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了这么多年火锅,你到底吃对了吗?

 昵称8711592 2016-12-06



      火锅,它的出现无论对于食客还是厨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只有火锅,能完美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对于饭桌上的老饕来说,吃火锅大概是最让人难受的事情了,因为总有些小伙伴会 “不守规矩”,让人看着心里别扭,比如— —吃什么都蘸麻酱




“吃重庆火锅蘸麻酱?”

“吃港式火锅蘸麻酱?”

“吃潮汕火锅蘸麻酱?”

“寿喜烧也...你打住!”


      其实并不是在饭桌上犯了强迫症,老司机们只是希望你能尝尝这些火锅最为传统而地道的味道。其实小料的选择只是冰山一角,这沸锅边上的讲究可大有说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简单的推荐几家火锅店,还不如给大家讲讲:火锅到底要怎么吃






拿好筷子



1

重庆火锅




      去问每一个出国留学的海归,问他们回国最想吃什么,答案十有八九是重庆火锅。自川菜一统天下以来,川渝人民凭借重庆火锅又一次将万里江山染成一片红!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四川和重庆是互相不爽的,“重庆”火锅这个名字甚至都还要争一下。不过对于只负责动嘴的我们来说,叫什么就随你们啦反正我们吃着开心哇哈哈。



      重庆火锅全名叫重庆牛油火锅,名字上清清楚楚地写了,正宗的重庆火锅一定要用牛油、牛油和牛油熬出锅底。开始制作锅底时的油水比例将近7:3,熬油的同时会加入醪糟和白酒,吃着更爽口,同时还能有效去除牛油的腥味。重庆火锅的锅底都是越熬越香,随着水汽蒸发只剩一锅红辣的滚油,所有的食材都在其中翻腾。




      重庆火锅又名毛肚火锅(好多名字==),所以涮锅的时候毛肚必须要有,同时不可少了另外两样灵魂食材:鸭/鹅肠和黄喉。想当年贵州盛产黄牛,沿水陆两路成群运往重庆,宰杀后的牛肉和牛皮贩售出去,牛下水却无人问津。这些“毫无价值”的附属品,很快就被吃不起牛肉的马帮、纤夫所发现并善加利用,在放满辣椒的滚油一涮便吃,就成了火锅的雏形,还不快跪谢劳动人民的智慧!




      作为灵魂食材,这三样食材从取材到涮法都不能含糊。首先说说毛肚,现在的火锅店里一般都会在鲜毛肚前加上“屠场”二字,屠场就是屠宰场啦,意在体现毛肚的新鲜程度。鲜毛肚比起水发毛肚,无论口感还是味道都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涮毛肚千万不能久涮,筷子都不要撒开,提着毛肚在锅里“一提三晃悠”,见其稍稍变硬就赶紧出锅下嘴,爽口到爆炸。




      而鸭肠、鹅肠作为食物,在川渝地区之外可并不常见,大概只有火锅才是它最美味的做法。一般来说鹅肠因为更厚更宽,口感比鸭肠更好(更贵)新鲜的鹅肠或者鸭肠涮锅时一如毛肚,不要放筷子,夹肠入锅“七上八下”,见其微微卷曲就可以下嘴了,脆爽程度甚至超过毛肚,过口不忘。更有甚者点上数份鸭肠,下锅如下面,直接当面条吃。




      黄喉相比之下就不用那么讲究了,直接扔锅里,但时间也不宜太久,依旧是卷曲变硬即可捞出。除了灵魂三菜之外:辣牛肉、鸭胗、耗儿鱼、脑花、鲜鸭血,都是极好的。至于鲜牛羊肉切片嘛......其实可以另寻他处==有更对味的吃法。




       除了锅里涮的,锅外不要忘记来一盘炸酥肉!毕竟重庆火锅里有半锅牛油,口味太重 ,吃久了口腔里会充斥着火辣辣的油腻感,这个时候一盘酥烂鲜香的酥肉就很有必要了。一口下去肥而不腻,酥脆爽口,权当中场休息小零食。以炸肉解油腻,也算重庆特色了......




      说完锅底和食材只剩下至关重要的细节— —小料。老湿是个讲理的人,所以先讲讲重庆火锅为什么要蘸蒜泥香油:


      首先是易于降温,油类导热速度十分快,所以将刚出锅的烫嘴食物浸入香油中可以快速降温。而且,凉得快=吃得快=吃得多,当大家在一个锅里抢吃的的时候,这重要性还用我说?


      其次是味道加成。蒜泥和香油虽然闻着味道大,但是在嘴里对味道的影响并没有太明显。重庆火锅的味道在于锅底而非小料,因此油碟在味道上的加成是细微而恰到好处的(不像某酱)



   


看我这么苦口婆心的摆事实讲道理

   下次尝试一下油碟吧!






2

潮汕牛肉火锅




      刚才说到想吃牛羊肉切片可以另寻他处,爱吃牛肉的主就可以在这儿止步啦!潮汕牛肉火锅这两年突然就在北京火了起来。牛肉火锅就是把牛肉片放到锅中焯熟,潮汕的牛肉不冷冻、不排酸,巴不得现宰现吃。精湛的刀工片出薄薄的肉片,用牛骨熬制的锅底清汤一涮即吃,鲜的飞起。




      在各类火锅中潮汕牛肉锅显得十分另类,在清汤寡水似的汤底中涮食着不那么容易熟的牛肉,相比红辣滚油、毛肚秒熟的重庆火锅,简直是火锅中的一股清流。话说回来,你真的以为潮汕牛肉锅的锅底是清汤寡水吗?




      是的,就是清汤寡水,上图那块牛骨是装饰用的。虽然看起来让人没有食欲,不过无论是清水锅底还是牛骨汤锅底,正宗潮汕牛肉火锅的锅底就是要颜色清而少配料,至多放几块牛肉和玉米,比起锅底只放酱油和洋葱的日本寿喜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锅底是因为,潮汕牛肉锅不像重庆火锅那样味在锅底,潮汕牛肉火锅味在食材。




      潮汕牛肉火锅店一般都会有这么个档口,顾客可以直接看到切牛肉、打牛肉丸的过程。正宗潮汕牛肉锅只选用一头牛身上特定的几个部位,大约占全牛总重的30%左右。虽然部位不同会略有差异,但总体上新鲜牛肉的肌肉呈均匀的红色,有光泽,脂肪洁白色或呈乳黄色,摸上去不粘手,有弹性。面对如此新鲜的食材,潮汕牛肉的师傅们不吝展现一手好刀法以示尊重,因而正宗潮汕牛肉锅的牛肉只能是现场手切




      做潮汕牛肉火锅,刀工很重要,因为牛肉很!难!熟!如果让顾客对着火锅发呆坐等肉熟,这就很尴尬了。所以潮汕牛肉锅的大师傅往往能将牛肉切到薄如蝉翼,切出的合格的潮汕牛肉锅牛肉片,必须能够“秒熟”,也就是下锅十几秒必然熟透。这样才能保证熟而不柴,嫩而不生的口感。




      潮汕人将牛身上可入火锅的牛肉分为十二个部分脖仁、吊龙、吊龙伴、匙仁、匙柄、胸口朥、牛腩、嫩肉、肥胼、三花趾、五花趾,口感特点各不相同。为湿想了想觉得,你们讲了估计你们也记不住,所以就挑了三个最有特点的部位普及一下姿势。


      公认最顶级的部位乃是脖仁,也就是雪花肉这个部位在西餐和日料里也有用到,脂肪呈大理石分布,入口柔嫩又有嚼头,脂肪含量在牛的前身肉中属较高,产量只占全牛总重的千分之一,且质量因牛而异,非常稀有




      而最弹牙有嚼头的部位则是正五花(五花腱)是牛后腿大腿内侧的两小条牛腿肌腱,肉筋多因而口感脆弹,纹路十分明显。正五花相较来说也算比较难得,据说有些老板甚至要偷偷藏起来留给熟客。




      而平常餐桌上最少见的则是胸口朥,牛前胸肉部位的一块脂肪,属稀有部位,大而肥的牛才有,在其它料理中更是很难见到。按说这一大块肥油状的东西吃起来应该腻到飞起,然而胸口朥居然意外的有嚼劲,毫无油腻感,入口就是一股牛油香气炸裂的感觉,很值得尝试。




      除了涮吃各个部位的手切牛肉片,潮汕牛肉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手打牛肉丸了。用火锅弃之不用的牛腿肉和一些碎肉加工而成,手打牛肉丸堪称食材届的励志典范。手打牛肉丸可是功夫活,举着2根3-4斤的铁锤,重重捶打砧板的腿肉条,40分钟直到黏软成肉浆,拌匀了盐和胡椒调味,再从虎口挤出成丸子,丢进热水里成型。



(莫名喜感)


      一颗标准的潮汕牛肉丸会用较好的腿肉,经过实实在在的“千锤百炼”成型,表面光滑气孔细小均匀,放进嘴里咬一口,弹脆紧实。如果甩在地上,当真可以弹起来。据说因为声名远播供不应求,为了防止质量不齐,“汕头牛肉丸”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都已经快出台了:牛肉含量应达到90%才能冠以“汕头牛肉丸”名称



       

      除了牛肉以外,牛舌、牛心、牛肚、牛筋等等牛下水也是极好的。只是话又说回来了,涮吃内脏还是得看楼上重庆火锅......又到了小料时间!为湿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潮汕牛肉火锅要蘸沙茶酱:


因为沙茶酱曾经是潮汕牛肉锅的汤底




      据说上世纪最早出现的潮汕牛肉火锅,用的就是沙茶水锅底,也就是将沙茶酱和水共同煮成浓汤来涮牛肉,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了清汤蘸沙茶酱。所以吃潮汕牛肉火锅蘸沙茶酱,就好像清水煮完了鸭肠,再拿去蘸蘸重庆火锅的底料一样。人家本是同根生啊!







3

铜锅涮肉




好了,麻酱党可以放鞭炮了


      铜锅涮肉,源于元初,发扬光大于晚清。曾经作为宫廷菜肴封在宫中数百年之久,直到老北京东来顺羊肉店的掌柜买通了清宫的太监,这才把铜锅涮肉流传到民间。在隆冬时分聚上几人,点上红红的炭火围着高高的铜炉,涮上它几盘羊肉,这大概就是老北京最经典的光景了。




      要说铜锅涮肉,那基本就是在说”铜锅涮羊肉“。也不知是先祖留下的旧习,还是这老配方的锅底就适合涮羊肉,总之去涮肉馆子不点上几盘羊肉,心里总别扭的很。与热辣的重庆火锅、讲究的潮汕牛肉锅不同,老北京铜锅涮肉突出就三个字— —穷讲究,食材花样不多、锅底味道不烈,但还是有讲究




      涮羊肉的锅底很像潮汕牛肉锅,只不过更low一点儿。不像人家有牛骨汤加持味道,老北京涮肉的锅底就只有清水而已,撒上一把葱姜蒜,至多了加上一把海米,或滴上两滴羊尾油,就可以准备下肉了。清汤除了能够保住羊肉最本真的味道以外,同时也是一道检验食材的标准:好羊肉出入铜锅都干干净净,不生浮沫。越涮汤越清不敢说,至少一盘肉涮完锅底依旧清澈无杂质,才能说明羊肉的品质过关了。




      在食材方面呢,涮羊肉就显得稍微讲究了那么一点儿。虽不至于像潮汕牛肉锅那样将牛分出十多种部位来,手切鲜羊肉按照老北京的分类也有七种部位:一头沉、大片肥、大三叉、小三叉、磨裆、上脑和黄瓜条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市井气。




       分得清羊肉部位如今可是吃货秀姿势的神技。牛肉划分在中西餐中都很讲究且知名,随便抓一个吃货都能告诉你西冷、菲力、肉眼分别在牛的什么位置,但你要问黄瓜条在哪儿,对方八成会一脸茫然的看向黄瓜。黄瓜条就是羊腿内侧两条嫩肉,量少难得,一端捎带肥肉,肉质十分细嫩




      至于磨裆这个部位,听这个直白的名字也大抵能猜到在哪儿吧?套用猪肉的叫法,磨裆就是羊的臀尖,这个地方肥多瘦少,肉质粗而松散,稍带薄筋,口感相比黄瓜条更松软一些。




      基本上除了纯瘦的羊里脊、多肥的大三尖,其它部位的羊肉都是肥瘦相间的,涮的时候食客也乐于吃肥瘦相间的部位。因为在涮肉上大家有个共识:瘦肉多则柴,肥肉多则坨,所以瘦的要多于肥的,但是有肥肉才香,所以不能没有肥的




      而且,吃正宗的涮羊肉必吃手切羊肉,因为手切的虽不一定是鲜羊肉,但机器切的一定是冻羊肉。冻羊肉和手切羊肉在口感上天差地别,弹性和韧性没法比,有些商家会将机器切的羊肉化开,以次充好,其实也好辨别。鲜切羊肉盘干肉紧,甚至可以粘在盘子上,夹起起来松而不散,而冻羊肉往往会带着一盘血水,夹起来很容易撕裂。




      铜锅涮肉的涮法没什么讲究,无非是先肥后瘦,变色就夹走,突出一个快字,俩人一起吃很容易搞的跟竞速比赛一样。吃到累时休息一会儿,来两瓣糖蒜,吃两口烧饼,涮上白菜、粉丝、冻豆腐,这就是最老北京的解腻方法




      最后说说铜锅涮肉的小料,这事儿基本没有争议— —麻酱。要是在老馆子里吃涮肉小料不要麻酱,老师傅多半心里会嘀咕两句“忘本”,不仅因为北京人对麻酱有一种迷之执着(万物皆可蘸麻酱),更是因为这涮羊肉蘸麻酱的吃法,据传是从乾隆帝的千叟宴上流传开的,换句话说这可是御膳的规格


      抛开传统和习惯不说,麻酱确实适合涮羊肉。不像重庆火锅味在汤底、潮汕火锅味在食材,铜锅涮肉的味道一半在食材,另一半在小料,好羊肉的肉味儿是麻酱盖不住的,但羊肉夹生不熟时的腥味儿却可以被盖住。毕竟羊肉,或多或少都有腥膻气,在不打乱清水涮羊肉味道的同时还要遮掩膻气,大概也只有麻酱能做到。




      顺便再提一句,现在涮肉店里提供的麻酱可不是指纯麻酱,而是所谓的“二八酱”:麻酱配上花生酱,再加少许的韭菜花、酱豆腐、香菜、辣椒油,这才是涮肉小料的完全体这调料与羊肉结合的味道之神奇,甚至能让不吃香菜的人从此离不开香菜......




OK

今天就先到这里啦

不然篇幅太长你萌看着也费劲

 要说火锅也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话

大概就是  

不要在能讲究的时候瞎凑合

也不要在该凑合的场合瞎讲究




留言区


你对火锅是什么态度呢,欢迎在评论中分享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