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将出台:以人为本 分级分类

 天下小粮仓 2016-12-05

  

      12月2日,“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报告厅举行。“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起草者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臧磊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等专家就即将出台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评价指标的系统性,以及下一步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评价和建议。

  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

  会上,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臧磊对《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的目标、原则、以及具体内容作了介绍。《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部分。客观指标重点对城市发展现状、发展空间、发展特色进行评价,包括7个一级指标。其中,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3个成效类指标,旨在客观反映智慧城市建设实效;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4个引导性指标,旨在发现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主观指标指“市民体验问卷”,旨在引导评价工作注重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参与。自选指标指各地方参照客观指标自行制定的指标,旨在反映本地特色。“因此,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7+1+1的架构,7个客观指标,1个主管指标,1个自选指标。”臧磊说。

  中国城镇和小城市发展中心主任陈洪宛发言时表示,《评价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的核心理念,以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切实体会还有建设能效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居民切身感受到便民水平的提升,城市管理的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和智慧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轴,虽然指标制定的比较全面深刻,但难免还是有指标界定过高过低或与实际情况难以平衡、指导分项不足的问题。”陈洪宛说。

  考虑地域差异性

  在讨论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对《指标体系》做出了建议:“八个指标体系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的城市单位如何打分?以及具体到问卷调查,类似残疾人等群体如何参与其中?这些都应当具化到指标体系中。”周成虎院士指出,我国地域广大,中部、东部、西部不同的城市有巨大的差别,拿生态宜居指标来说,生态污染西部不严重,东部情况严重,这样两个地域的评价效果会有巨大差别。因此,《评价指标》制定需要考虑到中国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差异性。

  此外,在市民体验指标,周成虎院士建议,可以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微博、微信上的一些统计分析工作。

  以提升”五感、五能”为出发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则从 《评价指标》的目标和具体落地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建议。汪玉凯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主要是三大问题,一是民生问题,二是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三是“城市病”。中国正从收入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中等人力发展水平国家迈向高等人力发展水平国家,因为社会结构变了,所以民生问题要放到很重要的权重。这也是为什么惠民的指标比重占到了60%。

  另外,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解决,这才是真正的目标,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智慧而智慧,因此《评价指标》要针对城市有什么问题解决它,不要搞形象工程。

  汪玉凯说,《评价指标》的目标要更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建设要以人为中心,提高老百姓的“五感”: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同时,政府提升五种能力: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各种危险的能力、根据城市经济转型的能力。

  对于目前《评价指标》欠缺的部分,汪玉凯指出,智慧城市由五个模块构成,最顶端是智慧政府,接着是智慧民生,智慧经济,下面是智慧化的基础设施支撑,还有智慧化的空间布局。而《评价指标》中缺位了智慧经济,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园区大力做智能制造,经济转型升级,而这块对于超大型城市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最后,汪玉凯说,关于市民体验指标,其实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对象主要是两个群体:一是公民个人,二是企业。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验不能缺了企业。

  分级分类设置

  航天神舟智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韩治刚指出,从城市发展来看,阶段不一样,有智慧化发展的早期、中期、晚期,城市的规模差别非常大,因此按照不同的城市进行分类评估很有必要性。还有,在智慧城市的评估里,能不能引入成熟度的评价的理念,我们现在分了五级。

  作为智慧城市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宁波经信委智慧城市协调处的聂聪迪介绍了宁波的经验,同时也对《评价指标》提出了一些建议。聂聪迪说,总体感觉这个指标还是注重普适性,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参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试点了很多新项目,比如“四车(轨道、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一体”的智慧交通,还有危化品的实时监控等。聂聪迪说,我们希望《评价指标》在普适性的同时,更具有引领性和领先性。比如普适性的分值可以多一点,100分,另设30分是加分项。

  产业方面,指标比较难设,因此产业指标未来城市是不是可以自选?或增加一些为产业服务的共性指标?聂聪迪说,在产业指标上,宁波市建立了信用体系,可以上网查询企业的征信情况,而且,把个人的信息和企业的信用连通,对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企业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