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我们究竟败在哪里?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东子弟 公元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经此一战,中国唯一一支高度近代化的部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王朝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全部毁于一旦,数千年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被彻底打破。 更为紧要的是,全世界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曾经让人仰望的东方文明古国,此时此刻,完全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如今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2周年,当时的战场或许早已不在,奋发的英雄一定不会走远。 眼下反思这场战争的文章汗牛充栋,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 有说败于腐朽制度的,有说败于武器装备的,还有说败于战略战术的,诸如此类。 诚然这些都是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笔者认为败在了'精神信仰'上。
1. 先说腐朽制度 记得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大清定国公载泽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乃人才济济之地,并不缺人才,但贵国乃专制之地,不论天才、地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这就是我们战胜你们的原因!” 这点毋庸置疑,大清王朝的腐朽专制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 可是转念一想,日本不也是'军国主义'专制吗? 名为君主立宪,实际上确立了天皇至高无尚的权威。 由此可见,制度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2. 再说武器装备 北洋海军从1888年正式建军以后,便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装备不断老化,而日本却抓住机会,举全国之力打造海军。 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提前完成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拥有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72000吨,实力超过了北洋海军。 但这也只能勉强解释黄海海战中日双方五比零的原因,而无法解释整个甲午战争的失败。 清朝陆军从朝鲜一直败退到了辽东,海军经黄海一战后,龟缩在山东半岛再也不敢出海作战,将制海权拱手相让。 就武器装备而言,我认为双方各有优势。 北洋舰队以重炮重甲为主,机动性不强但是威力大,射程远。 日本舰队以轻装甲速射炮为主,机动性很强但是威力小,射程短。 据史料记载,也是北洋舰队率先开炮。 如果北洋舰队官兵平时勤于训练,定远、镇远两舰总共八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只要有一发炮弹命中,那么完全有可能在海战之初就重创日本舰队。 即使其他战役全部失败,按照武器装备来说,在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旅顺军港、在巨炮林立的威海卫军港,怎么着也得打一场胜仗。 结果从1894年7月25日开战,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清朝陆军一败再败、各级将领一跑再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再说战略战术 从战略上来讲,日本从明治维新伊始便将中国作为攻击对象,确立了'开拓万里海疆,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战略,并且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战略,不遗余力地建设完善的近代化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体系以及海军人才教育培养制度。 从战术上来讲,黄海海战中,日本方面采取了'狼群捕食'的战术,集中优势军舰快速机动,全力歼灭北洋舰队老弱之兵。在登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战役中,日本果断实施'陆海夹击',大纵深迂回,快速将清朝守军分割包围,最终全部歼灭。 反观清朝有这些战略战术吗?全无! 北洋舰队成军之后便以为万事大吉,完全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尚武精神。 纵然有十个邓世昌,结果也只能是军舰打沉一艘少一艘,海军人才战死一个少一个。 客观来讲,这些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对战争起到了直接性的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 先进战略战术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解放和精神上的自由以及信仰上的坚定。 意大利著名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曾说过,造就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制造枪炮,而在于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 构成一个王朝运行机制的主要有三大基石:政统、道统和学统。 政统即执政,道统即信仰,学统即教化。 皇帝掌握政统,士人百姓掌握道统和学统,三者相辅相成。 纵观历代汉家王朝,虽然道统和学统也为政统服务,但更多的是为'天下'服务,也就是为天下人谋利。 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最好的诠释。 而政统更多的是为朝廷服务,为执政集团的利益服务。
自大清王朝入关以来,所造就的信仰是什么呢? 是坚定的'奴才'和坚定的'服从'! 通过不断的杀伐和严苛的文字狱,用数以万计汉族士人和百姓的头颅与鲜血来摧毁原有的道统和学统,控制国民的思想,使其绝对服从于'清朝政统'。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明证。 由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整个民族都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变得异常麻木和愚昧;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会有几十万上百万的人被屠杀而无人敢反抗的原因。 在这种精神状态和信仰上所建立起来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哪怕就是装备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也免不了挨打。 之前常听人说,落后就要挨打。难道落后仅仅指的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武器装备的落后?亦或是GDP这些数字的落后? 真正落后的,是人的思想、精神和信仰! 西奥多·罗斯福在看见中国甲午战败之后,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叫《赞奋斗不息》,或许可以作为我们永远的警惕吧:
望诸君共勉。 |
|
来自: 万语千言525 > 《东亚史研究中国史》
推: 荐明星这样享受生活与旅行,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