变期”。 万历 有与官窑的衰落,万历民窑瓷器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局面,逐渐代替官窑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峰,部分官窑与民窑产品的质量已难以区别。
馆藏的万历民窑纪年器有景德镇文物商店藏万历四年墓志瓷板、江西博物馆收藏的万历二十一年墓出土青花海涛纹双耳三足炉、婴戏纹瓶,万历三十一年墓出土青花花鸟纹开光盘,“万历年制玉堂佳器”款青花团花纹浅碗,故宫博物院藏万历四十四年经纹观音碗,香港艺术馆藏万历四十八年青花人物故事纹碗,景德镇市陶瓷馆藏“万历年德府造”款青花云龙纹碗等。
万历民窑瓷器胎土较细腻,瓷化程度好,釉白中闪青。造型厚薄、大小皆有,大的如鱼缸、绣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笔、砚、盒等文具多见,各种套盒、镂空三足炉、双耳有盖三足炉为此朝特殊造型。
万历民窑青花早期用回青料,好的色泽蓝中泛紫,后期改用浙江青料,发色较灰暗。装饰上多数青花为双勾线分水,此外还流行淡描青花,用极淡的色调,双勾图案花纹,给人以优雅的感觉。瓷器上较为突出的装饰方法还有镂空与雕塑,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艺手法。镂雕器中较常见瓶、盒之类,但镂雕手法大多粗率,无细腻感。雕塑工艺则多用于人物形象。纹饰布局繁密凌乱,题材多见花鸟、云龙、寿山福海、云鹤、天马、螭虎龙、鱼藻纹等,人物故事有八仙庆寿、老子讲经、东方朔偷桃、东坡也有赤壁、高士图、婴戏图等。肩部边饰多用锦地开光花卉纹。笔法上,早期近似嘉靖,线条颇细,有深浅阴阳之分;晚期则多简笔、抽象、写意。
值得一提的是,万里晚期出现了哥釉青花。哥釉青花的釉层肥厚并伴有细碎的开片,常见有梅瓶、玉壶春瓶、香炉等,这一品种一直延续到天启时期。
款识有“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造”,也有书宣德、成化、嘉靖伪托款的,金玉满堂、德化长春、永葆长春、富贵佳器、玉堂佳器、沈府佳器、沈府佳器、长春佳器等吉祥款、颂语款仍然流行。
嘉靖开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艺,至万历朝发展到了高峰,器形有盘、碗、洗、罐、瓶、尊、提梁壶、盖盒等。万历青花五彩图案花纹满密,以红、淡绿、黄、褐、紫及釉下青花的蓝色为主,尤其突出红色,追求“华丽”的装饰效果。所绘人物,多数是大头短躯,和这一时期版画一致。
万历中期以后,中国与南洋特别是欧洲的瓷器贸易进入新的阶段,大量景德镇的民窑瓷器源源不断的输往世界各地,从同时期的西方画作上可以看出,在家庭中摆放出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已经成为欧洲贵族们炫耀财富、彰显内涵必不可少的装饰手段,这些贵族们以收藏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为荣,后来,大约在万历三十年(1602)以后,荷兰的商人干脆将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和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求生产出更符合欧洲人习惯的瓷器,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中出现军持壶、花口盘、镂雕器物等造型,并出现属于某一西方家族的族徽,文字、符号及夕阳风景画和人物像等,从而令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纹章瓷”闻名于世。克拉克瓷原是17世纪初荷兰人对在海上俘获的名为“Kraak”的葡萄牙货船所载中国外销瓷的一种称呼。由于这种外销瓷多为开光装饰的青花盘、盆、碗、杯,于是在陶瓷史学界便把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生产的这类外销青花瓷都统称为克拉克瓷。从江西南城眀益王墓出土的青花大盘等典型器可以看出,高档的克拉克青花料色普遍艳丽,浓淡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纤细,纹饰丰富,造型复杂多样,胎质坚制细薄,工艺达到了晚明瓷器的很高水平。从造型上看,有盘、碟、碗、杯、盖杯、罐、壶、军持等,其中盘、碗数量最多。装饰纹样十分丰富,从题材上可分为珍禽瑞兽、人物故事、山水、杂宝、花卉树木、符号等类。其中珍禽瑞兽和杂宝装饰较多。装饰手法有彩绘、模印、色釉等,彩绘、色釉与模印往往相互结合。青花彩绘流行开光装饰,纹饰普遍繁密,但繁而不乱,分为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不同层次。辅助纹饰多为八开光的杂宝、暗八仙、折枝花卉等。模印均在盘、碗的腹壁,亦多为开光式。克拉克瓷器在海外的畅销不仅加快了景德镇民窑瓷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沿海地区制瓷业的发展,这一点从福建漳州等地陆续发现许多烧造外销瓷器的窑址便可以说明。
万历晚期,日本人开始重视被其称之为“芙蓉手”的中国青花瓷器,并以佐贺县有田为中心开始仿造,从其传世的仿品来看,起初略显稚嫩,不伦不类,但很快便在造型、胎釉上有所突破,已近似景德镇的产品,但仔细看,其在纹饰构图及运笔上仍显呆板,具有日本本土的绘画意味,与景德镇有所不同,而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在学习掌握了景德镇制瓷技术后,便逐渐形成自身风格,像欧洲输送“伊万里”瓷器。 (二)天启、崇祯 天启 从万历后期起,景德镇的官窑生产陷入衰落状态,至天启时期已基本停产歇业,传世可以确定的天启官窑器极为罕见,因此这一时期的窑业生产。万历后期官窑的衰落,无疑令民窑摆脱了延续几百年的精神束缚,民窑的艺人们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同时随着晚明印刷业和版画的发展,为景德镇的艺人们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图案纹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万历前后江南地区和安徽新安地区文人画家和版刻家合作大量刻印的各种画谱,对景德镇陶瓷艺人有着重大影响。
馆藏的天启民窑纪年器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款青花龙钮十八罗汉瓷钟、江西博物馆藏的天启元年墓出土青花程氏墓志、上海博物馆藏天启元年青花团龙纹烛台、江西省博物馆藏天启四年墓出土哥釉青花松鹤鹿纹瓶,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明天启五年(乙丑)青花八仙寿星图炉、英国巴特勒家族藏“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篮洗、故宫博物院藏天启年制款青花山水人物纹盘等。
天气瓷器胎薄,多数施薄釉,光洁度较强。造型小件器多,基本可分为庙宇供器、供国内市场的一般日用器皿及特殊定制的外销瓷三大类。庙宇供器占有很大比重,有烛台、花瓶、香炉、净水盂等。碗有玉璧形底,盘有折沿式,多角形。过去多认为天启的民窑青花与万历晚期的粗制风格一样,但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其实天启时期的民窑青花有精有粗,粗糙者器底有粘沙、塌底且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现象,釉色偏青灰,釉面稀薄,器底时有似明初的小乳突;精细者,修胎规整,修足较细腻圆润,此类有向清初过度的特征。
天启青花色调有多种,既有似万历青花色泽清淡、青中闪浅灰的一类,如故宫博物院藏“天启年米石隐制”的青花花卉花觚即属于此类;也有似后来清初时期青翠夺目、鲜艳明快、层次丰富的一类。
纹饰布局疏简,改变了嘉靖、隆庆、万历时繁琐杂乱的局面,在表现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场景、描写自然美好风光的题材时,画风多草率飘逸,富有生活气息,用笔自然生动,简笔写意,几笔勾勒,非常传神,如常见的牧童骑牛的图案装饰。纹样除常用缠枝花卉外,多见荷花鸳鸯、狮子绣球、博古图、麋鹿、白兔、鱼、蟹、天宫赐禄、桃猿图、罗汉、吹箫引风、婴戏、牧童骑牛、状元及第、临江独钓、板桥归人及山庄屋宇的山水图和“喜”字、“佛”字、赤壁赋等。
新的式样较多,干支纪年题款流行,特别是供器的香炉、净水碗、花觚上常见;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吉祥款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万福筱同、永葆长春;颂语款有玉堂佳器、富贵佳器、长春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天上佳器等;堂名款有白玉堂、竹石居等;图记款有兔子、盘肠、方胜、银锭、窗棂式等。
天启、崇祯年间,日本的定烧器有各种茶具、餐具和香合等,这些瓷器胎体坚致、绘工精细,多以人物、小船、鸟、鹿等入画,这些图案具有典型的日本风格,这些在景德镇定烧的外销瓷器,日本通常称之为“古染付”。在这些器物中有部分写有“五良大甫(夫)吴祥瑞造”款识,故而日本称之为“祥瑞”瓷。
崇祯 馆藏的崇祯民窑墓葬纪年器主要有:江西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元年墓出土的青花蝴蝶花卉纹玉壶春瓶;馆藏的署纪念款的器物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崇祯二年青花题记海水龙纹炉,婺源县博物馆收藏的崇祯八年青花墓志,英国巴特勒家族崇祯十一年(戊寅)青花山石树鸟图笔筒、青花高颈瓶、明崇祯十二年青花龙纹炉和青花十八罗汉图三足炉,上海博物馆藏明崇祯十三年青花题记博古图瓶、青花题记山水竹石图瓶、崇祯十六年青花题记十八罗汉笔筒等;馆藏的崇祯民窑典型器有:景德镇市陶瓷馆藏崇祯青花携琴访友图罐、青花赤壁赋纹碗、青花木马人物图笔筒,英国巴特勒家族藏崇祯青花象纹笔筒、青花苏武李陵故事图盖罐,上海博物馆藏崇祯青花钱塘梦故事盘、青花博古纹盖罐、青花罗汉尊、青花山水人物笔筒、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青花瑞兽图炉、青花山水人物图缸、青花山水人物图象腿瓶等。
崇祯瓷器器形品种较单调,以供器为多,器形有盘、碗、洗、瓶、盂、罐、笔筒、花觚、象腿瓶及庙宇供器的烛台、香炉、净水盂等。胎色发灰,较粗糙,疏松,釉色白中闪青,胎体厚薄兼有,以厚为多。器口上饰酱釉开始增多。新出现上下暗刻、中间青料绘花的新工艺,刻花一般都很浅,不易看清楚。
花觚——上下口外撇,口底直径大体相抵,中部束腰。这一造型的青花为崇祯时新创的器形,影响至清初。笔筒——有直口与撇口两种,器壁直筒型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体渐厚;平砂底洁白细润,与外器壁倭角衔接露胎处呈宽带形,釉边刮削整齐;器口露胎或施酱釉;纹饰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净水碗——又称“海灯”,属佛前供器类,此为崇祯新创器型,一直延续至清代康熙时期。
崇祯青花有细器和粗器之分,粗器可分二类,一类是胎体厚重、修胎粗糙、釉面光泽差,青花发色灰暗,这一类是对万历风格的延续,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二年青花云龙纹三足炉即属此类。另一类底书“丙子科置”、“壬午科置”等干支纪年款及一些堂名款、吉语款,这类瓷器器底多粘沙厉害、放射性跳刀痕明显。细者,有一批花觚、笔筒上的青花,胎体细密,混水浓淡层次分明,色泽向青翠欲滴方向发展,与清代康熙瓷器很接近,如不加以细辨,极容易误判。图案花纹除庙宇供器仍多龙纹等传统图案外,多见人物故事、山水、罗汉图、白兔、松竹梅、花鸟等。高士图有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西汉演义、三国演义故事等。崇祯民窑青花在装饰筒瓶、莲子罐、笔筒等立体器物时,有一种构图精美、严谨的图案装饰,这类器物的共同特点是胎体洁白,造型规整,口部或近底处多有一周浅淡、纤细的暗花装饰,整体色调明快疏朗,多采用“分水”技法进行渲染,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常见多为人物故事题材,如文王访贤、张骞乘槎、钟馗捉鬼等。人物画中的地皮景、括号云为崇祯断代的典型纹饰。
崇祯后期开始,至清顺治末,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许多供器于器身题铭,落干支年号款。少数盘、碗、杯底心书“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楷款。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博古斋”等。吉语款有喜、善、贡、春、玉、正、雅、清雅、长春、片玉、松石居等。伪托宣德、成化年号款,崇祯最多见。
崇祯时期青花五彩瓷的民窑风格则以山水、人物、白兔、飞鸟、桃果、梅石、花鸟等图案为主,突出青花,红、绿色调明显。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