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长征后留守江西苏区的巾帼英雄

 邓超越梦想 2016-12-06

红军长征后留守江西苏区的巾帼英雄

红军长征后留守江西苏区的巾帼英雄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的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路上,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在1936年10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离不开红军主力的不畏艰险,也离不开那些掩护红军主力集中和突围转移的三万留守红军。是他们的浴血奋战,为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时机;是他们的坚持留守,保护了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原南昌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勉玉告诉记者,在这群可敬的留守红军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丈夫随军长征,她们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念,仍旧在苏区打游击、干革命。在红军长征的两年中,留守在江西苏区的巾帼英雄们,有的不幸被捕,在狱中忍受严刑拷打乃至献出生命;有的秘密为苏区游击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有的则是为了一句承诺,守望终生……

长征仅有30名女性跟随

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艰险又困苦的,每天高强度的行军,遇上前来狙击的敌人则要顶着枪林弹雨前行,更不用说一路上爬雪山、过草地,与大自然做抗争了。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阳振乐告诉记者,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不适宜让老弱妇孺随行,因此,红军长征的路上,除了30名妇女干部,还有寥寥无几的女护士和女战士以外,其余女干部、女战士和家属则全部听从组织安排留在了江西苏区。

1934年10月14日,由项英领导的中共中央军区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留守苏区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转移,同时保卫苏区人民安全,并在苏区及其周围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破坏进占苏区的国民党统治。

1934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为发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留守在江西苏区的女干部、女战士和家属们迅速响应了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武装起来,团结本村本乡本区群众,组织游击组、游击队”,“最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以武装自卫,以扰乱和牵制敌人,以帮助和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保护苏区人民的“生命、儿女、土地、财产”。

李美群“马前托孤”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据兴国县委党史办副主任丁志操介绍,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第二届执行委员和中央候补执委的李美群,由于许久未见襁褓之中的孩子,10月中旬她利用支前参战的间隙,准备回家看望孩子。刚到兴国家中,李美群就接到了少共江西省委要求立即返回省委驻地宁都的命令,准备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当时,李美群的丈夫倪志善已在前线牺牲,她望着可怜的孩子,纵使有再多不舍和怜惜,她仍忍痛将孩子托付给婆婆,然后跨上了骏马毅然赶往前线,继续丈夫未尽的革命事业。

李美群与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省苏主席刘启跃,省军区司令李锡凡等一道,组成江西省游击队,转战在宁都、兴国、永丰、乐安、宜黄的崇山峻岭之间,为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一路保驾护航。

被俘入狱迫害惨死

1935年1月,大雪封山,李美群带领的小分队已在宁都小布一带与国民党第94师周旋两个多月。当时,他们正被敌人困在密林,天寒地冻,弹尽粮绝,面对着人数近乎我方10倍之多的强敌围攻,李美群毫不动摇,依然奋起反抗,直至受伤被俘。

丁志操介绍,李美群被俘后,国民党将她作为重要政治犯押送南昌,投入当时的江西第一监狱。在狱中,李美群利用审讯机会与敌人展开斗争。她将生死置之度外,从未放弃革命工作,不但积极鼓励狱友不要放弃希望,而且还帮助时任中共宜黄县委组织部长万根秀争取到出狱机会。

最终,李美群“因拒不认罪”被敌人判处有期徒刑12年。在狱中服刑的日子,国民党对李美群进行了长期迫害与折磨,狱中恶劣的环境使得李美群患上了肺病,她的病情由于没有得到治疗而恶化。1936年,李美华在狱中病逝,结束了年仅25岁的生命。

曾宪招暗助落难党员

1934年10月14日,兴国县城失守。国民党在兴国疯狂地抓捕共产党员,一夜之间,设立多个反动组织,他们规定:“一人通匪,十家连坐,一家窝匪,十家同祸”。时任长冈乡妇女委员部主任的曾宪招为了不连累乡亲们,被迫孤身一人前往广东与江西、福建交界的边境,女扮男装以挑夫做掩护,秘密寻找党组织。在一次挑货途中,曾宪招被反动组织“铲共团”抓住。敌人对她施以酷刑,但她拒不配合,敌人见不能达到目的,加之没有证据,便强行以50块银元把她卖给了广东连平县九连山区的谢新元为妻。

1935年春,曾宪招所在的村庄来了一群失散的红军,他们唱着《国际歌》和《暴动歌》,但曾宪招并不敢轻举妄动,她担心是国民党伪装而成。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群落魄的人,发现他们宁愿忍饥吃野果,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于是,曾宪招终于以“对唱革命山歌”的形式秘密与同志们相认。

原来,这支队伍,是项英、陈毅领导的、经过九路突围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同志。曾宪招至此担当起了大家的“后勤部长”,她冒着危险,每逢初一和十五日,趁着敌人开禁允许群众进山砍柴的机会,把粮食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 棉袄里,然后丢在山上,使红军能够度过难关。丁志操告诉记者:“到了1936年秋,九连山工委决定在曾宪招家成立筹粮站,由曾宪招负责粮食加工。自此,曾宪招的后勤工作一干13年,直到解放。”

池煜华深情守望70余载

池煜华是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这对感情深厚的夫妻,从孩童时代遇见起,就认定了彼此。1929年大年初二一早,新婚的第三天,李才莲就离开池煜华继续参加革命去了。李才莲起初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发动群众起来斗争,后来又跟随部队征战沙场,一心为了革命事业的他与池煜华聚少离多,池煜华一直在后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李才莲留下了一封信给妻子,信中写道:“估计一周后白军将占领兴国县城,你就不要来兴国县城了。”只可惜这封信几经周转,到池煜华手中时早已过了一周,而李才莲再也没了消息,这也成了李才莲写给池煜华的最后一封信,并被池煜华保存了一辈子。

由于战争年代信息落后,池煜华一直没有丈夫的消息,也不知道丈夫是否牺牲,她始终盼望着丈夫回家,并追随着丈夫的期望,一直从事党的事业。这一望,就是70余载。池煜华的痴情守望成为每个留守于苏区女人的一个缩影,她们因为战争与亲人分隔,但心中坚定的革命信念给予她们勇气和坚韧的力量,这让她们成为革命的中坚分子,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