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子力学与意念力

 chunmengshiyi 2016-12-06


当年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的量子力学问世,初次揭露了电子内量子的运动秘密。结论是:对于活动中的电子注视与观察,就会引起电子变速,或者脱离原子等等各种变化。
在量子物理学中“观察者的意识影响作用定律”,解释这个定律就是:用我们的眼睛或者意念去观察某个物质,物质表面上暂时没有变化,但内部结构己经开始变了。在当时,科学家对于这种神秘的物理现象,认为不可思议,至今仍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尖端物理学的发现,至今已是玄之又玄了。
量子物理学两个基本概念,“非定域性问题”和“测量问题”,最奇特的观念是“非局域性”。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发现,只要两个次原子粒子(如电子或光子)接触过,就会永远保持联系,而且不管相距多远,仍会实时相互影响。 爱因斯坦与其合创学说者所注意到的量子物理学预言这样说:“当两个双生般完全相同的分子被创造成完全相同物质的特性时,科学家若对它们两个分子之任何一个的观察,就会推动两个分子的另一个的‘立即’反应,纵然那另一个分子可能是在宇宙的另一端!”这说明“心力”、“识力”的速度是立即的,而且是最迅速的,比光速更快的,而心力显然是由大脑内的非物质辐射超微波所发出来的“识”与“慧”。 这也正呼应了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说每个人的量子意识都遍布在宇宙空虚中,每个人的心念其实是连接合一的,整个宇宙意识就是一体的,所以也就没有了局限性。
这也正呼应了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说每个人的量子意识都遍布在宇宙空虚中,每个人的心念其实是连接合一的,整个宇宙意识就是一体的,所以也就没有了局限性。 “心力”、“意识”、高度专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意识是一种不受我们身体局限的物质,是一种条理分明的能量,它有能力改变物质。 引导性的思维作为目标似乎可以影响机器、细胞,甚至是像人类这般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这种“精神胜过物质”的能力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有古典物理学,乃至其他科学,全奠基于牛顿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运动与重力定律。
牛顿的定律把宇宙理解为一个三维空间,在其中,所有物体皆根据固定的运动定律移动。物质被认为是不可侵犯且独立存在的,有自己固定的界限,任何的交互影响都 需要透过力或碰撞之类的物理现象来进行。想改变某物的状态,需要通过加热、燃烧、冷冻、从高处丢下或是给它狠狠一脚的方法才可以。 然而,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先驱开始把目光投向物质的核心,这种认为宇宙就是一个独立的、按规律运行的物体集合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受到了冲击。他们发现,宇宙间最小的物质(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并不按照科学家迄今已知的任何法则行事。这就是著名的“哥本哈根诠释”。
量子理论动摇了牛顿物质观的根本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彻底的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为此,爱因斯坦与波尔有着长期的,热烈的争论,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他曾经用“上帝绝不可能掷骰子”来表达自己坚信物理学不应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观点,直到自己逝世,都坚持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 的。 现在人们就问“上帝掷骰子了吗?” 当物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物理学与哲学相通了,而哲学与宗教又是相通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观察物质微观世界时,竟然从《道德经》里寻找到了理论根据——量子力学中一条很基本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道非道,非常道”颇有相合之处。李政道在获得物理诺贝尔奖时便直言不讳说,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遥相呼应。其实道德经第一章便是谈宇宙万物的来源,道德经第十四章,描述了物质的极端状态,量子物理学中的不确定原理,与老子的阐述不谋而合。
尼尔斯?波尔的“相反即互补”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在人类东西方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遥相呼应。(帛书《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老子》着于2500多年以前,产生于没有任何宗教的历史时期,因而她是超越一切宗教,阐释自然大道的伟大学说,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她在我国文 明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力。圣人所撰写的古经典文字,都携带有极强的宇宙全息信息,含有通达大道自然、天地人万物的道德信息,反映着太极黑白两境乃至高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