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中医辨证论治小儿长期低热

 绿树红花570 2016-12-06
二郎战神发表于 2016-10-20 09:48

小儿长期低热是指体温稍高(在37.5℃~38℃之间),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发热。临床常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疗效欠佳。在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分6型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与同道磋商。
食滞中焦:小儿脾胃本虚,辅食添加或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妄饮,致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于内,阻遏气机而发病。证见午后潮热,手足心尤甚,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三仙消食方加减(主要成分为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陈皮、槟榔等)。便干甚者加大黄;胀满甚者加木香、枳壳。
湿热中阻:现代社会小儿饮食多以快餐、小饭桌为主,结构偏油腻,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失健运易生湿生热,湿热胶结中焦,气机不畅而致低热。证见身热不扬,午后更甚,汗出黏着,缠绵不愈,头蒙身重,胸闷呕恶,胃纳不振,渴不思饮,大便黏滞,小便短少。舌偏红,苔白或黄厚黏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藿香、黄芩、柴胡、茯苓、半夏、白豆蔻、薏苡仁、藿香、滑石、连翘、甘草等。胸闷甚者加栝楼、枳壳。
邪伏膜原:小儿脾弱多易生湿,再结合 “纯阳之体”热盛的特性,湿邪极易化生为湿热痰浊,踞于膜原,则表里不和,三焦气机不利发病。证见午后或夜间定时发热,热势不甚,胸膈痞满,心烦懊侬,头眩口腻,渴不思饮,纳呆食少,小便黄少,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宜疏利透达膜原,方用柴胡达原饮加减,药用柴胡、厚朴、枳壳、陈皮、黄芩、草果、槟榔等。心烦懊恼甚者加栀子、淡豆豉;小便黄少甚加竹叶、猪苓。
营卫不和:小儿素体脾肺不足,或病后调理不当,致腠理不固,卫阳外泄,营阴不能内守,卫阳营阴不得相互既济而致低热。证见淅淅发热,面色恍白,自汗恶风,口和不渴,素体虚弱,易于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或脉浮缓。
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大枣、甘草等。咳者加厚朴、杏仁。
中气不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本虚,或病后失于调理,致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摄纳不力,则虚热内生。证见低热绵绵,大量活动或劳累后加剧,面白神怯,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自汗,纳少便溏,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指纹色淡或脉细弱。
治宜益气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黄芪、陈皮、炙升麻、柴胡等。自汗甚者加牡蛎、浮小麦;汗出恶风者加桂枝、白芍。
阴分虚损:小儿属“稚阴”之体,因温热病经久不愈或吐泻日久,体虚津亏,或因过用温燥药而致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而发病。证见: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头昏目眩,心悸盗汗,少寐,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或花剥,指纹偏紫或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用鳖甲、青蒿、地骨皮、知母、丹皮等。少寐加酸枣仁、柏子仁;盗汗较甚者去青蒿加牡蛎、糯稻根;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
本主题由 修竹临风 于 2016-11-21 20:03 添加图章 杂志收录

http://bbs.iiyi.com/thread-3255486-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