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忧后乐范仲淹(一)少年苦读

 老刘tdrhg 2016-12-04

 

先忧后乐范仲淹(一)

 

少年苦读

 

导视:他是中国历史的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文才武略,卓尔不凡。

      他幼年丧父,身世坎坷,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他在邹平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从这里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吟诵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一集 少年苦读》。《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邹平史话》。今天我向大家介绍咱们邹平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叫范仲淹。前几年,咱们邹平搞了一个“邹平精神大讨论”。征求了各界、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最后把“邹平精神”确定为 “先忧后乐,创新超越”。“先忧后乐”的思想就来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邹平精神就是继承了范仲淹的这种思想。孟子说,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做到“知人论世”。孟子是这样说的: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了解他的言行,必须了解他的历史背景,了解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所谓“知人论世”。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呢,我就先给大家介绍范仲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但是它也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宋王朝它先天不足。宋代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但是他的天下不是打下来的,而是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包括他弟弟在内的一些将军们,商量好了让他当皇帝。给他披上黄袍,宣布他称皇帝了。这样,宋王朝就造成了一个先天不足。因为他的江山是从别人的手里边夺过来的,所以它就存在一种先天不足。所以宋王朝也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它仅仅统一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比起汉唐小了很多面积。它从来没有统一过汉唐时期的中国版图。

第二,宋人重文轻武。他比较重视文治、重视文臣、重视文化,但是对于武备、对于军队他非常不重视,特别是边疆的军队。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知道,他作为一个将军可以被别人黄袍加身当皇帝,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们照样可以被黄袍加身,夺了他的天下。所以他刚刚掌握政权不久,就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让他的那些大将们放下兵权回家养老去了,重新任命自己的亲信。就是这样,他把军队都驻防在这个京城的附近,对内看得很严。对外部呢,反而就防范得比较轻。重内轻外,不修边备。

第三,科举宽滥。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成熟,到了宋朝有过一个很发达的时期。但是呢,他录用的人数太多了,录取的官员太多。

第四,吏治腐败。宋朝的腐败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像明朝的天下是打下来的,他非常注重官员的廉洁。宋朝恰恰相反,赵匡胤的天下不是打下来的,他原先的老部下,在那里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不问国家大事,他反而很放心。所以就造成了一种官僚阶层腐败的风气。这种风气蔓延向整个社会,造成了宋朝的吏治腐败。冗官冗费五倍于前朝。

第五,就是内忧外患。宋王朝建立的时候,它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后周,他把柴荣打下来,自己坐了江山。但是南方,还有好多好多的小国。如南唐、南越、南屏等等还有好多小国,他就得把这些小国给平定了。由于吏治腐败,冗官冗费太多,也造成了农民起义很多,也有士兵起义。这样就造成了宋王朝很大的一个内忧。他把很重要的精力都放在平定南方的小国、士兵叛乱和农民起义这上边了。所以对于外患,他注重的就不够。在北方有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在西北有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他都没有办法去抵御。

第六,积贫积弱。因为他不修武备,军队很腐败,吏治很腐败,对外就一味的求和,暂时稳定了就可以了。而且这时候,宋王朝求和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南方那些小国都很富有啊,他把国库里的东西都敛到宋朝的国库里边去了。所以那边一打仗,我就给你银子,给你布帛,靠“花钱买平安”。那一天两天可以啊,时间长了就不行了。几年、几十年下去,宋朝就弄得国库很空虚。

我们看一下这几个地图,这是中国秦时期的地图,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当时所拥有的版图。他所能管理的版图,这时候就这么大。包括现在东北的一块,整个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包括关中地区都属于秦王朝的。到了汉朝,秦王朝的这块版图,他依然保留着。但是他往西域扩大了很大一块。大家看这个地图很清楚,这个西域,很大的版图。到了唐朝,中国的版图就更大了,有了现在中国的东北,一直到内蒙古外蒙古,一直到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一块都属于大唐的统治区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块。咱们现在看宋辽时期的地图,北宋只占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么一片。所以宋代的仁人志士都梦想着尽复汉唐故地。陆游有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解说1:范仲淹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朝代,而他自己的出身也颇为尴尬,只是当时的他,对此一无所知。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一集 少年苦读》,《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到范仲淹出生的时候呢,宋朝已经换了第二个皇帝了,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的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范墉正在武宁军担任节度掌书记。武宁军在现在的江苏徐州。“军”在宋代是一种行政单位。当然呢,它有军人去管理。宋代的行政单位有四级,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叫“路”,第二级行政机构叫“府”,有的比较小的叫“州”,再小一点的叫“军”,还有更小的叫“监”。“府州军监”都是第二级行政单位。第三级行政单位才是“县”。范墉就在武宁军做节度掌书记。节度掌书记是个什么官呢?就是一个机要秘书,相当于七品。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父亲的官舍里头。他的母亲姓谢,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了。到了四岁那一年。他的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了。嫁给谁呢?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翰的人。朱文翰是当时的淄州长山人,也就是现在我们长山镇人,那时候是长山县。当时朱文翰在南方做平江府的推官。平江府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范仲淹的老家,就是江苏省的吴县,范仲淹的老家。他随着母亲改嫁给朱文翰之后,就改姓朱了,叫朱说,他用这个名字一直用了三十年。这个推官是个什么官呢?就是主管狱讼的官,也就是说主管司法。范仲淹跟着母亲改嫁给朱文翰之后啊,并没有直接来到长山。而是随着朱文翰在各地周游。1004年,朱文翰回到他的家乡淄州来做官了,做淄州掌使。淄州就是现在淄博市的淄川,掌使是个什么官呢?就是一个州的一把手。

据说范仲淹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人们称他“少有大志”。范仲淹随他的继父朱文翰在淄川读书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他们几个小朋友到庙里去求签问卜,就是抽个签算一卦。他抽签的时候问算卦的人:“将来我能做宰相吗?”人家说“不能”;他又问:“将来我能成为良医吗?”人家说“也不能”。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就此灰心,他依然专心致志的学习,向着他的伟大目标奋进。到了后来有人转述他的话,当时你为什么那么问呀,范仲淹回答说:“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就是能够对所有的老百姓,能给他们谋利益的,做宰相这是最好的。就像我们现在做总理一样,这是最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岗位。要不然的话呢,怎么样? “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就说我如果当不了宰相,在下层能够为人民多做点好事的除了良医没有别的。可见范仲淹从小就有为人民谋福利远大志向。

到了1008年,范仲淹二十岁了,我们当地的学塾已经不能满足范仲淹求知的欲望了。他得到父母的同意,只身外出求学。到哪去了呢?到了关中。所谓关中就是当年秦国的国都,后来秦朝、汉朝、唐朝都做首都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说长安那一带。范仲淹在这里结识了不少学者名流,比方说当时著名的学者王衮、王镐,这是父子两个,都成为范仲淹的好朋友。王衮在学问上给范仲淹很多的帮助,王镐与范仲淹一起学习,后来又一起工作。还有崔遵度,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还有周德宝,这是当地的学者名流,还有一个屈应元,当地的一个道士,琴术、剑术也很好。据说范仲淹舞剑舞得很好,弹琴弹得也很好,就是这个时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关中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是这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去的关中,到了冬天快过年的时候,他又回到了长山。

从关中游学回来之后,范仲淹回到了长山,听说醴泉寺来了一位高僧很有学问,他就到长白山的醴泉寺去读书。这个地方是群山环抱,环境非常幽静。在醴泉寺读书期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现在了范仲淹的生活当中,就是北宋名臣姜遵。姜遵是谁呢?他是淄州长山人,现在属淄博市的周村区大姜镇。这个人在宋朝曾经做过很多官,做过监察御史、京东路转运使、枢密副使、给事中等等,都是高官,很重要的官。宋史上也有他的传。给了范仲淹很多的鼓励和激励。范仲淹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据说有一次,姜遵请当地秀才们、学究们到家里做客。交流之后呢,姜遵感觉到范仲淹这小伙子不错。所以等他们走的时候,他跟夫人说:这个范仲淹呀,将来会有大的发展,不做宰相也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说明姜遵这个人还是能够慧眼识才的。由于姜遵的鼓励,范仲淹就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对他后来艰苦求学,以至获得很大的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划粥断齑。“齑”是什么东西呢?就是韭菜呀、蒜呀、或者咸菜呀,长条的那种东西切成的碎末。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宋朝人魏泰,他是这样说的,就说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惟煮粟米二升,两升米是多少呢?大约也就是六百多克。两升米也就一公斤多一点。作粥一器,熬上一锅粥,或者一盆子粥,经宿遂凝,过了一宿它就凝固了,那个粥熬的稠了,它不就凝固了吗?以刀画为四块,用刀把它划开,划成那么四块,早晚取二块,早晨晚上取上两块,断齑数十茎,把那个腌咸的咸菜切一切,切上这么几十根。酢汁半盂,就弄点酱油醋之类的,把它弄上那么半碗,少入盐,稍微放点盐,暖而啖之。再把它温一温就把它吃了。这是最早记载划粥断齑这个故事的。这个很值得我们今天年轻人学习。

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范仲淹还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窖金捐僧,就有一些神话色彩。说范仲淹读书的时候,桌上放着一些饼子。有一天晚上,饼子没了。谁偷了?他后来发现一只黄色的小老鼠,把他的饼子给偷走了。他就跟着小老鼠去看,扒开鼠洞一看,哦,竟然有一坛金子!后来饼子又被偷,发现是一只白老鼠叼走了他的饼子。他就跟着老鼠去看看,扒开鼠洞一看,哦,竟然有一坛银子。这样有点神化的色彩。范仲淹在延州府抗击西夏的时候,醴泉寺失火了,整个寺都烧没了,要修复这个寺庙呢,那得花好多的钱。就派一个老僧去找范仲淹,让他捐助一下,毕竟范仲淹在醴泉寺读过书。范仲淹让他在军营里待了几天,给老和尚包了一包茶叶,就打发他回来了。回来之后,据说寺里的和尚,感到范仲淹这个人不近人情,怎么这么小气呀,庙里出事了,让你赞助两个钱,你做了那么大的官,竟然一毛不拔!就把这包茶叶放到一边了。过了几天呢,有个县令过来,想要看看这个庙失火了,怎么样呀,就说起了范仲淹的事,那老和尚说,我正在生气呢,你看看他给我什么东西,一包茶叶,这就拿过那茶叶来看看,可能顺便也给县令泡点茶喝吧,解开,里边还有封信,信里边写着就是这首诗,说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济僧人。按照他说的话到了荆树底下一挖,确实有金子和银子,这个故事说明了范仲淹从小不贪财货,不贪图这种财力,尽管他生活那么艰苦,吃饭几乎都吃不上,在那里划粥断齑,他还是洁身自好,艰苦求学,这样不去取意外之财。

 

解说2:范仲淹在醴泉寺过着相对平静的读书生活,然而就在此时,他沉寂了20多年的身世秘密却被揭了出来。滨州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一集少年苦读》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读了两三年,到了1011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范仲淹的一生。有一次他听说自己家里的一个哥哥,也就说他前面那个母亲生的那个哥哥,在家里挥霍无度,乱花钱,他就劝他,你不要乱花钱啊,这个哥哥就说:“我自己花我朱家的钱,管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就说:“我也是朱家的人呀,你怎么说你花自己朱家的钱,不管我的事,难道我不是朱家人吗?”他就找朋友去问,后来终于问清了自己的身世。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社会,到了二十二三岁了,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出身,自己的来历,自己的这种处境,也是很震撼的。范仲淹这次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刺激,他就决心自立门户。

他听说呢,就说应天府那里那个学校不错,就辞别了母亲,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这一年范仲淹二十三岁。“应天府”在什么地方呢,它在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它是宋王朝的发祥地,也就说赵匡胤驻守在这个地方,后来被他的那些将士们黄袍加身,所以它是宋朝的发祥之地。范仲淹在应天府待了五年,实际上是第五年,到了1015年,范仲淹27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从此范仲淹就走上了他波澜壮阔的仕宦生涯。

解说:范仲淹顺利踏入了仕途,他即将一展身手,建功立业,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样的前途呢?请看下集《立德立功》。《邹平史话》10月31日播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