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雷州换鼓你竟然是这样!!

 害人之心不可有 2016-12-07
雷州换鼓


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德埋藏'、'登州海市'

小雷今天和大家聊聊雷州换鼓那些事!

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为有雷才有雨,响雷兆丰年。雷声是雷州半岛解难救困的福音。'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动。为使天鼓长鸣,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人类的虔诚换来天神的垂注,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他们每年便挑选最好的材料,选择最好的技师,使用最好的方法,铸造最好的鼓,通过某种仪式送给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动或祭雷仪式。

雷州换鼓的产生

先民们认为打雷是天神打鼓,天鼓之声传至人间便成响雷。大家知道,在一年四季当中,立春过后便会慢慢听到雷声,雷声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弱到强,至夏秋季节最响最烈,自晚秋至冬季后雷声又慢慢从密到疏,从长到短,从强到弱,冬至之后便完全消失了。第二年立春以后又复始。雷声年年都经历'产生--低沉--强烈--低沉--消失'的过程。因此先民们便认为天鼓也同人鼓一样,有新有旧,不会永远不坏。新鼓一开始时因打不开,声音又小、又短、又沉、又闷,慢慢的随着越打越开便越打越响,完全打开后就最为响亮,达到最响亮之后也达到了极点,声音也慢慢低沉了,最后鼓打坏了,声音便完全消失了。由此看来,天鼓寿命只有一年,每年须重新更换。

雷州换鼓的奇观

据传,雷州古时的祭雷活动一年分为三次,第一次称为'开雷',于元宵节(也是雷祖陈文玉的得道升天日)举行;第二次称为'酬雷',于上元节(农历六月廿四日)举行;第三次称为'封雷',于冬至节举行。在三次祭雷活动中最为隆重、神奇和富有意义的就是元宵日举行的'开雷'仪式。由锣鼓队、旌旗队、僧尼、族老、歌手、大众等按八卦图型排列成八卦阵。场中央置一个大铜鼓,鼓面为太极图,法师站在鼓上主祭。第一列阵为鼓阵,每方置108面铜鼓,每鼓饰以云雷纹;第二列阵为锣阵;第三列阵为旗阵;第四列阵为僧尼;第五列阵为族老;第六列阵为歌舞手;第七列阵为远方来宾;第八列阵为本地宾客;第九列阵便为游人及观众。官员、贵宾及司祭人员在正面就座。

法师宣布祭雷仪式开始后,百姓官员一律伏地叩拜,向雷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接着由僧尼大众出场颂经,然后便是各族老颂唱铜鼓歌;之后由歌舞手出场唱雷歌、演雷剧、奏雷乐、跳傩舞。

其歌朴素悠扬,感人心肺;其舞古朴粗犷,原始迷人。随着演出不断推向高潮,旌旗招展,锣鼓齐鸣,响声如雷,震荡百里。整个活动感天地、泣鬼神、震人心。击鼓是非常讲究的,慢打一轮紧打一轮,一轮轻点一轮重擂,每轮击鼓必须是十八槌。当击鼓至第六轮最后一槌即第一百零八槌时最为响亮。顷刻间千鼓竞发,百里可闻,祭雷活动进入最高潮。

法师在这一槌落鼓的同时迅速将预先选好的新鼓换去雷坛上的旧鼓,旋即'轰隆隆'一声,晴天霹雳,电闪雷鸣,风雨接踵而至。新鼓一经换上就引来雷声,证明天神已收到雷鼓了。每年的新鼓是事先从各部落敬献上最好的铜鼓中挑选出来的,其神圣不可侵犯。而换下的旧鼓即交回原部落埋于地下珍藏起来,以示酬雷及养地气。

祭雷仪式结束前,由各部落相互交换赠送铜鼓,互相祝愿,最后由各族老列队行至'雷坛'前,按顺序击鼓三槌,以图吉祥,期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凡求雨的、求财的、求功名的、求子嗣的、求平安的,经允许可登坛一击。

这样,'雷州换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帮天神换掉雷鼓;二是将'雷坛'上的旧鼓换上新鼓;三是部落之间或主客之间将自己生产出最好的鼓互相交换。'鼓'不但象征雷,也成为了雷州古代少数民族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雷州换鼓'仪式唐代以前在古雷公庙举行,于唐贞观16年建成雷祖祠后便定在雷祖祠举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