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uitingyuan微信:拉威尔的《波莱罗》

 mingdao507 2016-12-06
读一篇文章,看一部电影,如果你的理解和作者要表述的意思基本相同,那叫懂了。如果你理解得完全不一样,那就是没懂。这是因为作者和读者或观众沟通的工具--语言和表情,有着准确的含义。

音乐则不一样,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未必能为听众感受和理解,甚至相差很大,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听众对作品的欣赏。

第一次听拉威尔的《波莱罗》,很奇怪这么一个旋律一成不变,反复重复16分钟的曲子是一支世界有名的舞曲。

舞曲由小鼓、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开始,持续数小节后,加入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两个旋律非常相近的主题互相应答,穿插重复。乐器不断增加,音乐力度不断加强,在反复九次以后,乐队在高潮中结束。

围绕单一的主题,通过谐波和乐器的变化与控制创作一首舞曲,是拉威尔长期的想法,《波莱罗》的灵感就是他在海边度假时用一只手在钢琴上弹奏而出。

《波莱罗》描述的是一个舞蹈场景:在一家西班牙小酒店里,人们三三两两在喝酒聊天。这时一位妖艳的女郎跳起舞来,越跳越有激情,吸引了四座的客人加入。音乐越来越热烈,舞蹈也越来越疯狂。

如果你不看乐曲介绍,怎么会想象到这样的场面?我初次听时,丝毫没有联想到跳舞,而是觉得来到静谧的池塘边,青蛙的叫唤由远而近。太太告诉我她脑中浮现的是夜夜中神秘的星空和缓缓行进的驼铃。

音乐欣赏者这种根据自己心境的再创造,真是奇妙。据说《波莱罗》1928年11月20日在巴黎首演时,一位女观众尖叫,“疯子!疯子!”拉威尔听说后笑道,@她听明白了。”

这里上传的是卡拉扬指挥的《波莱罗》,请看看你对乐曲的诠释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