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门沧桑 | (3-4)海门关之泪 | 屈辱国史留痕椒江

 天马行事 2016-12-04

海门沧桑 | (3-4)海门关之泪 | 
           屈辱国史留痕椒江

 

唐宋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社会最富裕的国家。至于强大,唐能当之无愧,宋却只能说孱弱。富裕而又孱弱,那是什么原因?它应了孟子“生于忧患,生死安乐”的告诫。


中国社会经汉唐盛世的发展,至一千多年后的宋代,社会经济基础已相当雄厚,北宋徽宗朝全国耕地面积达72000万亩,后世明、清都未能超过。水利、科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进步,更使社会物质财富达到相当可观的积累。


赵宋王朝用武力结束五代十国纷争后,通过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政策,把军力、财力、赏罚刑政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为巩固政权,避免部属重演拥立故技,朝廷还着意将文臣武将的注意力吸引到兼并土地,追求享受上去,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和官吏腐败。


中途曾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推行改革,如范仲淹(989~1052)主导的庆历新政、王安石(1021~1086)倡导的熙丰变法和包拯(999~1062)的反腐败。但都无果而终,或影响甚微。不足以扭转国家滑向腐败深渊的局面。



范仲淹塑像



王安石塑像


终于在百多年后导致严重的内忧外患——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浙江方腊起义、北方宋江起义和金兵入侵。


北宋灭亡时当政的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一位昏庸无能的画家皇帝,嗜好绘画并迷信仙道,近阿谀取悦小人而远刚直廉正君子,沉溺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而放任内困外忧的朝政于不顾。徽宗纵使蔡京、童贯等“六贼”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弄得天怒人怨,引发各地起义,后虽被镇压,朝政却不思改过,一仍如故。



宋徽宗画像



宋徽宗作的花鸟画


蔡京吹捧宋徽宗画作的手迹


面对北方异族辽、金的威胁,徽宗又错误采纳童贯联金灭辽建议,将自己的腐败暴露在金人面前,引发金军的入侵。昏庸无能的徽宗一听金军入侵,竟然退位逃跑,把担子甩给皇太子赵桓(1100~1161),让他来监国。这赵桓便是钦宗。


与乃父一样胆怯的钦宗,处理不好朝中李纲等抗战派和李邦彦等投降派的矛盾,居然站在投降派的立场打压抗战派,最终导致靖康二年(1127)的“靖康之祸”而亡国。徽宗、钦宗和皇族、大臣3000余人被俘,拘禁于金人的五国城,走完他们屈辱的人生。


椒江人津津乐道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曾在章安金鳌山“驻跸”17天。这赵构又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曾来椒江,是椒江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还是别有意义,倒是椒江人、台州人应认真思考的事情。



章安金鳌山



赵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要看他在历史事件中的所作所为。


赵构(1107~1187),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北宋时被封为康王。金兵围攻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前夕,钦宗曾派赵构和刑部尚书王云出使去金国求和,王云勾结金人,打算以赵构为人质,迫宋屈降。此事被磁州知州宗泽击破阴谋事败,北行未成。接着,钦宗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令他带兵去解汴京之围。赵构怯战不去。金灭北宋时,金人在汴京扶立张邦昌为傀儡政权,军民唾弃,大臣吕好劝张邦昌请孟皇后出面,迎立康王即位。



宋高宗赵构画像


孟皇后为徽宗父王哲宗赵煦的皇后。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掳微、钦二北上时,孟皇后因宿在民居幸免于难。张邦昌为下台阶,迎孟皇后垂帘听政,孟皇后即下诏让康王即帝位。靖康二年(1127),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号高宗,史称复建的朝廷为南宋。


南宋小朝廷刚建立时,高宗赵构为提高威望,还任抗战派领袖李纲为右相,可是骨子里软弱、力主和议的高宗,对李纲推动的抗金斗争,看着就心里恐慌,75天后就罢了李纲的右相。李纲一罢官,抗金部署停顿。



李刚画像


金军一看新上台的皇帝又是一个“软蛋”,便继续南侵,赵构即逃离应天府至扬州。金军在河南遭到东京(即汴京,今开封)留守宗泽的阻击,守住了汴京防线。宗泽接连向高宗上24道奏疏,要求皇帝重返汴京,高宗竟躲在扬州不予理睬,致使宗泽愤而疽发,连呼“渡河!渡河!”含恨而死。



宗泽之墓


建炎二年(1128),宗泽苦心经营的抗金部署落空后,金军发动大规模攻势,要穷追高宗,灭亡南宋。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奔袭扬州,正在作乐的高宗匆忙带侍卫渡江逃往镇江,又逃向临安(今杭州)。


金军兵分两路向江西和建康府(今南京)进发,攻陷建康府又向临安进发。刚到临安的高宗还没喘过气来又逃向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并乘舟下海逃向定海。金军一直追到定海海面,才被宋水军挡住。


此时已是建炎三年十二月,高宗的船队继续向台温方向南逃。十二月二十六日经昌国(今象山南部)靠泊再入海,遇南风难行,碇海中两日,至次年正月初二晚才驶进台州湾,初三晨泊舟章安金鳌山下。



原椒江市文管会在金鳌山崇符寺前所设文物保护石碑


以上就是赵构当上皇帝头三年的历程,可说三年来就不断地逃命。那么,之后,赵构又做了什么事呢?说起来更遭人非议。


金军南侵,追高宗到舟山,在临安等地大肆虏掠后,就退兵北归。退兵途中在镇江还遭到守将韩世忠所部的伏击,首领兀术险些被活捉,10万军队被韩世忠的8000人围困48天之久,直至求乞过江,后由汉奸献计才脱逃。


可见宋军其实有相当实力可以战胜金军。兀术逃到建康准备在静安渡江,遭遇宋将岳飞部队拦截,又惨遭损失。收复建康使岳飞威名大振,而兀术心有余悸,北退后不敢再侵江南。南宋才得定都临安,偏安一方。


建炎四年(1130),岳飞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八年(1134)北伐,又收复襄阳六郡,被授予节度使,屯驻鄂州(今武昌)。十一年(1137),高宗拟将统军无力的刘光世部5万兵力拨付岳飞统领。


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委以抗敌重任的“御书”


岳飞矢志收复中原故土,洗雪“靖康亡国”之耻。遂呈上《乞出师札子》,提出要长驱直捣金国巢穴,迎回徽、钦二帝。不想高宗突然翻脸,收回拨付5万兵的成命。十三年(1139),高宗赵构与金国签订向金称臣纳款的和议,岳飞上书表示不满,说“今日事,可危而不可安”。




岳飞“还我河山”手迹



岳飞画像


果不出所料,不到一年,金国就毁约向宋发动全面进攻。赵构又急催岳飞出兵中原,并许诺“图复京师(汴京、今开封)”。等到岳家军大败金军,一直追赶到离京师仅45里的朱仙镇,金兀术已准备撤离汴京时,赵构竟连下12道金牌,压岳飞收兵班师!此时南侵金军再遭失败已无意再战,而赵构竟还想议和。为向金国表诚意,赵构居然撤掉岳飞、韩世忠的兵权,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岳云父子。


至建炎十五年(1141),宋金订立和约:南宋正式向金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划定国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唐(今河南唐县)、邓(今河南邓县)以北归金国。


从来都是藩国向中国称臣纳贡的历史,居然被赵宋皇帝颠倒翻转,这真是旷古未有的奇耻大辱。它就是赵佶、赵桓、赵构父子三人昏庸软弱造成的后果。而赵构在岳飞北伐即将收复汴京,迎回徽、钦二帝的关键时刻,却下12道金牌压岳飞班师的表现,如果可以分析为害怕迎回徽、钦二帝将使自己失去帝位,则赵构的过错,不仅仅在软弱,其人格都成了大问题。



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的图画。所刺文字是“精忠报国”,岳飞做到了,他忠的是国家,而非君王。他不理会而且绝不迎合赵构“不收复北方,免得迎回徽钦二帝,丢了自己王位”的小鸡肚肠,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赵构金鳌山避难的历史典故,留给当地什么人文价值?是那些传奇的故事?还是传闻的御书诗句和众多文人附庸的诗文?对于熟知那段屈辱历史的人来说,它决不该是风花雪月式的把玩,它是历史敲击的惨痛警钟:腐败误国,怯弱挨打!更深的拷问是,像赵构这样能因个人利益而置国家福祉于不顾,制造旷世冤案的人,够不够资格当皇帝!


此外,史书记赵构外逃爱用“驻跸”、“行在”等神秘字眼维护帝王的神圣,今人读史恐不应以皇民心态来仰望古帝皇,当以平视的眼光去审视、评判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和责任心。


偏安江南的南宋,在经济、科技、文化,甚至在外贸上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国家,但它在对外关系和国防上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懦弱无能的王朝。原因既在于它始终奉行的消极防御国策;也由于它像南北宋之际猜忌岳飞一样,始终害怕群众的力量;还由于它像北宋犯联金抗辽错误一样,重蹈覆辙,犯了联蒙抗金的错误,导致前门驱狼,后门进虎,让国家整个被猛虎吞掉。而总的根本原因是上层的腐败导致整个社会腐烂。


南宋谢太后(台州人)抱五岁小皇帝赵显降元的德佑二年(1276),椒江金鳌山又经历了民族英雄文天祥逃难路过此地。这又是椒江人常引以为荣,传颂文天祥金鳌山“哭拜高宗御座作感遇诗”的典故。



谢太后之墓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人,出身书香门第,入仕后与权奸宦官贾似道对立。元忽必烈围攻鄂州时,宦官董宋臣提议迁都四明(今宁波),文天祥上书要求斩董宋臣,而被罢官。不久被召回任权直学士院官职,因与贾似道顶撞,又被罢官。直至元军大举南下,才又被任赣州知州。


宋咸淳十年(1274),元进军临安,朝廷急下诏各地“勤王”,文天祥捐献家资,招募3万人组成“勤王军”赴临安,被任为平江知府。这时,常州危急,文天祥派援军支援,由于朝廷腐败,未能有效组织抗元,以致常州失守,遭元血洗。


德佑元年(1275),元军直逼临安,谢太后派使请求元丞相伯颜退兵议和,遭元拒绝。次年正月十八日,宋朝廷向围城元军递交投降书,次日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谈判。文天祥只字不提投降,反而严词质问,要其先退兵后议和,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命贾余庆为右丞相再次请降。降后,元军即将谢太后、赵显和文天祥等押往元大都。


押解中,文天祥在镇江与杜浒(黄岩人,曾纠集台州四千子弟救援临安,得文天祥赏识,收为随员)等12人乘机脱逃。这时正有宋将李庭芝苦守扬州孤城,元军令投降的使者向卓立城头的李庭芝宣读谢太后手诏:“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尝为谁守城?”李庭芝怒目相对,一声不吭,拉弓射死使者。


李庭芝听说右丞相文天祥来到真州,怀疑他是来说降,便布置人去捕杀。文天祥只得化名刘洙,一行人从水路转至高邮、通州,然后下东海,与三艘台州姜船同行至台州乱礁洋;船遇海盗,又拐入三门湾,登仙岩洞,赴花桥,访义士张和孙;然后经鲤浦港绕过桃渚入海门关至金鳌山。


旧志书说文天祥在金鳌山“哭拜高宗御座下,作感遇诗”。接着,文天祥溯椒江至黄岩,陆路转温州、福州,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重组抗元武装,转战赣南。最后在元精兵镇压下被围歼于空坑(今江西永丰境内)。文天祥只身逃脱,又辗转潮州继续斗争,最终被元军偷袭俘虏,至死不屈,在押元大都狱中写《正气歌》鸣志,就义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



文天祥塑像



与文天祥同时南下的张世杰、陆秀夫,则保护在闽广的两个幼帝益王和广王到处奔逃,最后是11岁的赵罡受惊吓死,九岁的赵昺在绝望的厓山围歼中由陆秀夫背着跳海自尽。


文天祥真在金鳌山高宗御座下哭拜吗?其实,文天祥在金鳌山所作《入浙东》的正文是“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漠漠长淮路,茫茫巨海涛。惊魂犹未定,消息问金鳌。”没有一句讲到宋高宗,引言也只说:“金鳌山在台州界,高宗皇帝曾舣舟于此。四明既陷不知天台存亡,忧心如捣。”没一句为高宗恸哭的意思。


说实在,文天祥感动人的人格魅力,一在他敢于和贾似道、董宋臣等权奸顶撞,二在他为社稷、为民族拒降。文天祥来章安,仅仅是路过而已。高宗给后人的教训应是“管理国家者应该选优而任”,而不是崇敬这个昏聩怯懦的皇帝。


我们应该在金鳌山修一个国辱史展览馆,而不该把它当成皇帝行踪的胜迹。当胜迹者恐怕必是有皇民价值观和奴才心态的人。


顺便说句延伸的话。有人以大中华的视野否认岳飞、屈原的行为是爱国行为(因为辽、金也好,秦、齐也好,以今观之,还不都是中国)。那么,以世界主义的观点看,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还不都是地球人。说这种话的毛病是撇开了历史的具体环境说风凉话。世界大同是好,应该是人类奋斗的目标,但难道面对日军对中国人滥使暴行,面对美国欺压中国,竟可以用世界主义去反对中国奋起抵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