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古探幽》之冬雨缅怀徐灵胎先生

 陈鑫医师 2016-12-05

《经方》杂志


第20161203期


慕圣贤兮不可及、存遗迹兮常拜谒!


作者/金娟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小雪初至,北方大雪,南京初雪,沪上寒雨。绵绵悠悠的寒意里,想起初拜徐灵胎先生墓也是这样的初冬时节。2013年11月23日,初拜徐灵胎墓。

初入医门时,便读到黄煌教授对徐灵胎先生的推崇。

徐大椿,字灵胎,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古文辞,在文苑中很有声名。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

     徐大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们寄以读书做官、承继祖业、克振家声的希望,那是自然的事。然而,徐大椿却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相反,对经学和医学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就自选了一条学医济世的道路。

     十四岁时,徐大椿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他老师启发他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于是他就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旁及诸子百家。专心致志地探求各种实用的学问,终于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尤其是医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徐灵胎亲自制药,医理稍通。然而四弟、五弟相继不治而亡。父亲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他深深感到医学的重要,也气愤于当时庸医之医术低下,于是愤而学医。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

     徐大椿首先熟读《内经》、《本草》、《伤寒》、《金匮》等古医典,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诸书,结合临床实际,把前人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写出了十几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在《难经经释》序中,他说,他研究医学十余年,乃注《难经》,又十余年才注《本草》,又十余年才作《医学源流论》,又五年才著《伤寒类方》。写《伤寒论类方》,他已满六十七岁,完稿后又钻研了七年,五易其稿而成。上述书籍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2013年在“经方论坛”看到网友呼吁保护徐灵胎先生墓。初冬时节,我带着孩子们在吴江田心里兜兜转转,找到了淹没在一片田地里的徐灵胎墓:同津大道与云龙路交界的西南方向,一条南北大河的东岸,漫天尘土里遥望见一片郁郁葱葱,便是徐灵胎先生墓园。

“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是徐灵胎生前自拟的墓前对联,也是其一生淡泊名利,精心医道的写照。

 

 

孩子们听说徐灵胎不仅医学功绩卓著,而且多才多艺,也异常崇拜,献上松果,虔诚祈祷!

 

  彼时的徐灵胎墓地周围大概是村庄重建,漫天飞舞的尘土,基本没有大路可以到达,只能徒步走修路临时小道。不过,看上去施工并没有破坏墓地的倾向。

  2015年清明时节,寒雨纷纷,再拜徐灵胎先生墓地时,同津大道南延伸段已经修好,但不知何故,云龙路口往南段依然封闭,我们再次徒步而行到达墓地。大路小路均是新的柏油路,只是墓园周围依然无人修缮,只有泥泞的小路到达。

     孩子们出于对徐灵胎的崇敬,泥巴沾满裤脚,并无怨言,献上了自己的饼干和苹果。

2015年冬至节,孩子们又想给徐灵胎扫墓。此次轻车熟路的我们,从云龙路向南,再绕回到封闭的同津大道南段,省却了徒步,可以直达离墓地最近的柏油路。

这次孩子们带了冥元宝和新摘的草莓。墓园依然是有些荒凉,但是看上去还是有人来收拾的,有扫帚斜靠在院门后。孩子们每次来也会兴奋地学用大扫帚,说给徐灵胎大医“扫墓”。

不过,这次我们准备离开时,在墓地旁的小柏油路上,看到一辆轿车,见一位老人和一位中年人,打招呼后我们得知他们是吴江中医院的,也是来为徐灵胎先生扫墓的。我心生欢喜:节日里还是有很多人想起来祭扫先生,大道不孤,先贤不寂!

 

  徐灵胎先生号“洄溪老人”,因为他晚年隐居苏州的洄溪画眉泉。乾隆二十五(1760)年,徐灵胎首次奉诏赴京,直言质朴而得乾隆帝嘉赏,原拟留职京师,坚辞,归隐画眉泉。

“洄溪画眉泉”,这个听上去就清润灵秀的名字,到底是个什么居所呢?徐灵胎曾亲书《画眉泉记》:“吴山七子墩之下,有画眉泉者,缘此泉离姑苏台只二里,吴王游览于此,尝取水应宫中之用,此泉之所以得名画眉也” ,“得破屋数椽,墙摧瓦落,泉在屋旁,屋内有碑,剥苔审视,知为高僧子山所辟”。

2015年冬的一个周末,也是如今天这样的寒雨,却没有打消我们对洄溪画眉泉的向往。到达张桥村松毛坞,山下有大门,大概雨天的缘故,守门人锁了大门临时不在。也许正是这样的守护,这片山林保存着比较原生态的环境。

周折找来了守门人开锁,穿过掩映在竹林里的柏油路,到达了一片乱石的山坳,停车。山里悄无一人,无比静寂,飘渺的雾气悠悠腾在半山。

顺着不是很明显的路标指引,我们开始徒步,登山。路上厚厚的落叶,头顶淅沥沥的冬雨。大约半山腰,我们在路侧转弯的一个平台边的石头上有很多摩崖刻字。


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僻静的处所,就是“洄溪草堂”遗址。图中这个如今长满杂木的石垒地基,大概就是当年的洄溪草堂基石。

相传西施画眉的泉水,千年后依然存在,适逢雨水,泉水也汩汩而流。而石壁上“古画眉泉”几个大字,正是徐灵胎先生亲笔所。

遥想两百五十多年前,山上劲松叠叠,山下竹林修修,山中有雾气袅袅,门前有泉水潺潺,时有画眉悦耳,偶有松鼠跳跃……徐灵胎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淡泊名利的晚年,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医贯砭》(1767年)、《兰台轨范》(1764年)《慎疾刍言》(1767年)等诸多著作。

慕圣贤兮不可及,存遗迹兮常拜谒!

仰慕灵胎,追随黄师,千年经方,其华熠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