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历史文化(全集)

 茶香飘万里 2016-12-06
         有八千多年历史的甘肃,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甘肃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
          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构成陇右文化。有人将黄河流域文化分别以宗教、地域分成6大板块。以宗教信仰为主线分为:新疆伊 斯兰、藏传佛教等。按地域分为雪域、巴蜀、滇黔贵、秦陇文化。其中秦陇文化包括:宁夏、甘肃、青海、陕西。而甘肃文化不仅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特 色。 
        甘肃位于东亚和中亚结合部,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度地带。甘肃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混流地区,也是中国率先对 外开放的地区。河西走廊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河陇文化得到了丝绸之路的滋养。作家季羡林曾说过,世界 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四大文化体系有四个,但中国的新疆、甘肃的敦煌,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
         甘肃为黄河流域文化的原俗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天水的大地湾文化距今有7800多年,它将中国的彩陶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甘肃为羲皇故里,为轩辕帝的发祥地。天水有黄帝的衣冠冢,据专家考证说,黄帝的发祥地在今天正宁县东子午岭南端。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是秦人的崛起之地,在礼县考古发现有秦先祖陵墓群,渭河流域一带的秦人是以甘肃为根据地挺进中原的。
        甘肃也是文明遐迩的文物大省,也是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的地区,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 现在还应该加上以及武威的铜奔马,榆中的四库全书。(当时有7部,后来保存下来3、5部,其中一部就在榆中县。)从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到祁山文化, 河西走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艺术长廊。每一个县都有一个石窟群,兰州的炳灵寺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这些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甘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路段,也是现有长城长度最长、形态结构最复杂,而且是汉、秦、明长城最多的地区。
         甘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遗址最多、类型最复杂、时代序列最齐全、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仅河西地区就有汉唐古城就有120处之多。
         甘肃还有一批造型精美、艺术价值极高的寺庙。例如:张掖的大佛寺、西夏的皇家寺院、崆峒山、泾川的西王母宫等。
         我国近代考古发现的四大奇观中甘肃就占了两个:敦煌文书、汉代简牍(占全国简牍的82%)。国际显学敦煌学、西夏学、简牍书都在甘肃有过发现。 
        甘肃境内现存古建筑群多。有很多桥、塔存留下来。比如:永登的鲁司衙门、黄河第一桥等等。
        甘肃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她是屏蔽中原的门户,也是向西开拓的门户。
        甘肃境内保存一批罕见的古国遗址。临潭县百里乡,商代密原国古址。   
        甘肃境内的古墓葬、墓群很多,为全国罕见,比如礼县大堡子山。 
        甘肃境内的岩画、碑石、摩崖石刻不少,成县、西峡的墨鸦石刻。
        甘肃大地拥有的姓氏文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如陇西的李氏文化。
        甘肃的历史文化曾几何时独领风骚,16 国时,中原战乱,但是河西却少受攻击。
        甘肃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厚的地区。按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每两年只允许报一项。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报了四项:昆曲、古琴、蒙古长调民歌、花儿。
        从生态学研究来看,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上生态古绿洲变迁、沙漠化最明显的地区,比如:民勤西沙窝等。 
        甘肃悠久辉煌的历史造就名人辈出。伏羲、公刘、齐伯、李广、霍去病、皇甫谧。
        从现代史来看,甘肃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宕昌的哈达铺、会宁、华池、高台的烈士陵园。这里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地区。 
       甘肃位于三大高原的结合部,费效通称之为“民族走廊”。她成为历史上许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甘肃是中华大文化交融的枢纽,多民族的聚居,多种文化 的交融,既有中国文化,又有域外文化,(印度、波斯)。每一种文化都是令人心向往之的神圣领域。多种宗教的渗透,多种风俗的渗染,历史和地域优势赋予了甘 肃文化多民族汇合的斑斓色彩。河陇文化敞开大门,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融合力。文化上的混融性、多元性,是甘肃历史文化最闪光的特征。多元的文化形 态,众多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国人引为自豪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焦点。
       最后,说点题外的话: 
       甘肃历史文化遗址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会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超级富矿。但甘肃与中部发展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不能再当自大的夜郎,躺在历史中睡觉, 或者和历史一起老去。更不能当井底之蛙,故步自封。我们需要一种直面现实、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气度,对甘肃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我们需要一种知耻而后勇 和破釜沉舟、壮士断腕,处绝境而后生的勇气;我们需要一种克服浮躁、克服敷衍,严谨而扎实的工作态度;我们需要一种拒绝肤浅、拒绝平庸,勤奋而执著的创新 精神;我们需要一种能够长久而有效的激励的保障机制和文化氛围,才能把甘肃的历史继续写下去,才能不辱没我们的老祖宗。每一个生活在甘肃的人,不管他的祖 籍是否甘肃,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这不仅是决心,更是一份责任。 
    对甘肃历史文化宣传的六条建议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塑造创建富有先驱文化和辉煌人文历史的甘肃形象。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郭选昌在重庆十大历史名人发布会上说,欧美各国都着重挖掘推广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并依靠这些推动科技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在国际的知名度。甘肃应通过宣传自己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知名度进而拓展旅游,发展经济,甘肃有几件事是足以震惊世界的,其宣传点在当今中国是举足轻重的。 
第一、 天下第一大姓李氏家族。盛唐帝国的创造者李世民世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李聃的中国哲学思想和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在整个世界人文历史当中都是及其璀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对李氏家族已作报道,清楚的说明完整的李氏族谱保存在四川省双流县李德贵家。????世界上东南亚、欧美等很多国家都有中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回国归宗认祖和拜祠的国际人士越来越多。据说陇西县也有一个李氏文化研究会,陇西县应当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李氏家族作系统的发掘研究整理。一个有着九千五百万人的同姓家族,且家史辉煌,人才辈出,分布五大洲四大洋,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人文奇观,从任何角度看,它的意义远超过了秦兵马俑。四川能把一个小小的熊猫经常在国内外制造新闻,成为持续的宣传热点,使四川饮誉国内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时一个月看不到甘肃的一篇新闻报道,“审时度势”甘肃的宣传人员“要深思”。从旅游的角度看,设想国外有五分之一,国内有一半的李姓人一生中来陇西拜一次祖,再加其他游客,这个旅游的收入就十分可观。这不是空想,这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心理定式,旅游就是吸引人们存在的一种猎奇心理定势,旅游也要开发发展,现在的东西看过了,下一步又看什么。在其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李氏家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整体人才群链不亚于孔氏家族,孔氏家族主要创立的是文化思想学说——中国儒学,而李氏家族创立的是中国道教、哲学体系,创立有一套完整的国家学说和民族学说。对优秀文化的吸收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强盛,这是我们发掘民族文化的目的所在。目前国内最大的道教场所四川成都的“青羊宫”是老子南下涵谷关的最后的落脚点。中国乃至世界,只有一个李白,全国纪念李白的建筑不计其数,在‘陇西布衣’的真正故乡陇西也只能找到一方碑,甘肃能不能建一个“李白原故里”,这些都是甘肃人的精神资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这些需要甘肃人乃至于外省来甘肃工作的同仁们通过努力去发掘和建树,为甘肃老百姓留下自己的政绩。屈原、司马迁、王昭君等,他们的故乡都建祠宣传,以增强地方影响力。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是我们甘肃人李冰父子建造的,李冰父子的祖籍至今无确凿的史料作定论,这个工作甘肃也应当做。(李冰父子的有关史料传说可派人到山西解州李国荣处了解,陇西、会宁等地家存李氏族谱的人也不少,实际全国各处都还有李氏族谱)。甘肃人创造了陕西前期历史的辉煌,陕西的重要名胜,主要出自秦时期和唐时期,而这些文物上并没有标注“甘肃人”。有利当地经济建设,两地争历史名人争历史名胜,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甘肃人为什么不想法自己宣传。当然陕甘在几千年历史中就本为一省。在甘肃台未通前,我把陕西台当甘肃台看,但是,我不能忘掉家乡,我们甘肃人为陕西创造了那么多辉煌,但至今连个名份都没有,我不能不为甘肃说句公道话。(《新唐书》和各部史典均有李氏籍贯记载) 1983年起,甘肃省出版社从南到北分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三关(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各地分册编写了《丝绸之路》丛书地方史话,以我看这套丛书《凉州史话》编得最好,《天水史话》编得最差,《凉州史话》地方政府重视,编委人手充足,除记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外,还详细记述了明清以来文化艺术名人,并将清朝凉州五十七名进士,十二名翰林院(庶吉)士全名列入书中,从史话使人备感武威历史文化的厚重。《天水史话》由于个人编著人手有限,除记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外,对古代历史人物记述较详备,但对文化艺术没有列项,全书看不到明清以来天水的名人学者,连被《甘肃历代名人传》都记载的 “陇上铁汉”安维峻、“陇南文宗”任其昌都没有进入地方志,安维峻是清廷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国家前途命运对日寇主战的代表人物,编有《甘肃新通志》,也是现陇西一中的创始人。使天水近代文化艺术出现了记载上的空缺,没有显出天水文化重区。可见,历史是一个地方的身躯,人文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地方史话是地方志的变种,是能被广大观众观看的地方志,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宣传非同小可。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终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社会文明,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经济最终决定着文化,文化又促进经济,经济和文化共同构成社会的文明,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搬出古代的文明,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这套丛书是文革后甘肃规模较大的丝路沿线地方史话,可惜这套史话恰恰在天水至兰州的甘肃历史文明中心地段断缺,丝路丛书的断缺地段长达400里,甘肃应当补写一部《陇西郡史话》。
第二、甘肃秦人(秦始皇)的起源、发展(司马迁《史记》本纪卷五秦昭襄王、庄襄王和本纪卷六秦始皇帝)有详细记载,以及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对汉民族发展的铺垫决定性民族意义。由秦所奠定的具有强大控制力的中央政府几乎与古代历史相始终,以后虽有朝代更替或短暂的分裂,但中央政府始终是中华民族政治上的凝聚核心。可说是奠定了汉民族发展历史文化的开端。(补:今年初在考古发掘中秦始皇家族已定位于礼县大顶子山,据有可信的考古资料)要让历史自己说话,要让历史事实为甘肃说话,秦统一六国的智慧和能力、万里长城、陕西的秦兵马俑,难道就不能改换甘肃的形象,秦统一六国的智慧和能力,同样可以借鉴于甘肃现在的建设和开发,秦朝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谋略,同样可以用在甘肃打入重庆市场的电视商品战中。重庆是西南的中心,在西南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请看一看我国这些年的国际外交,也是在目前国家财力下,办出了那么多事,一个唐家璇就凭一张嘴说遍了天下。甘肃难道不能借用古人的智慧,建设甘肃,让甘肃先富起来。 第三、人文始祖伏羲创立了八卦,后来周文王在羑里演八卦成《周易》,据历史传说,“少典生炎黄指炎黄为少典的后代”,“炎黄部落集团后来由关中向中源迁徒”(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琳国著1996年版《中华民族的形成》考《国语·晋语》)。少典族大约主要生活在渭水中上游。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优于古代,才有了学院林立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就历史领域,博士博导对历史的研究应是在其规模上早就超越了古人,资料提取和认识的客观性都渐于趋同,从趋同的知识到结论,不光是一个知识量问题,而是一个认识方法的世界观。相传伏羲观天地万物创文字,是在炎黄等人文始祖中对华夏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在东方神秘文化上的贡献,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玄学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有目可睹的。建议天水建一座“中国八卦城” 另行请专家论证。(见司马贞《三皇本记》,天水至今还有‘伏羲庙’‘画卦台’名胜古迹)。 第四、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价值,甘肃对敦煌宣传已经达到了目标。甘肃只有对敦煌文化艺术这一项是宣传到位的,而且爱国教育的主体思想立义,进一步提高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但对甘肃的宣传不能光立足在这一点上。下一步还应弥补宣传带来的负面作用,嘉峪关是荒凉戈壁滩中的一座孤城,莫高窟是一片黄沙中唯一的宝库,鸣沙山是一座风行游动的细沙山,镜头中没有树,找不到草,如此荒凉,就像昔日大夏的统万城,人们总会想甘肃几千万人生活在哪里,长期这样下去,人们就会对甘肃敬而远之。在省内,造成北部人才外流。甘肃应当是有山有水,有草有树适宜人文的自然环境。站在鸣沙山顶,一面是月牙泉,一面就是敦煌绿洲,河西走廊有“甘州不干水潭潭”,“凉州不凉米粮川”的走廊绿洲,被称为“甘肃的粮仓”。中部地区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陇南地区青山绿水和川北没有两样。甘肃把对外宣传的重点放在最北部,南部没有重戏,从全国范围内看,如果从陆路旅游,西出长安就直达嘉峪关敦煌,中途无需下车,长此以往,甘肃难以引到资金,应当用科学和理性去思考,甘肃要解决过客的滞留点和滞留时间,国内旅游也是收入的大蛋糕,从国内旅游看,地理位置敦煌太远,陇西地处关中平原的边缘,容易和西安旅游衔接,西南也容易到达,而敦煌一部份人则鞭长莫及。从发展的战略性上讲,必须要使两千多里的地域南北各有重点,以陇西历史文化为依托,设想构建以陇西旅游为中心的南部开发区,兰州在中间像巨人一样,一条扁担担起华夏人文仙都和世界艺术宝库。广西从省内发展的战略角度,解决了南宁与桂林的关系,河南也能够解决郑州与洛阳的关系,甘肃应重新解决兰州与陇西关系的认识问题。深圳的崛起不影响西安的价值,西安的价值没有影响深圳的地位。  第五、甘肃河州一带的民歌花儿,其曲牌种类之丰富,音乐之优美,至少可与西南五省民歌之相媲美,你不唱、不宣传、别人怎么能知道。甘肃在整个宣传周,只呈现了一首《兰州快板》和一首民歌《下四川》,次后再没看到其它文化艺术,这使外界感到陇上地方文化艺术有点贫乏,其实陇上盛行民歌,陇中秧歌就富有地方特色,其曲牌就有六十多种,只不过是没有宣传。民歌‘花儿与少年’,原来中央台已做过播放,据说甘肃河州花儿盛会每年四至六月都在举行,逢会期间人山人海,外国人有不少前来观赏,不但花儿歌调十分优美且甘肃西部的河州草原是我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出产地,美丽的西部草原加上奔驰的河曲骏马,再配上浪漫的西部民歌,这何尝不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西部甘肃的风情画卷。河州草原风光十分美丽,比起美国西部牛仔的草原风光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吸引人们的角度看,文化艺术是现代社会宣传地方的聚焦点,老百姓不可能天天翻历史,市民和乡民也不乐意接受单调的历史资料,文化艺术是宣传历史文化和地方的承载体,人们喜欢接受的宣传,唱比说好听,看比听动人,这是科学的发展造就的时代人文方式的现实,动之一情,昭之以理。名歌主要流行在西部回民区,甘肃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同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历史上回汉民族隔阂是存在的。这里是内陆和边疆的过渡带,历史上各朝廷都尤为重视,随着国家开发战略和“东突”问题出现,民族团结同样重要。李世民在解决唐朝民族问题时说:“每一个民族都是国家的子民”,历史至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西南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民歌都能由地方推荐到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播放, 而西北少数民族所处地域位置的重要性也不差。这样做更有利于甘肃回汉民族的团结。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有四项全国都不太了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甘肃人的可悲。宣传力度还不够,应采取更高更新的方式,可以分类搞几部电视宣传片,宣传的格调应尽可能有确凿详细的史料,注重表现手法的吸引力,将风景、文化、地方民俗融入一体,具有史料性、文化性、艺术性,既要有深度,又要有普及性,简单讲,能达到雅俗共赏。甘肃缺乏的不是历史,也不是文化,而是张艺谋。      第六、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书法之乡。甘肃甘谷县一带的农村,坐在火车上就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刻字,这种壮观的文化景观,过路旅客赞叹不已。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全国都难得到,但在整个宣传周里找不到一个镜头,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宣传题材。  当地老百姓“不挂对联不过年”这在全国没有哪个地方与之可比,这样的民间文化气氛是有着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纪发性,陇上文化影响和孕育了中华文化,这是可以追根求源的。就其书法,以汉代张芝为代表的书法文人群体,对中国书法艺术书体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作用,甘肃有在华夏书坛主持首席长达十一世纪的书法辉煌,秋子在《书法导报》连续载文《十一个世纪的辉煌和六面旗帜的光彩——甘肃书法要略》已有史料翔实的论说。这样的文章应当在《甘肃日报》全文转载,甘肃自己要宣传自己。 “家无隔夜粮,不拿字画换干粮”,甘肃遍地是书法家,就像陕西遍地是文物一样,甘肃名符其实地是一个“书法之乡”。“民间书法”是典型的甘肃一大特色,自然天成的民间书法字艺水平不错,写得好的比起国内现代书派的流行书法,以至于有的国展获奖作品毫无逊色,甘肃可以大胆拿出来宣传。江浙的书法虽很盛名,但执笔尽腕,侧锋取媚,力势易弱。秦人书法早有真传,用笔主肘,中锋行笔,写骨写气,气足势活,更具华夏个性。南方人委婉秀丽,北方人豪放质补,南北各有千秋,中原书法不亚于海派书法。翻开一部《中国书法全集》的清朝集卷,就会看到人们在认知和宣传上的偏执。看一看清代草书大家王铎的字,其结体线条力度不比陇西草书大家王了望更好,其篆书大家吴大徵的字也不比陇西篆书大家郭丹阳的篆书再遒劲,武威的张美如行书功力深厚,其俊媚美秀不亚于江浙大家,如果从书法的艺术水平衡量,王了望、郭丹阳、张美如都是清代中国书坛当之无悔的书法大家。诸如兰州儒学大师书法大家刘尔火斤等还有被埋没的。对书法人物的选择,要立足于艺术水准,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要能够服众,更要体现民族文化的厚重和民族精神的高境界。甘肃人对书法的追慕,实际已上升到了文化精神高度。精神支配其行为,那是因为甘肃老百姓对书法的认识已经通过几千年的历练,有意无意地上升到了书法精神境界,文化意识的经久识合,便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升华规律的,据《书法导报》报道,全国的书法市场属甘肃最好,甘肃百姓爱字如命,甘肃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在国人心中首先是文化的一种象征,陇上民间文化意识是根深蒂固千古难移的人文心因。 通过以上说明,甘肃有极其辉煌的人文历史,这才是我甘肃的特点。对一个地方的宣传定位,应立足于人无我有。宣传自已,招商引资,吸引资金,发展甘肃,目的是明确的,但怎样宣传自己值得考虑。在中国西部来说比楼房不是甘肃的长处,比草原不如内蒙大,比文物没有陕西多,比名山风景不如四川好,比经济发展不如重庆快,比能歌善舞不如新疆行,自然风光云南优美,少数民族贵州广西富有特色。历史文化的先驱性,就是甘肃的长项,是甘肃的专利,应围绕这个中心特点大力宣扬,历史和文化同样有具大的吸引力、震憾力。说实话,历史那个省都有,文化名人也那个省都很丰富,但是,甘肃的历史就是比别人的早,其历史名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要大得多,三皇五帝夏商周,典籍记载有的不太统一,秦以后的历史,文史记载十分详细,典籍记载史料较确凿,是无可辨驳的历史事实。甘肃应抓住早期历史宣传好民族英雄秦始皇,中期历史的辉煌性宣传好李世民,书法文化宣传好张芝和五万枚汉简,文化艺术宣传好敦煌莫高窟,这是重点,秦始皇祖宗墓葬在这个时期被挖出来,甘肃应当好好作一作文章。秦始皇、秦王李世民的事迹内容,影响力在全国家喻户晓,只不过人们大都不知道他们是甘肃人,简单讲就是一张纸没有被人戳破或提开,把呈现出来的甘肃丰富历史和全国观众的视线隔在两边。要甘肃编导人才抓住:[秦始皇就是甘肃人];[李世民就是甘肃人],重新立义、重新宣传。其他历史事件人物,同样也只是个[这些‘就是甘肃人’]的立义转换问题,陇中民间俗话“千年的字纸会说话”,“事实胜于雄辩”,通过重点就能够彰明甘肃。历史地理要借助于典籍对陇西的载扬,甘肃的每一个县都是甘肃省的属县,对陇西的载扬就是对甘肃的载扬。明确的讲,对陇西历史文化的宣传,就是为甘肃壮文气,聚人气,引财气。同时这种震憾力不光要震憾别人,还要震憾自已,震醒、振奋自己。在省内要宣传自己的长处,鼓舞人心,建立信心。孙子兵法云:将则战前,必当鼓之士气,使其上下同心,方能战而胜之。甘肃不光是缺乏资金,更重要的是缺乏振奋创造的精神心态和信心。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认为不如别人甘于落后,祖先创造了多少辉煌,甘肃不首先解决这个问题,要搞好西部开发中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太容易的。在省外要解决长期缺少宣传而在全国形成的:甘肃经济落后、文化浅薄、历史简单的“边穷省”形象;[振兴甘肃,发展经济],甘肃的宣传应先行。对外部有选择的制作成有价值、有艺术性、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向中央电视台推荐,有意义的可进入国际频段。还可以组织记者发布会,发动记者宣传甘肃。通过这些宣传在全国形成甘肃新的形象,甘肃是富有先驱文化和辉煌人文历史即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富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