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变促变 蜀山课程迈进品质新时代

 戴小眼镜的老师 2016-12-07
以变促变 蜀山课程迈进品质新时代
——聚焦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学校课程建设路径

    每天起早贪黑,早自习、晚补课,总是有做不完的功课、背不完的书——这是人们对某些学校的普遍印象。但在蜀山区的多所初中,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中考科目并没有挤占其他学科,相反,学校还开起了排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装饰画等特色课程。

    更有亮点的是蜀山区属各小学,立足校情,各自谋划,开设适合儿童少年发展的统领性课程。“小脚丫课程”“灵性课程”“新生态课程”……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又不失品质的学校课程,打破了“千校一面,万人读一本书”的局面。

    11月13日—15日,主题为“推进课程深度变革,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首届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在合肥市蜀山区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近90个市(县区)的1400余名课程专家、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论道“品质课程”。会上,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分管领导就“区域教育全景式课程建设”进行主题报告,区内16所学校课程建设试点校通过主题报告、成果展示的方式,与同行分享经验、展示课程图景。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实施工作,着力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什么是课程?它从何而来,为谁服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本次研讨会上,区域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蜀山模式”,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认可和赞赏,“重走”蜀山区新课改14年,探寻其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答案自在其中。

    发展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5日上午,首届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的与会专家们刚走近合肥市稻香村小学,就听到了校园内传来的琅琅读书声,这是该校的沈晖老师在为四年级学生讲授经典诵读课《两小儿辩日》。

    这样的诵读场景,在稻香村小学早已常态化。2003年,稻香村小学成为“安徽省百所经典诵读工程试点学校”,借此机会,学校将“经典诵读”定为学校特色教育,并开发校本课程。每个年级每周设置两节经典诵读;每天早操前,1~6年级先轮诵《三字经》《弟子规》,再齐诵《少年中国说》。此外,学校还将诵读与体育、绘画、歌唱、舞蹈、演讲等相邻学科“嫁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玩,快快乐乐地读经典、学经典、演绎经典。

    潜移默化中,稻香村小学学子个个张口成诵,文章中引经据典,言行举止也以谦谦君子为典范。而这次作为品质课程研讨会分会场,稻香村小学展示的小书虫俱乐部“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课程、翰墨书季“字形结构的解析”的毛笔写字课程、笔下生辉“草字头、竹字头”的硬笔书法课程等,无一不让现场专家称赞。

    稻香村小学与经典诵读“结缘”,并以此为主体,构建“醇香教育”、开设“稻香村课堂”的契机,正是缘于蜀山区启动的第八轮课程改革。

    从无到有,先行学校校本课程“亮”起来

    作为“科教文化区”,蜀山区的教育发展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起着示范引领作用。早在2003年,蜀山区启动第八轮课程改革。

    令教育人振奋而又迷茫的是,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也不仅仅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

    新课改到底怎么改,开发什么样的校本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中提出的,“学校须立足本校现有条件”开发校本课程,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合肥市稻香村小学、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合肥市五十中学等一批有基础、条件好、有意愿的中小学,开始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寻找优势项目,掀起了新课改的序幕。

    在无例可循,没有成熟经验“复制”的情况下,各学校做了大量探索。通过遴选亮点定特色、营造氛围树特色、创新思想展特色、夯实培训立特色、开展活动秀特色等途径,学校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课程开始呈现。与此同时,各学校还通过自行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研讨,自主开设、开发了与学校特色紧密相关的校本教材。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学校以学生兴趣为主导,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专人开展训练和活动,为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合肥市黄山路小学依托与军校为邻的特殊地理位置,充分挖掘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现有条件进行梳理整合,构建出一套符合时代需求又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校本课程。

    ……

    在区属各学校的不断努力下,蜀山区涌现出一批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串珠成链,区域推广,课改驶入“快车道”

    课改十年,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对过往经验进行回顾、总结时发现,“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固然能让学校亮点纷呈,然而,这些亮点却犹如一颗颗珍珠,四处散落,难以出彩。用什么才能将学校特色串成“项链”?通过总结与反思,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进行了新的定位与思考,决定加大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的力度。

    2013年,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在学习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下发了《蜀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程序、主要内容,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过程及步骤等,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加规范、有序、有效。

    与此同时,蜀山区还召开了中小学校本课程试点学校工作会议,并收集整理全区中小学课程方案,邀请省市课程专家评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各学校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对学校及当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学校环境、教师能力、学生需求、所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总体规划等,使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路与特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蜀山区教体部门的角色和功能也在发生改变。如果说课改前十年是各学校自主探索的实践期,到了2013年,则进入蜀山区教体部门充分参与、组织、引领、指导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广期。蜀山区加强指导管理,注重研究和分享,满足了区域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整体有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专家引领,项目试点,蜀山课改迈入“深水区”

    “看,这是我在橡皮泥课程中学会捏的小猫咪,它是不是很可爱呢?”“老师、老师,这幅米老鼠的十字绣作品,是我们几个同学在学校十字绣课堂上共同完成的……”11月15日,在研讨会分会场之一的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汇林校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们展示“小天鹅课堂”的学习成果。

    “小天鹅课程”是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逐步构建而成的学校课程体系,前往观摩的教育专家评价其“真正做到了让老师走进课程,课程回归儿童”。而“小天鹅课程”的“前身”——“幸福DIY课程”,曾开创了“课程超市”“上架”5大类多种“自助餐”式的校本课程。“幸福DIY课程”同样也是蜀山区新课改的优秀范例。

    从“幸福DIY课程”到“小天鹅课程”,是西园新村小学课程建设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过程,这相当于将原先的课程模式打碎再重新建构、优化。在西园新村小学汇林校区执行校长刘飞燕看来,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却必须去做,“最终受益的是更多的学生”。“刺激”西园新村小学人改变的,是来自上海的课程专家。

    为了让区属各学校进入课程改革“深水区”,加大课改的力度和广度,2015年,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合作,启动16所校本课程试点校实验工作。在为期一年的合作时间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指导专家团队先后十次来到蜀山区,对16所试点校进行全方位的进校指导,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重新定位架构,探寻课程变革的全景图。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各实验校立足校情,分析梳理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深入思考课程哲学、课程逻辑,研制出适合儿童少年发展的统领性课程规划。

    在“大爱教育”的教育哲学指引下,合肥市五十中确立了“向着大爱方向前行”的学校课程理念,明确了 “L-O-V-E课程”模式,具体可释义为:L-Lively“充满生命力的”,O-Outstanding“卓越的”,V-Versatile“多才多艺的”,E-Effective“有效的”。通过充满生命力的学校课程建设与有效的实施,培养多才多艺的杰出学生。

    在专家的指导下,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凝练了“让快乐长上翅膀,让成长轻舞飞扬”的课程理念,构建了具有乐小特色的“乐和课程”,希望孩子们在“乐和课程”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在学习、体验、创造中体会快乐,向着智者的方向成长。

    ……

    2002年—2016年,课改14年,蜀山区各学校走过“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创建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个性、独特的学校文化、显著的育人效益、持续的发展潜力。历经学校自主实践、区域系统推进、专家专业引领三个阶段,蜀山区终于实现了学校课程品质的大幅提升,区域学校课程建设向3.0迈进。

    举措篇

    要是问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100个人可能会有100个答案:老师不凶,没有做不完的作业,上课的气氛能轻松一些,校园环境更棒……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属于理想中的学校,在合肥市望龙学校却已渐渐成为现实。

    望龙学校始创于2007年,由于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没有生源优势,学校自创建之初就不被看好。然而,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近10年校长工作经验的张和庆掌舵学校,打造“礼爱”校园之后,学校里每一幢教学楼、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师生都在悄然改变。

    2015年,望龙学校成为蜀山区学校课程试点校。在上海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以“礼爱教育”为主线,明确了“让礼爱之花美妙绽放”的课程理念,创建了“四色花课程”,探索主题社团活动,让“礼爱”观念影响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今,走进望龙学校的校园,“礼爱”无处不在,学校也因此成为一所真正的新优质学校。

    望龙学校的“礼爱”教育,是蜀山区课改14年累累硕果中的一颗“果实”。作为合肥市新优质学校试点学校,也是蜀山区学校课程建设的极大受益者之一。

    立足基础,探寻课程变革的新景图

    “非常艰难,不乏痛苦!”时隔多年,提起启动课改之初,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教研室主任仍能记得当时的迷茫和困惑。

    第八轮课程改革被视作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革命,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各方面。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体系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还要求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管理方式从“重管治”逐步转向“重服务”,评价方式从“重选拔”逐步转向“重发展”。

    尤其是校本课程,更是课程改革中的难点之一,不仅涉及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教材编写,还涉及学校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当于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这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及学校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该怎么破?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对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进行深入解读,其中提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须立足本校现有条件”,“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这等于明确告诉蜀山区,学校条件不同、教师素质不同,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肯定也不尽相同。这为蜀山区推进课程改革定下了基调:分布实施、分层稳步推进。

    在开发课程时,蜀山区要求规模较大的初中学校和有基础条件的小学先行一步,有了初步的经验后,其他学校再逐步跟进;坚持分层实施,建议规模较大的初中学校、有条件的小学采用新编或改编的方式,规模一般的学校采用改编或选用的方式,规模较小的学校或教学点,因教师缺乏自编课程的经验、能力和精力,可采用选用的方式。

    可喜的是,由于采取了分步实施、分层稳步推进方式,蜀山区各学校不论条件优劣、规模大小,都能有序地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立足于前期经验,在提升区域品质课程期间,蜀山区再次采取了“以项目试点校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再区域整体推进”的思路。充分考虑不同办学背景、条件、地域等因素,蜀山区选择了16所学校,作为首批学校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学校。这其中有课程开发基础较好的学校、有不同学段、不同规模的学校,也有城区和乡镇的学校。以试点一年的成果来看,采取“项目试点校先行”,为蜀山区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经验,这也成为蜀山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行政发力,提升区域教育的新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蜀山区教体部门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程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动态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区级课程领导者、教研室、教研员、学校校长、教师,分别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能。区域课程建设要想实现突破,区级课程领导者、教研员不仅要发挥指导作用,还要组织引领课程建设。

    在这种思路的推动下,蜀山区成立了“蜀山区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教育体育部门相关领导任负责人,基教科、教研室人员为成员。审议委员会负责对全区中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审议与指导,审批学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查;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推广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在组织开展课程试点项目工作中,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还采取多部门联合参与推进的方式,教研室、基教科、督导室全程参与课程项目校的各项工作。教研室参与课程规划指导、督导室定期开展学校课程建设专项督查。不断完善区域课程常规管理制度,强化区域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机制,以及特色课程成果的奖励机制。

    蜀山区通过区域行政推动的有效力度,保证了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专家引领,寻找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在蜀山区分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新课改的优秀范例,其中,专家引领的作用凸显。为了快速推进区域课程改革,蜀山区也开始了“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丰富课程经验的引导和推动,进一步促进学校立足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013年—2015年,蜀山区相继邀请各级课程专家到区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持续为全区校长进行课程规划、学校课程管理等专题讲座:邀请市教研专家参与指导“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专题会;邀请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专家杨四耕到蜀山区学校调研指导,并为中小学校长作“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专题报告;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所长杨向红为蜀山区中小学校长作“学校课程建设”专题讲座;组织全区课程项目校校长到南京、北京、上海等地进行课程建设经验的学习……

    2015年——2016年,蜀山区教育体育部门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合作,启动16所学校课程建设项目,一年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程指导专家团队先后十次来到蜀山区全方位进校指导,为学校课程方案重新架构定位,对课程项目学校课程规划进行案例诊断与分析,帮助学校认识自身课程建设薄弱环节,为学校课程的后续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在上海教科院普教所专家引领导航下,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区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成效篇

    品质初显,课程开发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走进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你一定会为多姿多彩的“香樟树课程”迷花了眼。

    瞧!葫芦丝社团里,孩子们或专心聆听或认真演奏;农耕社里,小成员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松土施肥,开辟菜地;花鼓灯社团里,孩子们正下腰劈叉,苦练基本功;操场上,还有不少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练武术、打篮球,每一次喊声都震撼人心……

    在此基础上,香樟雅苑小学不断提升内涵,将“香樟树课程”“生长”为独具特色的“道法自然、香韵致雅”的校园文化,用点滴细节,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全校师生。

    香樟雅苑小学的“香雅文化”,是蜀山区用课程文化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课程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课程建设自然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蜀山区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实施过程中,16所项目学校以学校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从而使学校文化与课程文化有机联系,形成完整体系。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有效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引发了学校文化的深度变革。

    令蜀山区教育人振奋的是,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为他们的生涯规划提供了蓝图。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蜀山区各校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课程开发意识变强,研究能力、反思能力、课程的执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们在开发实施课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特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全面推广,提升全区中小学学校课程品质

    学校课程建设是现阶段蜀山教育全面推进的一个切实抓手,此项工作活动取得积极成效,需要学校管理者全面思考、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蜀山区整体推进区域性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自上一年度启动以来,已成了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从“校长的课程意识”“充足的课程资源”和“精干的课程队伍”三大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素入手,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培训课程研发团队的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品质课程,立德树人。学校课程品质提升也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手段,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提升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展望未来,蜀山教育人信心满满。下一步,蜀山区将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蜀山区教体部门关于提升中小学课程品质的指导意见”,以“实践导向、整体规划,触点变革、聚焦特色,整合力量、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促进课堂转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全区中小学学校课程品质。

    (文云 弋云 新东 旺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