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看起来很平凡的!

 zxw5587 2016-12-05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在杭州参加TOP20新锐摄影评审嘉宾——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现为摄影艺术家的台湾学者游本宽教授,听说他将在天台这座小县城举办一次本年度个人摄影作品展,同时还将进行相关工作坊形式的授课活动,不禁好奇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顾路途的遥远前往听课,而此行果然收获颇丰也受益匪浅。


工作坊结束后,摄影人郑煦妍将整个工作坊内容整理成了一篇图文结合的学习笔记,记录了如何阅读照片、挑选照片、布展、超现实摄影等内容,教学结合,非常值得一读!



◎图/文 郑煦妍


一般而言,大凡小县城里的摄影课程常常不具备可谈性,大城市的讲座与展览多如牛毛,而这场工作坊打动我之处首先是从得知教授将沉甸甸的两个系列作品的原作从台湾背到天台这座小县城开始的,路途的辛苦自不必说,还要冒着原片被损毁的风险。带着心中的疑惑在四天的听课过程中,我渐渐有了答案。


国内各大院校的摄影教育在近年来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而有着国外学习背景的青年海归们更是具备着得天独厚的筹码,那么作为没有经过专业摄影训练的普通摄影爱好者而言,要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落实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呢?而事实上,与学院刚毕业学生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拥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去保持这种兴趣爱好,同时,他们会有大量用于艺术创作的时间,更有一些其它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因此,这部分摄影爱好者们可以说是具有很大发展潜能的中国摄影师群体,但同时他们却又是最缺乏理论基础与专业方法而苦于无处可学状态的一类人群,因此我猜想这或许正是游教授乐于来回奔波台湾与大陆小县城之间进行教学交流的苦心吧!


而另一方面,教授亲和的教学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独特的教育手法及启发式的指导方式,也是作为中学摄影教师的我感受深切的部分。之前游教授来大陆上过的所有课程我除了一堂课错过之外,基本都去听过,他的每一次课程安排都是有趣而不相同的,这是一位以追求艺术精神境界为人生目标去完成他的教学理想的老师,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使得他给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也恰恰是给予学员最具意义的地方。


他将艺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还融入到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去,他的课总是那么严谨而充实,因此整个课程我顺理成章的将它们分为几条线索进行梳理,这些线索在四天的工作坊中穿插在一起,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下是我将分享给大家的四天工作坊课程观察与体会:


第一条线索:影展


初次听说游本宽教授影展的地点时有些吃惊,因为他竟然愿意将今年新创作还未发表作品的首展放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内进行,当然有好事者也会去问他为什么不放在省城或更大的城市展出之类问题,提问者的思维方式其实非常中国,教授的回答是在哪里展都是展览


·从阅读单张、书写影评开始:

这些作品首次揭开面纱是在工作坊正常上课的地点,它们一字排开放在拼接的桌面上,教授希望每一位学员选出三张最喜欢的照片记下它们的号码,学员与旁听生于是都在兴奋中开始忙碌起来,当然大家也是茫然的,这些构图独特色彩绚丽的原作虽然很吸引人,但是却不容易被看懂,或者说很难理解它们。


接着,教授让大家将刚才选出的照片中最喜欢的一张挑选出来,拿到楼下的展厅进行布展。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自己选中的作品将它们以一定的标准固定在展厅的墙面上,这些照片立马就鲜活起来,呈现出与刚才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时,整个布展的过程相当正规与严谨,大家不但对作品在墙上的定位斤斤计较,而且还特别调试了展厅内的灯光打到作品张贴的位置。


然后,教授发给每人一张纸,建议大家开始书写自己对选中作品的感受,学员们的书写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只写了一句话,而有的则长篇大论,但大多数人至此才开始真正动脑筋起来,即使没有写太多文字的学员也产生了不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事实上,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往往非常准确,只是大家一开始并不太自信,怕自己会误读作品的原意,但教授并没有指出大家的解读有什么对错之分,因为他认为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标签的位置

当每一个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标签的方式贴在作品边上时,教授开始微笑地逐一看他们的文字,并询问他们将标签贴在这个位置上的理由。而只是一个随意的行为,竟被要求说出理由,让第一个开口的学员有些不知所措,但在教授的引导下,他开始注意并重视这个问题,而其他学员这时也陆续寻找起自己的答案来,有的说是与画面的明度相配合,有的则以图像原本的形态来对应……教授又让他们对标签的位置进行挪动,尝试比较它们的异同。于是经过一轮的比较,大家逐渐意识到:原来标签的位置并不是可以随意安置的,也不是必须统一贴在同一个位置上,它必须与作品遥相呼应起来,它是作品参展的一部分。


·拼图

这是第二天的课程了,经过前一天对单张作品的理解,教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让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对现有的原片选择2?3张按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组图,去拼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这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相继开始组合,并将这些作品以自己的理解再一次上墙。同时墙上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图的定位之间的讨论变得十分激烈,最后展示方式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貌,但都是根据学员们自己对作品理解的意义去布展的。



·探讨如何拼图

在这个部分中,教授与学员之间始终处于讨论与引导的关系中,从第一组学员拼贴的作品开始,教授把作品的一部分取下来,将它们从上、下、左、右、边角、甚至拉开距离等各个不同方位进行拼贴组合,让大家一起比对,从而去发现那些不同的视觉感受所带给我们的不同图像意涵。这些教学活动既使学员们直观感受到了不同图像之间符号的运用及它们的关系,又让大家对布展作品的排序有了较深的印象,也对同一张图像中各类符号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重新布展

终于到了揭开迷底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教授将他创作还未发表的《五九老爸的相簿》中的两个系列作品以他自己的排列方式带给大家。之前学员们用于操作练习的图片,只是这组作品的其中一个系列。学员们需要将两天来一直熟稔于手的作品按教授原本的排版顺序作又一次上墙布展,整个活动来回来回的进行,让他们把这些原作早已经当作自己的作品来看待,当他们带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去布展的整个过程中,已经充分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摄影师应该具备的对布展情况熟知的程度,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作品输出呈现等问题对于大家创作的重要作用。当然学员们也变得更自信于自己的判断:原来,自己之前所选择的拼图方式竟然与教授自己的最终选择非常接近。



·看展与解读

经过以上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及大家对作品的熟知程度,加上阅读了刚被贴出来的作品前言,学员们已经能够试着去读懂这些最初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令人一片唏嘘茫然的影像。由此可见,方法论式教学的有益之处,是它反驳了艺术天才论的假想,感性与理性的博弈始终是各自对抗又互相牵扯的矛盾体,这也是摄影教育之所以可以进行下去的意义所在。而创作者对于以理论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也再一次得以验证。在之后的课程期间连续空档时间里,大家都可以围着作品进行一次又一次不断解读,而图像有别于文字的意义也就在于对它们理解的不确定性和直观、多元。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展览即将下架前教授自己原本想法的公布。时隔相当长久的时间,只为让学员充分对作品解读产生多元的想法,这个过程的必要性是图像之所以为图像的重要特质。即对所有观众而言,如果不是有幸偶遇作者,那么影展本身永远都不会有标准答案存在,最好的答案就是你当前的理解,好作品具备的最佳准则应该是:观众有多高认知水平就有对作品多高的理解,这也是作者创作艺术作品的原本意愿。



笔者总结:


本次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教师自己拍摄的摄影原作来进行教学,对于大多数业余摄影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那么它的意义又在于哪里呢?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观众印象最深的东西永远是主题,形式对观众来说不是天生就知道的,而出奇制胜的主题很难寻找到,手机片、电脑片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面对形形色色的印刷品,让大家明明白白看见不同质量输出的不同作品样貌显得非常重要。输出的质量就如同音响的效果一般,类似于电视、家庭影院与电影院的区别。为了让学员对这一部分有更直观的感受,教授将几幅不同打印质量作品的次品也带到了现场,让大家将这些次品与原作放在一起进行直接对比,直观原片的魅力正在于能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好作品的妙处究竟在哪里,而不愿在输出环节付学费的学生将永远都是门外汉。2015年天台的学员们真的非常幸运,可以接触到这么真实的摄影艺术教育课程。


以下引用的是游本宽教授原本的对话:


这么多年来中国不管是专业或者是业余的摄影,一下子都非常集中的在谈论什么叫做当代摄影?其实,如果没有很好的现代摄影认知,对于当代摄影的思维恐怕更不容易进入状况。


上个世纪先进国家在现代摄影这个范围内,已经把什么叫做照片的品质推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境界,然而中国在摄影展的部分相对之下经验是相当不足的,摄影不能够一天到晚只是讲内容上的创意,照片本身是它能够进入“艺术”非常根本的要素。所以我才会觉得工作坊也要想尽办法让学员们知道什么叫做展览的品质,这也就是我乐于搬运重达十九公斤的照片来工作坊的原因,让学员们有四天的时间非常近距离接触展览等级的照片,希望大家在这四天当中,可以把照片的美感有更多的感知效应。


拍照是创作的一个前提阶段,当拍照要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候,创作者就必须非常严肃的面对展览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我让他们把我的原片作为一种练习的素材,其实也是在作潜移默化的工作!让他们对同一张作品来回不断的阅读,阅读其中的影像意义,影像的美感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在展览的灯光之下阅读这一张照片,不是在任何其它替代的环境中,有一种想像来猜想这些影像在展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影像并不等于照片,照片是影像的一种物理状态,所以它必须被高度的讲究艺术品的材质之美。


第二条线索:超现实摄影


对没有艺术基础的学员来说,想要接受超现实摄影概念教学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而游教授在这个方面也感觉并没有让自己的水平得以充分发挥。事实上在中国,这一部分摄影内容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起来,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与意涵对于大多数摄影人来说可能都会有困难。


以下这部分内容或许也不能做到很好的阐述,只能作为一些初步的参考材料,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次聆听游教授未讲完的部分内容:


介绍超现实摄影的意涵。

超现实摄影的概念首先是从文学这一艺术门类的革新开始的,文学家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以“自动性书写”的方式扰乱生物钟,打乱自己的思绪,进行无意识状态时发挥潜意识潜能的创作。同一时期,画家也开始类似的做法,他们将原有先构思再创作的方式打破,在寻找看不见的世界里进行绘画,“梦”成了他们最想要探索的地方。


而对于摄影,教授问大家,超现实摄影早在1927年时已经做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效果尝试,现在的作品有进步的地方吗?熟悉艺术史的人都知道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这对“难兄难弟”的关系,而超现实摄影是两者之间成熟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图例中,我们看到各个时期不同的超现实摄影的表现手法,有以摆拍布局方式呈现的,有多重曝光、数位蒙太奇,相机抖动、镜子的运用、放大夸张局部等方式来表现的,那些不止怪诞还与梦魇有关的表征人类潜意识的方式,都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探讨的是艺术如何去表现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这是一个潜意识的世界。教授说,国内对“真实”这块的表现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而超现实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起来。目前许多摄影作品常常与资讯信息挂上等号关系,以至许多照片都是将回到现场当作最主要的事情来做。因而,照片往往成了一张地图——广义的真实。而超现实摄影是想说,我们不要成为地图,我们要的是非真实的心像摄影。


介绍几位超现实摄影大师及游本宽教授用作示范的作品案例。


·Hans Bellmer



这位摄影师将与性有关的照片拍摄得非常优雅,他用阳具的造型创造出一个女性的身体,以共身体的概念去思考性别问题,是早期以身体艺术与表演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佳作。同时,处理负像与正像、对称与复制的部分是操作上很重要的内容,他的用意在于:加强了超现实主义的操作模式。另一方面,他直接扭转了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教授说艺术与现实有着一定距离,摄影作为艺术的表现风格往往是独特的,自1914年的艺术宣言开始,以现实对象为基础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回到现场中的样子,而是拍山不是山,拍水不是水的超现实意境。


·Man Ray


Man Ray在超现实摄影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是第一个让我们看到只有相机才能发现不一样的有趣世界的人,这是一种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的东西,特别是在暗房操作技巧上,显然在暗房中可以考验任何一个摄影师的所有素质。同时,Man Ray最早提出发挥艺术想象这件事,并以他对“性”的理解为出发点,创作了许多与“性”相关的作品,而在当时的社会,对“性”这个概念还不是那么开放。他的具体做法主要有:让亮的地方变暗,暗的地方变亮,首次以负像来诠释潜意识;以多重影像方式提出“包裹运动”原理;如何将影像框进来的近摄拍法;用黑白影像放大时,中途曝光所产生的优美怪异来表现潜意识的手法;图像并置、颠倒等转换角度拍摄的手法等等。


游教授的教学案例

这部分是教授平时将所见所闻中不符合常理的部分拍摄下来的图例,超现实摄影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们往往与性与潜意识有着直接关联,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可以呈现出这些场景:不寻常的观看视角所产生的陌生感觉,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远离现实场景的记录、梦境中出现的景象、现代生活中与之矛盾的地方、引起想象与联想的图案、异态空间等等。




外拍超现实摄影


如何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在简单中找到不简单。就像给你一把椅子,你是否能拍出立体派多空间透视的错觉来一样,将真实的东西拍出不真实的感觉,是我们现在开始要做的事。


外拍的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从吃午饭地方出来右转便开始了在散步中边观察边拍摄。首先看见一扇门,这扇门不过是当地一扇再普通不过的门而已,但特别之处是它的左边贴着一张白色的塑料纸,这张纸不仔细看时,还以为只是一张普通的白纸,当凑近看时,却能想象到它当时被贴在这里的目的,显然它已经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经由岁月洗礼之后依然清晰可辨出它牢固胶带对其重要性进行暗示的纸的躯壳,因此以一定视角将这扇门以及门上的纸拍下来的照片,就具有了超现实的意义。同样,一路往前走时超现实的感觉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小吃摊内的边框看到醒目的寻人启示,水泥地上被收起来的像是要插在泥地里才有用的支脚……广告美人左眼上的大破洞与恰巧边上放着洗脸盆的并置,都是生活中超现实摄影最直观的题材。它们似曾相识,却与我们产生了一定距离,那些空间、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产生不在当下的感觉,这些超常规的视角制造出来的看起来不像原来样子的世界,恰恰符合了我们想要表现潜意识本身的另一个世界的景观。当然这里谈论的问题与PS无关。



超现实摄影与影展之间的关系


这次课程设计的“妙处”就“妙”在影展与理论教学的展开是穿插同时进行的,在游教授这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超现实的影子,超现实关注的是那些过往生活中被忽略的某些面向,它们打破禁忌,将随机发现的事物或素材与中产阶级因生活习惯所压抑的个人欲望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五九老爸的相簿》的《爸爸加衣》系列作品中有部分作品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进行拍摄,而在《晨梦春九》这个系列中,更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压抑已久的个人欲望的释放,而这正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所阐述的理论依据,只有了解超现实摄影真正的意义才有可能比较容易的解读这些作品真实的内涵所在。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员更深入的理解摄影及提高创作能力也起到了加分的作用。我会在另一篇单独的文章中谈论我对这次看展经验的描述与观点,在此将不再展开细说。



学员的反馈


钟同学:(参加过两届的旁听生)

我觉得以这样的交流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容易被人接受,不是满堂灌,而是面对面拿实例作为讲课对象。讲课的方式、课程的安排很艺术,比如上课地点的转换,无论是在展厅里进行还是在外拍时的拍摄现场,甚至一起用餐的过程中,都可以与老师互相探讨问题,而教授无论在什么情形下授课,都能拿自己的好想法与知识去影响着学生。和上一次的不同在于,这次的授课是与教授自己的作品一起讲解的,从一些小细节上我看到也学习到了作为一名优秀老师的素养,比如在布展临近结束时,他会把地上每一点小小的垃圾都捡干净,这种严谨的态度也反映在教授的作品中,构图上不给留下的,就一定不留。从这些小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到摄影不仅只是物质美的艺术,也在传递着一种精神文明。从原作的重量到长途带过来让学员开眼界,是老师对摄影影像的追求。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学会尝试将不一样的东西拼在一起,而过去我只会将类似的图像进行拼图。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摄影师不光要学习如何拍照,还要学会布展、编辑照片等一系列的事,这些对于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袁同学:(正式学员)

原来我是凭感觉去拍照,不怎么思考图内的结构。现在已经想试着用图库式的拍摄方法去拍摄,原来拍的是杂乱无章的,而现在知道了应该如何去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思路也变得更清晰了。老师教的一种整理图片的方法很直观也容易理解,同时让我们明白了后期输出的重要性,不同的输出就是不同的作品。对待照片要有严谨的态度。


石同学:(正式学员)

我们的思维方式被打开了,通过各种表现可能性,找到适合学员自己的路。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看起来很平凡的,我以前认为这样的摄影算不上什么摄影,但仔细看了老师的作品之后,才发现没有招术的招术才是真正的高手之术。


下期预告


第三条线索:穿插期间的教学活动

第四条线索:阅读照片


请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