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鸿门宴》创新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山湖微波 2016-12-06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谁会下中国象棋?

生:(马上有几男生按捺不住):我会!我会……

师:好,那我就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帮我画一幅棋盘!

(请一名男生到黑板上画棋盘)

(语文课上说象棋,有点新鲜,同学们交头接耳,课堂有些波澜。)

师:同学们,中国象棋的创意起源于一场战争—楚汉战争(未必可靠),在楚汉战争正式开战之前,项羽在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作者司马迁在出场人物的安排上,双方基本对应,并在情节展开中暗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很像在下一局中国象棋,可谓匠心独运,颇值玩味。今天我们就来覆弈一番如何?

生:好!(众生恍悟,立刻翻到了《鸿门宴》一课。)

.合作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六人为一组,开始布局,并陈述布局理由,时间6分钟。

(学生马上行动起来,其中一人照着黑板在白纸上迅速画出一幅棋盘,其他五人着手找出文章双方出场人物,然后六人一起讨论如何布局。)

(学生争论异常热烈,不时有小组邀请老师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时间到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还没有!

师:怎么啦,还举棋不定?(生笑。)

.成果展示

师:还没下完的小组不要急,说不定其他组同学的布局对你有所启发。下面请已经准备好了的三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到黑板上,推荐一名同学陈述本小组这样布局的理由。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展示本组成果,并分别陈述布阵理由,最终评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布阵图。

生:我们这样布阵的理由:刘邦、项羽是矛盾的双方的最高统帅,理应摆在“将”“帅”的位置;张良、范增对应,他们是双方的谋士,理应摆在“士 ”的位置上;樊哙、项庄,都是近身侍卫,摆在“仕”位置上可以贴身护卫,必要的时候挡一下(有点俏皮,生笑);曹无伤和项伯对应,他们都应该守在自己的营垒里替主子分忧,摆在“象 ”和“相 ”的位置比较合适,没想到他们都跑到敌人的阵营里告密,真是“吃里扒外”(生大笑,但不住点头赞成)。至于陈平,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虽是刘邦的重要谋臣或得力干将,但在本节中无突出表现,就摆到“兵 ”“卒”罢了。

师:同学们,大家说这样布局好不好?

众生:好!(掌声大作)

某生:老师,曹无伤并未跑到对方军营去,文中说“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而不是亲自去的。

师:你看书很仔细,说得有道理,但我们“不以小眚掩大德”,姑且放过吧。下面我们分组来一一PK!立足文本,说说如果对应的每一组人物进行单挑,谁败谁胜。

第一、二小组:刘邦VS.项羽;第三、四小组:张良VS.范增;第五、六小组:项庄VS.樊哙;第七、八、九小 组 : 曹 无 伤 VS.  项 伯 。

(给10 分钟学生讨论,探究。)

师:下面PK正式开始!按照走棋的习惯,我们让次要人物先战。

第一回合:项庄VS.樊哙。请第五小组陈述观点,第六小组准备补充。第五小组陈述观点,第六小组补充,整理如下—

生:项庄只能听(范增)计行事,不料被项伯识破阴谋,出面干扰,他被掣肘,空有一身好剑法,却不能得逞。樊哙却能审时度势,相机行事,有勇有谋有义气,若论粗中有细,勇中有谋,项庄斗不过樊哙。

师:第二回合:张良VS.范增。请第三小组陈述观点,第四小组准备补充。

第三小组陈述观点,第四小组补充,整理如下

生:张良不仅具大义,而且有大智大勇。当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并劝他“毋从俱死也”时,张良断然拒绝,说“亡去不义”,可见他是一个重义之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把“义”置于生命之上,令人敬佩!文中写道他请项伯调停、叫樊哙进帐、留谢项王几件事情,无不体现了张良的大智大勇,正如刘邦所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范增虽有远见卓识,但刚愎自用,没有发挥其应起的作用。特别是他在宴会上挤眉弄眼,举玦再三,颇显小家子气。试想,以他“亚父”的地位和身份,在宴会上当机立断,来个先斩后奏,项羽又能奈何!以大义、大智、大勇对小家子气,胜负自判。

师:第三回合:曹无伤VS.项伯。第三小组陈述观点,第四小组补充,整理如下—

生:曹无伤通风报信只是加速了矛盾的公开化,于整个局势正如他的名字无伤 ;而项伯走“风声”,特别是他在宴会上“挺身而出”,直接打破了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阴谋,使整个局面发生逆转,如果没有他,历史真的有可能改写。所以,论杀伤力,曹无伤赶不上项伯,而项伯是向着刘邦的。

师:最后一回合,刘邦和项羽出场。请第一小组陈述观点,第二小组准备补充。

第一小组:项羽对刘邦,刘邦胜,项羽败。理由如下

生:1、项羽易怒,很冲动。当他听到曹无伤的使者告密后便“大怒”,并宣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个易怒的人必然处事鲁莽,缺乏一个将领应有的心理素质,在面临新情况的时候,必然失之草率。而刘邦在面临新情况的时候虽然也“大惊 ”,但他马上镇定下来,向身边的谋臣张良寻求对策,并最终定下一个缓兵之计。

2.项羽不听劝谏,刚愎自用。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使眼色,举玦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就是“默然不应”,像一个妇道人家,处事不果断,以至于错失良机,放虎归山留后患。而刘邦不同,他能咨诹善道,从谏如流,连来自敌营的项伯的建议也能甄别采纳,最终亲自赴项羽军营谢罪,从而获得了项羽的信任,得到喘息的机会,后来又听取了部下樊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劝诫,果断脱身。

3.项羽心无戒备,胸无城府。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情,便于合理决策,但他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出卖了告密者,此后,大概再也没有谁敢帮他通风报信了,这相当于割断了自己的情报线,以后项羽只能盲打盲撞了。而刘邦老谋深算,处事谨慎,就是自己人张良问道“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也只说是“鲰生”,可谓防意如城啊!刘邦的城府还体现在他善于“示弱”,故作卑微,不显山,不露水,使对方放松警惕,特别是在听到是曹无伤告密的时候,并无反应,而是回去之后立即清除内奸。综上所述,项羽斗不过刘邦。

师:第一组的理由很充分,陈述很有条理,第二小组还有无补充?

生:有—我们小组一致认为,项羽还很轻信,刘邦三两句假话,就把他给糊弄了,不仅消退了怒气,留沛公与饮,还说出了告密者。但我们认为他性格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太过自负。

因为自负,他才不能容忍他人与之争夺,所以动则“大怒”;因为自负,他才相信没人敢与之争,所以轻信了刘邦的谎言,出卖了曹无伤;因为自负,认为自己能够左右政局,所以才不理范增的暗示,最后放走刘邦;因为自负,所以平日里必定纵情傲物,以至于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季父项伯也胳膊往外拐……

师:很好,第二小组的探讨更加深入,挖出了项羽性格中最致命的一点—自负,把握了问题的根本,限于时间关系,发言到此结束。

.总结评价

师:同法学们在“布阵”和“对垒”两个环节的探讨中,表现得十分精彩,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全面透彻的把握……

王文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