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小盐:从芭比宝贝到SD娃娃

 牛德华更帅 2016-12-04


日本出厂时的SD娃娃




希区柯克讲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吉瓦利土著对一个贫穷的酒鬼呵护备至,谁也不能理解土著对酒鬼出奇的情谊。他为他洗脸、刮胡子、甚至帮助他戒掉了酒瘾。恢复健康的酒鬼对这情谊感怀至深,当他要感谢吉瓦利土著时,土著却带着刀与斧子说:我要你的头颅。原来,在吉瓦利,一个白人的头颅是一笔巨大而含有象征意义的财富。吉瓦利土著对酒鬼的爱护是一种物质之爱,一种农人对农作物的爱。酒鬼的头颅是他精心呵护所有采摘的果实。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最近风靡不止的SD娃娃爱好者。如果说美国芭比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孩子,那么价格不菲的日本SD娃娃(其价格在八千至上万元间)、韩国DOD娃娃(其价格在五至八千元间)的主要消费群体却是吉瓦利土著一样的成年人了。它们的消费者需要一个活灵活现永不成长的身体慰籍他们。它们常常被他们装在小提琴的盒子里,一起参加酒吧、咖啡馆的小资聚会。它们是他们所要炫耀的财富之一。


组装而成未穿衣服的SD娃娃



在我看来,SD娃娃的灵感应该最早来源于日本傀儡净瑠璃剧。16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傀儡净瑠璃剧在日本盛行一时。素有日本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近松门左门卫就是彼时有名的净瑠璃剧作家。净瑠璃剧的演出方式比较特殊,坐在舞台侧面的解说人在三弦的伴奏下讲述剧情,同时舞台上通过漂亮而美丽的傀儡展现剧情。这样惟妙惟肖的舞台表演便要求傀儡本身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仿真性。日本制造出SD娃娃这样的精致玩偶,可以说是对其古典玩偶文化的一脉相承。


SD娃娃的购买者买来的娃娃不像芭比娃娃的购买者那样拥有一个完整的身子。初初出厂的SD娃娃是零散的。它的包装盒里充满诸如此类的零件:逼真的眼球、真人般的毛发、柔软如缎的四肢、精细的胸罩、内裤、帽子、外衣、鞋子等等。因此,SD娃娃的购买者与芭比娃娃的购买者在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对物的享受已经有质的区分。芭比的拥有者享受到的仅仅是一个模拟的成人世界。SD娃娃的拥有者享受到的却是上帝或者女娲式的造人快感。他们在嬉戏中开始了自己的造人游戏。毕加索说,上帝其实也是艺术家,是他发明了长颈鹿、大象和小猫儿。SD娃娃的拥有者,在后工业时代的信息诱导下,却成了一个伪装的艺术家。虽然SD娃娃的肌体与衣物不是他们所原创,但物的零散性给予他们一种创造者的快感与假像。他们组装SD娃娃的四肢,安装好SD娃娃的眼球,梳理并给SD娃娃戴上发丝,给SD娃娃仿若凝脂的肌肤上化妆,而后才是与芭比娃娃一样的穿换衣服的老式玩法。



穿上衣服、化好妆的SD娃娃



从芭比到SD、DOD,可以看出欧美玩具文化与东方玩具文化的区别。欧美玩具文化讲求整体与结构。譬如由芭比娃娃延伸出去的梳妆台、汽车、房子、床、卧具等以芭比为主体的对人类整体生存世界的模仿。而东方玩具文化则讲究极端与唯美,它在细节处一丝不苟。SD娃娃的脸型一般圆而短,宛若宫崎骏动画片里的女孩儿,但她们的眼神却多盛满了哀怨。据传SD娃娃刚刚上市时曾遭到过被禁的命运,因为它近乎鬼魅的神态吓坏了一些孩子。DOD娃娃的面貌与身躯则更像十三四岁正在发育的缩小版洛丽塔与正太郎。他们眼若秋水,唇若樱桃,粉面绯绯,宜嗔宜嗲,完美若一朵永不衰老的肉身之花。

成年人玩娃娃,从心理角度看是一种对童年的怀念。从社会角度讲,是寂寞的都市人在寻求一种简单的物慰籍。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越来越需要物,越来越依赖物,直至完全被物化。物无处不在,而人却被隐蔽在物之下。SD娃娃之类的玩具,唯一需要的便是金钱。只有你有足够的钱,你可以给它每日替换衣装,但你无需喂养它。它既不像一个真的生命那样生病,闹脾气,吃喝拉撒,又不像一个假的生命那样了无生气,它的肌肤摸上去光滑可人,它的姿态看上去栩栩如生。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处于虚与实、真与假的皮膜之间。它是人与人相处的替代物。它静悄悄地进行着一场虚拟而真实的革命。它以物的身份开始替代人,并享受着人与人之间才有的那种关系:爱、友谊、倾诉、拥抱 ......

本文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