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是当年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吗?

 明悟n1cvepk62z 2016-12-04

文 | 魏然 · 主播 | 竹青

有书日签:镜花水月,本我难寻


本周我们一起共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出生) 美国作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塑造了当代美国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霍尔顿的形象,在书中我们追随着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的脚步,走入他的生活,用以与成人全然不同的视角,看待学校、社会、同伴女友等等各种生活琐事。


主人公是一个非典型的学生,却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少年。物质生活丰富,精神世界的空虚,造成原本就处于叛逆期的青年心灵更加愤世嫉俗、对现实的一切都充满反抗意识。


此书一经出版,霍尔顿的穿着、言行、举止被当时青少年追捧,程度不亚于当年对欧洲青年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的效仿。


书中的主人公厌恶身边人的粗俗虚伪,但却模仿着他们的口吻与行事;外在表现粗暴、酗酒、抽烟、乱谈恋爱,但是却经常流露出内心的善良、敏感、淳朴的天性。这样一个少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用独有的方式阐释着身边的一切,所以说,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动力论中的三大精神部分。“本我”是原始的欲望;“超我”是道德的约束;而“自我”是调节“本我”与“超我”这对天生矛盾的中介,以自己独有的状态应对外面的世界。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行为中更多地表现出“本我”的诉求。但是,他不自觉流露出善良的本性,以及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化角色,都体现了“超我”的需要。在一次一次地被现实冲击之后,在被他最爱的小妹妹要求之下,人生道路必然会有调整与变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人的成长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关于结尾,学者们有完全不同的两种阐释,现在我们不做更多评价。下面的一周,让我们一起随这个少年的脚步,在光怪陆离的都市,经历两天一夜的短暂历险,用少年视角和成人视角两个维度阐释这部有重要意义的书。


下面是这个星期中,十个共读主题:


1.你的态度,决定了眼中的世界(1、2节)


2.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令人生厌的现实(第3、4、5节)


3.暴怒与出走:你知道的原因只是冰山一角(第6、7节)


4.在路上(上):我能到哪里去?(第8、9节)


5.在路上(下):我能够去找谁?(第10、11、12节)


6.无所谓的洒脱,是为了掩饰什么?(第13、14节)


7.和一个漂亮姑娘约会,是一种什么体验?(第15、16、17节)


8.这个晚上真是太冷了(第18、19、20节)


9.回家的召唤,总在不经意出现(第21、22、23节)


10.出走与回归:关于明天的路(第24、25、26节)


总结:人生如比赛,你得按规则来。


后台回复关键字“本我“,真知在哪里呢?

作者

魏然,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工作与研究,热爱文字,热爱生活。

主播

竹青,职业配音人。把爱好变为职业的幸福女人。公众号:聆听竹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