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穿过浙江路桥,沿着北苏州路走到甘肃路口,你就会看到一幢三层红砖外墙建筑,在苏州河两岸大大小小的建筑里,这幢建筑显得气派非凡,从远处一眼望去就能分辨出来。你有所不知的是,它正是当时老上海滩著名的怡和洋行的地盘。 怡和打包厂原由英国怡和洋行投资建造,怡和洋行在清末时期进入广州,1842年后进入上海,沿河建码头造仓库,操纵了中国内航运输,收购茶叶、丝绸、桐油等运销世界各地。怡和打包厂就是当时装卸打包地方之一。由于业务发展,该洋行又在上海建铁路、开工厂,被称为“洋行之王”。 沿北苏州路看怡和打包厂建筑 怡和打包厂的前世 1832年7月1日,英国人史考特·威廉姆·查顿和詹姆斯·马地臣在广州创办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 怡和打包厂历史照片,拍摄地点位于河对岸的南苏州路 1907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今北苏州路、甘肃路口,沿河营建了一座大型的怡和打包厂,建筑高三层。虽名为打包厂,实际是一个经营性的加工仓库,进出货物有生棉、棉纱、丝、羊毛、皮革等。平时厂内存储这些货物,为其打包外运,利用的就是面前苏州河水路。 打包厂建在苏州河边方便卸货装货 怡和洋行于1920 年在上海江边成立了怡和冷藏公司,1921年合并所有纺丝企业成立怡和纺丝局,怡和打包公司是纺丝局的子公司。除此以外,怡和洋行还参与了出资建造 “九龙铁路”和“淞沪铁路”,并组建轮船公司操纵中国沿海和长江内河运输,建造码头、仓库、货栈,和啤酒公司等。 怡和打包厂建筑外墙 堆放在草坪上的原先室内立柱 怡和打包厂的今生 2011年年初,OCT华侨城上海置地对北苏州河岸具代表性厂房——怡和打包厂进行了修缮工作。此建筑修复改造后作为其项目规划展示中心和售楼中心,待华侨城项目完成后此栋建筑将引入国际品牌进驻,成为苏州河畔滨水商业中心的一部分。 修缮怡和打包厂 对怡和打包厂的修缮工作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对原先建筑的外立面修复,包括自然老化以及过往的改造中所造成的破坏,以使其恢复原有的外观面貌。把原本建筑立面上的粉色的“新”的外层立面敲掉,露出最初建筑刚建成时的原本立面层,手工用清水和轻化学剂清洗砖墙表面的技术,清除表面的砂浆或涂料层。 在甘肃路上看怡和打包厂 外立面修复后,用最低强度的方式清洗,保留岁月在砖墙表面留下的陈旧的质感。不但用破坏和损坏程度最小的修复清洗方式,还运用原始的技术并还原原本的材料进行修复,以再现建筑群整体的概念和感觉。建筑的屋顶仍保留原有的瓦屋面体系,但增加了玻璃天窗和面向苏州河的屋顶露台。原有的砖木结构和北侧的混凝土结构用其原有的构造方式进行保留。 建筑外墙 二、三楼原始的砖墙外立面,在先前修复的厚石膏和涂漆层层保护下,基本没有遭到破坏,保有朴实的风貌和原有的装饰。对这两层楼的外立面主要用低强度清洗来还原原貌。底层一楼就没有保存得如此完好,门洞和窗户因破坏严重已重新换过。 建筑一二楼外景 在建筑内部,状态保持良好的铸铁和木柱都被予以保留,原有的建筑内部木结构和铸铁结构以清水效果直接裸露在建筑空间内部不加任何修饰地呈现,这让整个建筑空间内部在充满现代性的装饰风格的同时又别有一番历史怀旧的味道。 建筑内景 (来源:爱北站 实习编辑:肖苏斌 编辑:王倩)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上海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