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顿悟的灵感或者思维的小火花

 杨小森6w8lr8ih 2016-12-05
       今早,我在孩子书包里放的大拌菜,听妻子说孩子早点时没拿出来吃,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要么是忘了喝水,要么是忘了吃水果,这使我想起来就生气,连这种自己吃吃喝喝的小事都丢三拉四做不好,将来还怎么可能做大事?他还能做什么事,!肯定是没出息!
        换个角度说,也许做好这些吃喝的小事需要中等偏高的智力,我心里老以为孩子智力挺高的,所以这种低智商的行为令我恼火,因为这些小事预示着孩子智力低,我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想承认孩子智力低下,因此这些小事会引起我的恐惧(担心孩子智商较低或低下),进而发火生气。如今我看明白了,正视孩子智力一般或者较低的现实,从低智力水平耐心要求他。
         但从何而起?从哪件事开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件事做起来改变自己!就像很多书里讲的或者专家学者成功人士等等的所谓的真知灼见,他们说的再多再对,对你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原因就是没后人了解你的具体情况(除了你自己,当然这不是必然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那是95%的人都不具备的能力。)而不从真实且具体情况出发,就不会有具体的分析,更不会有正确方法和做法。所以我说:“知道100条真理式方法不如把1条方法落实到学习生活中。”这就是“知易行难”的道理。
          把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印刻”,闭上眼,慢慢默读两遍。
           左联   ‘’望眼天下';右联“志在四方”;
                                     横批“光明之心”
知道——>了解——>掌控——>使用。这是认识论的核心。如果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符合认识论的,都能被人类逐渐认识(并且认识永远发展完善);如果认为世界有一部分是人类永远不能了解,掌控,使用,不符合认识论(人类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发展完善认识世界本质)。这就是可知论发展成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发展成唯心主义。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由逻辑推之——>‘’无言者必无德'。难道说,说不出堂堂正正有道德话的人,必定无高尚道德。也就是说,心有所悟,言必有所及。有感而发吗!
“不逆诈(1),不亿(2)不信'
    不把他人往坏里想,是否就要往好里想哪?,还是不思其好也不思其坏?答案是什么?……          其实根据后一句话,就知道孔子的意思是考虑问题看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有主观恶意(当然从思想上也不能有过多好猜测,语言上可以有夸张的好意测),否则就会把周围的人过分的丑恶化,最终感觉坏人多好人少!从而使自己对周围人的判断不符合事实。这就不利于提高自己和改造环境。
其实和很少见的朋友同学保持关系很简单,你既不用时常问候,也不用逢年过节送礼,轻轻松松简简单单令对方感动,并记住你。那用什么方法呢?………把对方生日??日期记录在手机日历里(不记得话,几年后肯定忘)使用提醒功能,当天打过一个电话?或发过一个短信。那比平常的千言万语管用百倍。(我先把刘处生日记下)
给孩子辅导数学时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或者说是现象;数学学的好的人与差的人往往在对待数学作业的方式上存在着各种差异,如学的好的人对待某一道题力争举一反三的理解,而差的人不愿意去想。学好的人对待一个简单题但思维模式新颖愿意重点关注,学的差的人不愿意当回事。学的好的人把最好的头脑时间用在最难的题上,学的差的人把这种难题留在头脑比较差的最后。(一般随着时间的持续头脑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是越来越差的)。
         总之,学的好的人和学的差的人表面上是十几分的差异,事实上他们在思维模式和学习某一科的方法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种种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即便你知道你也不容易做到,因为习惯产生的惯性非常巨大,就象戒烟戒酒,或者晚睡晚起玩游戏似的,不良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有它的瘾性特点,它会使你从感觉到情绪上反感新方法新方式。故此,“闻斯行之”
是了不起的品质,是战胜自己的高贵品质,故此古语有“胜人者力,胜己者勇”之言。所以,聪明人我们看见的只是他们表现在外表的现象,其实他们看不见的内在思维习惯或者与此相关的生活习惯更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接班后又发现简易小冰箱里塞了两袋昨晚剩下的馒头,那是昨天值班人吃剩下的馒头,不知道他们是想留给我们吃(不说每天都有新馒头,就是没有,大家也不会吃的,因为晚上断电,小冰箱不能制冷,且又是炎热的夏季,就算吃了不会拉肚子,但容易滋生细菌,不卫生是肯定的,又不是什么好吃的,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吃,只能被扔掉。)所以把馒头留在冰箱里的人也知道后边的人不吃,但为什么不扔掉哪?…………原因是当时虽然吃剩下了,但馒头是新鲜的,如果扔了,对于我们劳苦大众出身,又背着“锄禾日当午……”长大的人来讲,那是极为不道德的,怕被人说成忘本,怕应了老辈人的话“浪费粮食就是浪费自己的福德”,好吗!从人格道德到未来的福德气运都可能受影响,你还别说是迷信,这迷信也好唯心也吧,存在了这么多年,又有那一方真正灭掉令一方,所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谁爱扔谁扔,反正我不扔。在此种鸵鸟心理的影响下,出现了,冰箱中多有人往里放,少有人往外扔,少是少,但总有人嫌脏,会往外扔。这里要感谢那些往外扔的人,同时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等教派,都强调德“德成于心,礼行于外”,万不可有行为无本质,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
话说晏子有一年冬天经过一条河,发现老百姓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赤脚涉水过河,于是用自己的车将等待过河的老百姓一一载了过去。老百姓对晏子这
种爱民如子的做法自是感激涕零,并且口口相传、大为赞颂,晏子在齐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第二年,晏子又经过那条河,过河的情景一如一年之前,晏子的作为和老百姓的反应也一如一年之前。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的同一个行为却为晏子赚得了成倍增长的拥护和爱戴。
这时,孔子站出来发表评论了,他指出晏子第一次的行为是可贵的,第二次就是沽名钓誉、愚弄百姓了。因为孔子认为,作为齐国的宰相,一年之后晏子应该已经在那条河上修好了一座桥,让老百姓可以平安通过,并且再也不去想是谁的恩德,而晏子的这种重复的小善举不过是妇人之仁,小恩小惠,对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于事无补,只是为他自己赢得了作为宰相个人不应该再获得的名利。(孔子评价一个人的德与不德是和他的职位有关的。如果是普通百姓两次用自己的车载人过河是德,因为普通人没有力量或者足够的财力来改变渡河的路,所以也就不能要求普通人去修桥补路。但作为一国的宰相有能力去修桥补路,而不去做,故此被孔子批评。由此看出,孔子认为权利小责任就小,德的标准就低;而权利大责任就大,德的标准就高。其实,影响德的多少大小高低的因素还应该包括学识,时代,经济收入等等,那我们如何衡量道德?……其实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包括所有的因素,使你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道德,那个标准就是“你的行为是否会给大多数人的最长时间里带来最大利益,可以则德,不可以则不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