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电脑“附体”的人|关于人工智能(A.I.)的实验

 素1125 2016-12-05



写在前面:

大家好,今天可能会觉得我们的文章风格和往常有些不一样。看过威尔史密斯演的《机械公敌》么?或者斯皮尔伯格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冲突骗尽了我们的眼泪。今天我们推送的就是一篇关于人工智能(AI)的文章。


人工智能乍一看和心理学好像没什么关系。不过,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大脑、思想以及人本身的学科,它和人类心理密不可分。如果人真的和机器合二为一,会发生什么呢?人类能识别谁是机器人么?——今天的文章就是关于人能否识别出人工智能的。


说了这么多,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主创团队都是硬科幻迷,所以夹带私货,推送了一篇科幻范儿的文章。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喜欢?不喜欢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未来我们的内容还是会以关注亲密关系、自我探索为主。


新号运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欢迎大家来后台与我们交流,你们的意见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每一条我们都会认真阅读的。最后,周末愉快~



被电脑控制的人

原文作者:David Robson 翻译:刘骁璇




假如一个人的身体被一台电脑接管会发生什么,其他人能够看出端倪么?本文将讲述一个 “回声体echoborg”的实验,这是一项展现未来人工智能生活的奇特实验。


从技术上来说,这项实验的进行是这样的:被试一旦进入实验,就不再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说话,他们的身上藏着隐秘的收音设备和耳机,通过网络与远程的电脑相连接。当有人和被试说话时,电脑上的聊天机器人会根据收到的声音做出机器的回答,被试在耳机中听到机器的回答后,再把句子复述出来。——被试就成了机器的“回声体”。


我见到的第一个回声体叫Sophia Ben-Achour。她看起来就像一个典型的伦敦学生。她有着一头棕色的短发,忽闪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我们谈论天气、音乐和她教外国学生英文的生活。你永远想不到,她的思维正被远在200英里以外的一堆数据处理器操控。


Sophia正是一个“回声体”——一个活着的会呼吸的人类,一个偶尔把自己交给机器人掌管的话筒。无论她说什么都来自于网络那边的聊天机器人,通过一只小听筒告诉她说话的内容。


她告诉我,总的来说,被电脑附身的感觉并没有多少不安。不过有时会忽然想到,“我好像只是一具肉体而已,再无其他。


关于实验的结果,她说,那些和她对话的人从来都不会想到,和他们聊天的是一个人与电脑的混合体。


这事儿听起来像一部小小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但是,事实上这项离奇的设置有个严肃的目的。伦敦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想了解人工智能的身体和外表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我们对它们的觉察力。对于了解人工智能而言,这一点极其重要。


因为在未来,我们的周围可能充斥着与人类毫无二致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知道对此将作何反应。




实验的缘起


“当前,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人工智能,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机械外表,”研究员之一Kevin Corti说。他建议,用人类的身体加上机器人的思维,来模拟未来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用这种方法,人们真的会相信他们遇到的是其他人类。”


Corti和他的督导Alex Gillespie在研究“西哈诺现象”时得到灵感。“西哈诺现象”是一项由备受争议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发明的实验。


说句题外话,这位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曾经做过一个臭名昭著的“服从实验”——在实验中他让被试给其他人施加电击,并不断提升电击伏特数。即使看起来电击导致那个人处于越来越危险和痛苦的境地,许多参与者仍旧选择接受指令,继续提升电击伏特数。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比起质疑权威,我们会轻而易举地选择服从权威去伤害他人。


在这个心理学家的晚年,Milgram研究的主题转型为温和的身体觉察——当我们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我们真的在听他们说了什么?还是我们仅仅根据对方的外表有了主观预判?


为了找出真相,他借鉴了19世纪罗思丹的名剧,Cyrano de Bergerac(《西哈诺·德·贝热拉克》,亦译作《大鼻子情圣》)。De Bergerac是一个才华洋溢的军官,也是一名机智的诗人和高超的音乐家,但是他却因自己长相上的不足而自卑,对他美丽的表妹Roxane望而却步。结果,他让英俊却傻笨的Christian代劳并助其一臂之力,一字不落地告诉他说话的内容。在最出名的一幕剧中,Cyrano藏在灌木丛里,一字一句悄悄地提示那位绣花枕头Christian,他再原封不动地复述给Roxane听。


这位心理学家Milgram使用了一个相似的设置,用一种完美的方法来测试我们的外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我们内心的觉察力。在实验中,一个“西哈诺对象”通过耳中一枚小无线电发射器接收来自另一个房间中另一个人的话语。像剧中的Roxane一样,参与实验的第三个人对这项奇特的设置一无所知。


Milgram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人和西哈诺对象进行了20分钟漫长的对话,毫无异样。


“事实是,这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源自另一个人的思想……而那个人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


Milgram在1984年逝世,20年后另一位心理学家Gillespie决定重启这个西哈诺计划。最初,他还是尝试人和人之间的“回声”设置。Gillespie亲自作为幕后的操纵者,让一个11岁的男孩在一群成人面前接受问话。结果显示,那些成年人高人一等的态度令人吃惊。“我被问了各种问题,关于图表、撒切尔夫人去世的日子、金融危机等等,当我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之后,他们说,恩,这男孩子还挺聪明的,他大概心理年龄有15岁,”Gillespie说。随后,Gillespie便开展了本次“机器-人”之间的“回声体实验”。




我们能否识别出活人与人工智能?


从哲学观点上看,人们确实非常不擅长判断一个人究竟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施加行动,还是仅仅是执行他人命令的“僵尸”。“无论身心多不协调,人们发现不了。”执行本次回声体实验的一位研究员说。


换一种说法:我们依靠外表判断一个人,多过依靠ta的内心。


我们可以把机械心智植入人体,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他们说。这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回声体”——一种新型的西哈诺,由机器人代替真人说话。


他们的实验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下,参与者完全不知情,他们没有被告知将和机器人对话。正如预测的那样,这些人没有任何头绪,直到交谈结束,也没有觉得哪里不对。“绝大多数人从未想到自己在和一台语言处理机谈话。他们会觉得对方似乎有点社交问题,但他们连一分钟都没想过,他们是在和人机混合体交谈。”


科幻小说,包括近期的电视剧《人类》(Humans),都对机器人有一天能完全融入我们的社会都有着一连串长长的问号,到那时,我们不再区分两者之间谁是活生生的,谁是电子化的。


而这次的实验显示,就算今天我们能力有限,也能超乎想象地把你耍得团团转。


然而,实验的另外一种情况,是研究团队试图复制人工智能的经典实验——“图灵测试”。和上一次设置的条件不同,参与者被告知,他们的交流对象有可能是机器人,也有可能不是,他们必须区分是或不是。结果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形下,计算机的表现和它们隔着屏幕与人交流的时候好不了多少,很少能通过图灵测试,人们能够区别出哪些是机器在说话。“标准提高了很多——人们期待更多。”研究者解释说。


这是一种悖论:在没有被告知和人工智能对话的时候,我们会假设交谈的对象是人,即便觉得对方和人类标准的社交行为相比有点奇怪,却依然可以长时间交流互动。然而,一旦我们知道面对的可能不是人类,就会异常严格地开始挑错。研究者说“人工智能的聪明才智远超人类所想,但是我们对于“非人类”的判定大大限制了我们采用正常的方式(即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一样)与它们交流互动的欲望。”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可怕还是尴尬?


一种共识认为,和机器人交谈会让人觉得恐怖 。人工智能表现得和人类相似度越高,它们看起来就越恐怖——在CGI电影中常有这种现象。假如人工智能还能自发地与人对话,这就更让人毛骨悚然了。


不过,这次试验的发起人Gillespie却认为,假如人工智能开始越来越像人类,甚至和人类产生混淆,我们不仅仅会觉得恐怖,首先会觉得‘很怪’。他指出,未来当我们第一次真正面对逼真的人工智能,人类的第一反应很可能不是“恐怖”,而是“尴尬”。


我明白他说的尴尬是什么意思。这种尴尬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体会到的。我在实验室和“回声体”Sophia体验过这样的对话:


  • 我:你看过新闻么?

  • Sophia:BBC报道说英国将在欧盟投票,不过不是5月5日。

  • 我:好的,现在你不如问我个问题?

  • Sophia你最喜欢哪个乐队?

  • 我:我对乐队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我挺喜欢像Joni Mitchell一样的创作者。

  • Sophia:Joni Mitchell,当然,我也很喜欢她。她经常和我打招呼。


实际上,如果我们是通过聊天工具在电脑两侧做如上述的对话,我完全感觉不到哪里不对。但是面对面,她应答时的停顿和空白就凸显了出来——如果我们是通过聊天工具对话,这种突兀感是不会被我感受到的。


假使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克服上述的问题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学家们不断进行回声体实验的原因。“我认为我们走在时代的前端,”研究者说,“如果你回溯历史,你也许会觉得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是大众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会决定这些东西该不该出现在大街上,比如作为警察之类。所以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检视人类如何才能与人工智能协调。


在研究者心中,这些实验甚至会质疑起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才算是生命体?试想一下如果真有一个长得和Sophia(那个参加实验的回声体)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而且摒除了所有聊天程序出现的生硬和不自然——“对我们来说,还需要考虑比行为举止更多的东西吗?”研究员问到,“如果一个机器人能够摹拟人类所有的身体特点和行为特点,为什么我们不能称他们为人类?”


你觉得呢?快来后台告诉我们你的想法,我们会选出最棒的答案分享给所有人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