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孝顺

 乡下老太 2016-12-07

 

 我们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孝顺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尊老敬老,这是大自然的节令与人间伦理情感的和谐共鸣。尊老敬老,对每一个儿女而言,这不仅仅是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日程安排,更应该是我们终身修行的日常功课。

  不得不说,老龄化社会的语境下,面临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巨大养老压力,如今一谈到老人,问题总是显得沉重。因此,正如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再怎么诗意,“战地黄花分外香”也好,“我言秋日胜春朝”也罢,总掩盖不了秋意萧瑟的本质。今天,我们该怎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一旦直面这个问题,细细思量,对全社会来说,反倒是正应了李清照在重阳节的哀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们都说老人的要求并不高,这也是真实陈情,但吊诡的是,我们似乎永远都满足不了。哪怕有传统孝道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哪怕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刚性束缚,对于我们而言,哪怕看起来简单异常的“常回家看看”这五个字,真正做到又是那么的难。

  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在这个集中表达孝敬与爱的时间节点,只想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还记得上次给父母打电话聊了多久吗?还记得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吗?又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吃顿饭了?……不要说什么心里有、爱也在,只是“爱在心口难开”,也不要说这说那,对不想干的事,我们会找到一万个理由,而真正想干的事,一个理由就足够。

  可能真正的原因是,我们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孝顺。很多人走得太快、太匆忙,已经忘了当初为何要出发。繁重的生活压力下,“一二四”的家庭结构,不说孝道沉沦,至少年轻人对老年人表达孝心的那份情感,如今正在逐渐被淡化与撕裂。行色匆匆的我们,失去了去陪伴家中老人聊天、温顾过往的耐心。

  特别是,老人更想要的可能只是子女生活上点滴之间的爱与付出,比如陪他们吃一顿饭,打一个电话,就像歌里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做到这些真有那么难?“新24孝”的标准中,大多是“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这类寻常生活的家居之事,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南怀瑾先生更是直言:“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就是孝。殊不知,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奉献,是一种回报的爱。”

  更别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人生永远都弥补不了的遗憾。因此,无论是重阳节还是寻常日子,别让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也是最大的孝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将出牵衣送,未归依阁望”。家中的老人,我们辜负不起,也没有时间来辜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