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语境下的太极拳(下)

 tjboyue 2016-12-07

江澜与恩师金仁霖

 

(续上期)


四、阶及神明之路:任物、处物、应物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神”在我们身体这座殿堂里的工作模式:

神在我们身体中,以三个卡通形象出现。“幽精”、“爽灵”与“胎光”。古人称之为三魂。三魂之中,“幽精”的作用是无意识的。“胎光“时显时隐,是潜意识的。而人魂“爽灵”的作用,则是有意识的。

《黄帝内经》认为,爽灵这个有意识的神灵,住在“心”中,“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心,就像是一面镜子,镜面凹,则小万物,镜面凸,则大天下。又像是电脑处理信息能力的强弱、运算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一颗强悍奔腾的“芯片”。神,在我们躯体之内,表现出来的智慧与能力,也取决于“心”。

《黄帝内经》说:“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任物,任是任务的任。物,相对于“心”而言,包括作为脏腑的“心”本身,世事万物所有,都是“物”。曾国藩云:“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处物,以心处物。心与物之间,一直是宋明理学争论不休的大问题。朱熹遵循中庸之理,格物以致知。王阳明脉承象山学说,明心以见性。两派水火不容。朱熹认为,心.是一面镜子。格物,无非是用“心”之镜,按照次序,逐一去观照世事万物。世事万物在“心”中留下印记,乃至进一步处理“镜”中的信息,意、志、思、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心,经过不断的学习过程,才能致良知,才能致良能。王阳明一开始也遵循朱熹的教导,据说连续一个星期,用他的“心”镜,去观照院子里的几棵竹子,没能观照出良知良能来,结果大病一场,从此叛离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路。他认为,只要把“心”镜擦干净,把“心”镜磨亮了,世事万物一切都分分明明,清清楚楚了。这叫“明心见性”。

阳明心学,据说成为明治维新的立论依据,成就了日本帝国。而清朝

早期很多理学家,把大明朝亡国亡族的原因,归咎于阳明心学的清谈误国。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曾国藩试图在朱熹与王阳明之间找到对立统一。他一方面要求将“心”镜擦亮,像是把电脑芯片升级到最强悍,另一方面,不断的用“心”镜去观照,让电脑具备自我学习功能。他从“格物”、“诚意”两处致功努力,以“身”“心”处处,一句一行,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曾国藩“一句一行,切己体察”的践行功夫,为性命践行之学找到了立论依据。

太极拳以假修真,以拳入道,精神由此而生,形质由此而就,顺应此道,则四肢强健,思虑恂达,耳目聪明。以心处物,又无须劳心劳神,不拘定规,便能顺应外物的阴阳变化,处处合乎外物自身发展规律。此乃太极拳“应物自然”的神明境界。


五、神的处世法则:允执厥中

张三丰承留,五言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字字句句皆像是谜面,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太极拳爱好者的兴趣。二水在新近出版的《太极法说》校注本里,也着墨颇多,用了7100余字,几乎逐字逐句,猜度隐藏在谜面中的谜底。其中“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句,涉及我们身中之“神”的处世原则,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传说,舜帝将帝位禅让于大禹时,谆谆嘱咐的就只有这四句话,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之所以称之为“尧舜十六母”,那是因为这十六字涵括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潜意识。尧将帝位禅让于舜,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帝皇之间,普天皇土,黎民百姓拱手相让时,耳提面命,谆谆嘱咐的就只有这四句四言十六个字,可见之意义之重大。

“人心惟危”,非常精辟地揭示了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生生不息的向善之心,同时也揭示了人心好立危墙,涉身犯险,贪得无厌的吊诡心理。危者,在高而懼也,《孝经》云:“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原动力,因为人心,都是喜好向上的。在高而懼,人心之危,在于趋高涉险,在于贪欲无厌,在于吊诡也,在于诡秘也。

“道心惟微”,微者,妙也。微者,隐形也。这天地乾坤之“道”,在“伏羲为人祖”,文王画卦道有名之时,已经昭然若揭了。文王易理曲周至密,备极精详。复卦,下震上坤,地雷为复,雷动于地,寓动于顺,一阳真气自海底而生,自复卦而临卦而泰卦,再由泰卦而观卦而剥卦,逆行而上,阳气至剥卦,一阳在上,阴盛阳孤,这是生命现象的一种往复规律,就像是由种子而发芽而茁壮而开花而结果,果实而剥落,脱离原先的生命体,以新生命的形式,得以延续。这精妙的天地乾坤之“道”,其实无处不在,无处不隐行于日升月沉,潮起潮落,生老病死,甚至是股市的牛熊涨跌之中。也正因为隐形,人们往往对此熟视而无睹,甚至以侥幸待之。人心的吊诡在于,明明知道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还一味地去趋高涉险,贪欲无厌,而且越高越趋,越险越涉,越贪越婪,越索越勒。

作为管理普天皇土的CEO,或是与生俱有文化自觉的士大夫们,他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划之中,文化的自觉在于,必须清晰的知道人心是怎么回事,道心又是怎么回事。历代大儒,从孟子到荀子,从朱熹到王阳明,他们都在“惟精惟一”之中,下的功夫。《传习录》云:“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阳明先生从“惟精惟一”入手,破解了”尧舜十六母”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进而提出了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就此观点而论,阳明心学,与朱熹“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传统知识分子,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理会、践行”的内修历程中,将自己对世事万物的认识能力,不断由“精爽”提高到“神明”境界。“精爽”的过程,先自知,后知人,先觉动,后知运,尺寸分毫,由尺及寸,由寸及分及毫,允文允武,允圣允神。当阶入“聪明睿圣”时,诚如戴震所说:“心之精爽,有思则通……精爽有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

太极拳从一气流行的拳架训练,到四手对待的推手训练,不偏不倚,不将不迎,知觉运动,尺寸分毫,要旨在于一举一动中,去把握世事万物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的端倪中,去观照和感触阴阳消长的机,进而“允执厥中”,这正符合太极拳“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之理。太极拳的“中”,并非是静态的“中”,而是在阴阳之气,流行对待之中,当行而行,当止而止,内外交养,在放卷得其“时中”也。

身,作为神之殿堂,如何将间架结构搭建得更加稳固,心,作为任物、处物、应物的“芯片”,如何自我升级,如何自我学习;精气神,三者之间的能量转化,如何高效、如何合理,如何炼精化气,如何炼气化神,如何炼神还虚;性命践行,如何突破身精命根、举动应酬之劳、语默视听之扰、生老病死之苦;如何解脱心神性枢、见解知识之乏、思虑念想之贫、识见涵养之限……儒家之执中,道家之守中,释家之空中,人心契合道心处,无一不是从舜帝“允执厥中”下足功夫。

个体的性命践行历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一旦与时代的潮起潮落相对相待,一切取决于在世事万物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的端倪中,去观照和感触阴阳消长的机,如是方能在放卷得其时中。此也合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太极拳,融汇传统文化“理会、践行”的文化积淀,为儒学式微之时的人们,指明了一条人人皆能希贤希圣,人人皆能曰睿曰智,进而尽性立命,阶及神明之路。


二水拳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