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浅行

 吴岳兵 2016-12-04

【袁勇按】吾人生此世间,衣食奔走,营营碌碌。自天空飞鸟、地上虫蚁观之,或亦极其乏味无趣事。即以同类观之,亦俗不可耐之事耳。而人之为人,乃在其灵性仁心。利欲所充者,奔走逢迎,机关用尽,何异行尸走肉;诗心独具者,歌吟号呼,天性未失,乃成奇士高人。

竹堂夫子者,孟会祥也。夫子混迹于郑州,谋食于报馆,一常人耳。若夫子踽踽行于街隅,无人知其为夫子也。即偶然见之,身材瘦而高,行动迟而缓,亦无多异于他叟。而览其书法,读其文章,则目为之夺,神为之驰,想见其人,真瑰伟奇崛之士也。景仰之心,如望崇山大岳矣。


某好艺者创一刊,曰《艺术中国》,尝为夫子出一专辑。集中颇收夫子佳作数十帧,流光溢彩,叹为观止。而《笔架山记》一幅,文章书法之美,尤称杰作。私意以为,置于唐宋八家集中,亦毫不逊色也。

笔架山者,巩县某村一小土丘耳,吾尝两至而看焉。丘作山字笔架形,高不过十数丈,荒草荆棘覆之,无足观也。而好事者云:诗圣子美生于是,遂成名山。其下有窟,郭鼎堂尝题之曰:杜甫诞生窑。

凡丘瘠土,因诗人而名;诗人杜甫,则赖其文章诗篇以自名也。

今竹堂夫子又为之记。造语平易,而意与古会。所述者山,亦自道心曲也。想少陵泉下有知,当颔首许之也。吾知竹堂夫子终将以其书法文章而名于世也。

2016年3月14日

于文心书馆




笔架山记

孟会祥

 

自知杜少陵为巩县人,即知其家有笔架山。传言山作笔架之形,即待大诗人之诞生于斯也。初以为,笔架山定三山高低,形如笔架,立杜公之门,常可远而眺之。至若春和景明,如碧玉远横;霜旦雨夕,必云涛微茫。向往不置,无缘拜瞻,恣其想象,未能自已也。

壬辰岁余,因事至巩,因央同行者一访。至则先见一公园,名杜甫故里。工程浩大,而其内空空。展室中所作雕塑以及“三吏”“三别”等三D效果、动画,予素所不喜,都未留意。公园尽处,乃公庭园。院内一枣树,上塑公像,以再现“一日上树能千回”之意。此类旅游项目,几同儿戏,亦吾素所不喜者也。杜公诞生窑门前所用砖,有旧有新。新者,不过十许年前所制。因而予心所属,惟余笔架山耳。

杜公诞生窑,即凿于笔架山上。山确似笔架,甚具体。人人见之,乃不得不以笔架称之,非若他处像人、像佛之附会也。然而颇不雄伟,仅如高坟然。其上荆榛丛生,杂草离离,望之可亲。想杜甫少时,于其上摘酸枣,刨茅根,固不可免焉。

噫!大诗人不必定生于崇山秀水、雄奇幽绝之处。凡人迹在处,皆钟灵毓秀;凡吾生之时,皆可歌可泣。大诗人之为大诗人,乃不世天才,不失其赤子之心,不耦于世,而不辍吟咏而后然也。即此而论,笔架山之高峻,又不在五岳之下耳!

壬辰腊月廿三小年夜竹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