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 ▏李雁军

 zxw5587 2016-12-07



《未命名文件夹2016》


《畸变》


《「      」》


《光的生长》


《未命名文件夹2014—2015










李雁军




摄影师,艺术家,1993年生于贵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2016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学士学位,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生。






个人网站




www.yanjunlee.com





01


未命名文件夹2016


































02



畸变




合照中站在中间的通常都是这个小团体或者小组织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处于中心的人物通常可以拍出成像完美的照片。而站在边缘的人时常会受镜头畸变的影响,拉扯出和本来面目不一样的影像。我把在网络上搜集到的合照中边缘的人物截取出来,初衷是想让他们做一次主角。然而当我把它们当做一个作品安置在展厅里之后,它们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团体,新的中心和边缘又再次产生。






03



「      」




面对镜头时,被摄者好像处于一个真空的状态,在快门按下之前,他们仿佛处在日常与表演的间隙之中。取景器串了起一条隐性的线,围绕它的是摄影师的指示和被摄者出入戏的微妙瞬间,此时他们都变成了表演的别人,使自己提前成为脑海中的影像,在这短短一瞬,被摄者被重生还是毁灭,他们的各种猜测,想象,摆弄,我被这种状态吸引,于是按下录像键。











04


光的生长




相纸和土的关系,就是光和生长,光在暗处滋长,成为图像,完成使命。





05


未命名文件夹2014—2015


昨天和今天看起来几乎一样,直到我们停止活动的那天,唯一有趣的事情或许是回头翻看自己记录下的世界,在快门开合的瞬间里出逃,在影像呈现时成为自己的侦探,追问这些荒谬无解的拍摄动机,我与自己玩耍。



































淡影像  对话  李雁军



我想先从你的名字聊起,其实我一开始以为你是男生。



其实名字中的“军”以前是“君”,具体几岁不记得了,反正当时家里人好像因为邓丽君去世了,觉得“君”字命薄就改了。



现在在国美读研究生,和你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感受?



方式上研究生阶段比起本科的学习更自主一些吧。具体的感受上,因为我是跨专业,压力会比较大一些,转换思维的过程对我来说也很有挑战性。



从摄影跨到什么专业?之前有看到是视觉中国研究院,平时主要学什么呢?



大的专业方向是叫视觉乡土,有两位导师,目前具体的一边是看书,一边是做文本到空间转译练习。



你的微博名字也蛮好玩,“胖清新小组”,它有特殊的含义吗?



好几年前和一个朋友聊天,忘了具体聊什么,我说我不是小清新,他说,那胖清新好了,我觉得蛮好笑的,然后一段时间我都用这个做 ID。



其实我感觉你的快照也蛮像男孩子,很难感受到这出自一位女摄影师。



你具体说说。



就比如我了解到的一些女性摄影师,她们的作品在画面上看上去很细腻,而你的一些不太能感受到这种细腻感,不知我说的是否准确。那个看上去很挑衅的脸,还有一些闪光的照片。



我也不知道我是否细腻,我可能看到我觉得会平衡的一个画面我就会想掏出相机试拍看看,这种感觉很微妙,眼睛会先失焦,来感受这个画面是否平衡。




平衡的画面是指你对当时那个画面的感受吗?



对。



你的网站中有一些随手拍的快照,也有一些挺严肃的创作,正如你所说的你一直把平时的随手拍照片和为想法定制的作品的状态分的很开,一个是有目的的做,一个是无目的的拍。我比较想知道你对快照的理解是什么?它和严肃的创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可能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训练,让我保持敏感。快照形成的过程很快很直接,而创作会经历它冒出来到思考到动手做再到厌恶。在没有太多话想说的时候,快照可以让我保持一个持续输出的状态。



这些快照大都是数码拍的?是出于方便吗?



对,胶卷也有,现在主要用数码卡片机,因为不方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不碰单反了。



快照是否可以简单理解为街拍?



街拍好像更多是拍人?我比较少拍人。



纵观现在各个网站上出现的街拍图,基本都是以人为主,而你所呈现的物、景是想向观众传达什么呢?



其实我也想拍人,只不过感觉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和对象打交道我觉得很难,不是一个可以草率的事情。拍照的时候并没有预设观众的角度,如果硬要说,可能是分享我的观看角度吧。



什么样的场景会让你不假思索的按下快门?就是前面你提到的平衡的画面吗?



对,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平衡,但是大多时候是这样的,还有一些时候也是纯粹猎奇心理。



我看到你有很多的快照选择了傍晚或者晚上拍摄,你为什么痴迷于在黑夜拍照?



可能是因为黑夜宽容度更高?可以调控的东西比较多,白天很难去编辑和选择画面中出现的东西隐去什么东西,比较投机取巧吧哈哈哈。



选择在夜晚拍摄就不可避免的用到闪光灯,不知你是否听说过冯立的《白夜》,他在白天拍摄都会用到闪光灯以此来呈现社会中人们不可思议的一面,你感觉你们的作品会有共性吗?又比如说有哪些不同?我总是觉得都挺凶狠的。




我特别喜欢《白夜》这个名字,《白夜》的完整性比较强,关注的对象也很明确,我的快照比较没有明确的对象,可能要再持续长一点的时间才能看出之间的共性或者别的点吧。



同时你也讲过,“对我来说摄影是一个过程,一个幻象,一个异位的空间。”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一直被两个稳定状态之间的游移状态所吸引,包括我的每个作品都是在关注这个。我认为摄影也是这样一个状态,是一个把脑中的世界外置化的过程,快门开合间脑海与现实的缝隙被打开,这过程形成一个异位空间,不论是从摄影最初的形态,一个黑盒子,还是到现在数码端连结的网络世界。



除了拍照,你还有借用老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创作,《畸变》这组作品挺好玩的,你的创作初衷却和现实有了矛盾,边缘部分在组合后可以继续成为中心,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一开始就想的特别简单,因为注意到了各种社交网站上的合照,站在边缘的人总是被镜头产生的畸变拉扯成有点怪的样子。我就很直接的想把他们截下来变成画面主角,几个朋友看过之后都觉得把这些“素材”直接拿来用作为一个作品来说是否太简单了。之后做展示方案,我把他们罗列在白色背景上按照基本的视觉原则进行罗列时,惊觉自己又陷入了决定边缘和中心这样的规则中,意识到这个之后这个作品好像才算成立。



另一组关于录像的作品,名字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符号——“「      」”。



这个括号很像对焦的框。



看作品阐述,你在围绕着一种“状态”来表达,可以详细说说吗?



人在被拍前,拍摄者喊一二三的几秒会进行大量的运算,决定自己嘴角上扬的弧度,身体的角度,比耶还是叉腰,总之在这几秒钟他会给出一个他想象中最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他可能想到之前摆这个姿势露出这种笑容的时候别人如何评价他,甚至可能已经想好这张照片的朋友圈配文。这种状态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种游移状态,一个真空状态,我对这种状态很感兴趣。



视频中的演员都是在拍摄临时找的吗?感觉他们很配合呢。



随机找的路人,我和他们有的说我是校报记者,在拍最美游客专题,有的就是直接说觉得她们很美能不能拍一张这样。



这组影像收到了怎样的声音?



收到过一些表达喜欢的反馈和一些鼓励,大部分来看展的观众可能觉得这不是摄影,有听到一位观众说:“这逼装的我给满分。”??



目前除了上课外还在做什么?之后的作品是否还用摄影书来呈现?我超喜欢你和赵婧合作的摄影书《2202》。



研一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有学英语的计划。谢谢你喜欢,第一次做摄影书就收获了满多好评我们也都很意外和惊喜。之后的创作用什么形式可能还是要看具体需要吧。







艺术家:李雁军

采写:周光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