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分析】如何写出像得到一样的干货文章

 易良义 2016-12-05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是一个特别大的压力,所以很多自媒体长期都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始终无法像得到这样稳稳地持续输出好内容。本文将以得到的知识新闻为例,深度解析其打磨内容的全过程。

一、深度筛选

得到上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筛选而非原创。这相对于原创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没有了持续产生优质内容的压力了,因为内容来自于外部,得到要做的只是带着敏锐的嗅觉,泡在海量的信息里不断筛选甄别,帮用户找到最有价值的知识点然后提炼出来。但即便不是原创,得到也能让用户每次听完都有种“又get新技能了”的快感。仔细分析下,这种快感主要来自于两点:

1.选题独特,不做公共信息

得到的选题对很多用户来说都是新知识,这对用户来说种非常棒的体验,因为用户天然地只对新东西感冒,那些老掉渣的内容一进入眼球就自动屏蔽了。而当下环境里,只要是篇好文章就可能被翻来覆去炒上百次,比如很多做运营的自媒体去年讲“活动运营”,今年讲“运营活动”,套路话术都没变,所以用户连续看几天就烦了。但是再对比下得到,你会发现每天出来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选题从不重复,所以听了都会收到一些惊喜。

2.明显的干货点

得到的每段知识新闻里都有一个明显的干货点。这样的点会让用户听了之后感觉真的到get到了干货,并且产生记笔记和收藏的冲动,所以读者在听完之后总是充满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以至于很自然的就爱上了这种获取新知的方式。

当然,对很多原创作者来说,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一定好,因为包括两微一端这样的大平台都在鼓励原创。但是如果单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是原创还是筛选的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只关注这内容对我有没有用。而且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原创内容已经足够丰富,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用户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个好的信息过滤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筛选或许比原创更重要。

二、打磨再造

除了深度的筛选,得到对内容还做了非常深度的二次打磨。如果你仔细研究知识新闻大量的文字稿之后,你会发现这些文字稿都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共性: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全程没一句废话,而且反复用到权威的人或公司背书,给人非常专业的感觉,如下图所示:


这张图片几乎代表了得到知识新闻的所有内容的行文逻辑:首段用一两句话告诉用户这篇我们要讲个什么东西,你会收获什么干货,接着在正文的中间几段直接把几条核心观点铺开,逐条论述清楚,并配以故事或者案例来支撑,最后一段再来个总结,用非常少的字数就梳理清楚这篇干货要传达的核心内容。整篇文字稿的字数一般都控制在1500字以内,通篇没一句废话。这种行文方式和中学写的议论文几乎一模一样,但恰恰是这种简明清晰的架构让用户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大大提高了传达知识的效率。

三、把非标的产品标准化

如果仔细揣摩下,你会发现知识新闻的内容从选题类型、风格、干货程度到行文方式,每个方面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不管这篇文章之前的原型长什么样,来自于哪儿,到了这里一个流程走下来规格都统一规范了。对于做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可能不一定认可这一点,因为这样就把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变得机械化了。

但是如果从用户角度来看,这样创造的价值或许会更大。因为当所有的套路模板组合起来后,整个内容生产过程将变得像流水线一样标准可控。在这样的流程里,写作就再也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了,从选材到提炼再到写作修改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让一群人来分工协作完成。内容质量将不再像以前一样高度依赖于创作者的个人状态,而是依赖这种高效率的协作机制,只要这个流水线能正常运行,得到就能源源不断地输出高度标准化的优质内容。

四、最朴素的底层逻辑

关注逻辑思维的用户都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除去资金和经验上的优势,这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之前和脱不花老师聊到过这一点,她非常强调工作中“最朴素的底层逻辑”,比如罗辑思维的底层逻辑就是不断提升用户在单位时间获取的信息量,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一点来进行。

我们其他人做的可能不一定是知识型内容,也不一定需要得到这样的流程套路,但不管在哪个赛道,只有当你把自己的“最朴素的底层逻辑”想得足够透彻之后,才可能在混沌的大环境里坚定自己的方向,也才可能把内容这样非标的产品用标准的方式不断提升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