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经方——附子汤

 心静自然凉H 2016-12-05

【原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4 条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 条又指出:“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组成服法】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家阐述】

成无己云:“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黄元御云:“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他对于病因病机则认为:“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陈修园云:“火用不宣,全无燥渴,故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从阴内注于骨也……从阴注骨,是表寒里虚,病从内出,故温而兼补”。

历代医家对《金医要略》中附子汤证的病因病机论述简述如下:陈修园曰:“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热则消,寒则开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此为胎胀少腹如扇者,出其方治也”;清代名医曹颖甫认为:“妊娠六七月,胎已长成,血凝于下,热度不高,太阳寒水,化气者少,脾脏乃气虚生湿。寒湿内奎,故胎胀;流入足太阴部分,故腹痛;脾阳不能外达,故发热而恶寒”,结合脉象又云:“凡脉见弦急,俱为水胜血寒,胎气胀于内,少腹膨急而子脏开,风寒袭之,故少腹如扇。如扇云者,谓逐阵冷气相逼也”。可以看出,辨附子汤证均不离寒湿二字。

刘渡舟在305条注释中说: 附子汤的适应证, 一为阳虚, 一为寒盛。张长恩认为,附子汤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 寒湿凝滞。其临床指征为:背恶寒、手足寒冷, 肢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腹中冷痛,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沉弦。以此为指导,运用于临床,通过本方证病机,结合实际情况,详细辨证,将附子汤加减、化裁。

【类证鉴别】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原文第82条:“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辨少阴脉证并治》中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真武汤组成为:茯苓、白芍、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

从组成来看,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阳虚兼水湿泛滥之证,不同之处在于,附子汤中附子、白术之用量较大,比真武汤多一倍,又加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其参、姜、苓、术的配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全方健脾益气、温阳散寒之力增强,主治阳虚、寒湿内盛的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腹胀纳差、疲乏等;而真武汤中附子量小,佐以生姜,温阳利水,治疗阳虚寒湿泛滥,水气内停,浮肿,小便不利等证,两方所主病证在同为阳虚,但附子汤之脾阳虚、寒湿痹证较真武汤重;而后者则侧重于治疗阳虚水泛导致眩晕、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