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端午节习俗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12-05

潮汕端午节习俗




潮汕端午节习俗                                 詹玉池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又名端阳、端正、重五、重午、午日、天中、天长、地腊等。对端午的解释,《太平御览》卷三十释“端,初也”,又训“午”与“五”通。潮俗多称农历五月初五为“五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民间多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忧国投汩罗江而死的日子。此外,还有起于纪念唐玄宗五月五日生日之说;有起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之说;有起于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等等。

端午节,潮人有很多风俗活动,除祭祖外,还有插艾花、采草药、浴药汤、食药膳、吃粽子、赛龙舟、贮龙须水等习俗。

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祭拜祖先

可能很多人过端午节时都会想起屈原,但是在我们南方,特点是在潮汕地区,我们这天不单是用来纪念屈原,同时它也是做为我们纪念自己逝去亲人的日子,在这天,我们会像清明节了一样,对自己的亲人进行纪念,以勉怀他们生前的事迹,让生者更明白今天平定的日子来之平易。

龙舟竞渡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潮汕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粽子亦称角黍、筒棕。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魏晋时已行此俗。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唐明皇有“四时化竟巧,九子粽争新”之诗句。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北方多用粽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南方粽子,馅心多糯米佐以豆沙、咸肉、火腿、蛋、虾仁、油脂等。

  潮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粽子,潮人俗称为“粽球”。潮汕粽球有三种,一为角粽,一为栀粽,一为枕头粽。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流传。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枕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故有此称。它无须其它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非常精细考究。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以糯米为馅,制成“大糯粽”,色泽金黄,光滑柔软。品尝起来,顿觉甘香爽口,肠胃舒适,别有一番风味。

潮汕端午节习俗


栀粽。因用料“栀子”而得名。把栀子敲碎用水浸泡成黄色栀子汁,和浸泡过的糯米混合,用蓑叶包扎成粽子,蒸熟即可。食用时蘸上乌糖或白糖,甜润爽口,凉喉解渴。

潮汕端午节习俗


栀粿是 潮汕 特有食品,它由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的,可助消化,增食欲,祛疫病。吃时用纱线牵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于白瓷盘上,用白砂糖蘸吃,甜润爽口,凉喉解渴,色、香、味俱佳,深受 潮汕 人喜爱。

潮汕端午节习俗


龙须水

在端午节这天前后下的水我们潮汕地区称之为龙须水,而且以端午节这天的水由为灵,听老辈人说这天的水是龙王送福给人间的灵水,所以在这天,我们这里的人都会沐浴,以求来年的健康长寿。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很迷信,但是他们确在潮汕地区流传很久的习俗,他不当会在我们这辈中流传,我也相信它们会在今后及以后的子孙们继续流传下去。

这不,有人就在说说里写了:“明天是端午节,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大家一定要在中午十二点喝井水哦!”爹娘也是这样对我说的!

插艾挂蒲

五月夏至,气候温湿,毒虫出没,瘟病流行,都容易对人们造成危害,故古人视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认为要施行巫术以驱除毒病。其巫术行为,除使用咒语、巫舞、符图外,还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具有芳香解毒、驱毒避瘟之功能,后来端午节便广为使用,蔚习成风。潮汕插艾挂蒲的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仍悬蒲艾于门,以迎祥避恶”。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习俗。至清代此习俗活动更盛。清顺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门”。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悬户,挂蒲泛酒。今合艾与蒲共悬之,谓蒲似剑也”。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更为详细:“(端午节)以艾叶、榴花簪发,童稚用彩绸缝小荷包,裹雄黄末并道符佩身上,谓可避邪”。

潮汕端午节习俗

潮汕端午节习俗


 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仙草”,同样也含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悬插“五瑞”: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潮汕端午节习俗

潮汕端午节习俗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叶)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浴药汤:浴药汤的风俗,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比插艾挂蒲还早。《大戴礼记?夏小正》谓: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可知此俗在周代已经普及,故端午节也别称为“沐兰节”。在潮汕,这种浴药汤的习俗也长期存在着。清顺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阳县志》都有“(端阳)采百草为汤以浴”的记载。这比起古时单用泽兰沐浴,显然减少了驱病避邪的巫术色彩,而增加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时至今天,潮汕仍有浴药汤的活动,但并不单纯限于端午节。如澄海莲花山温泉度假区便设有多种草药浴,供游客四季保健使用。
采草药:端午序属初夏,蚊虫疾病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据传,端午这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故人们要上山采一些草药,如金银花、麦冬、天冬、山葡萄之类回家备用,以除疾病。这比起往日得来的青草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让自己多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对身体健康也是十分有好处的。

服药膳

潮人把五月节视为除虫驱病的“圣日”。除了插艾蒲,沐药浴外,还有其他一些服药膳的习俗。饶平一带,端午节“各家于鸡鸣时,取井花水浸蒲艾,务足一日之饮,云引年之意也”(明陈天资《东里志》)。澄海、潮安一带,是日中午有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的习俗,据说可以除去腹中毒质。小孩子吃使君子炒蛋,消疳去积;老人服用谷精子瘦猪肉汤,有明目保健作用。

露兜。我们叫拉兜。用来包粽子的一种植物叶片。有刺,需用镰刀刮去,然后用水煮,去其杂质,再搓软,才可用来包粽子。工序复杂麻烦,现在用箬竹叶代替。

潮汕端午节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