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有那么几天,你觉得自己生无可恋,但你错了

 木头1018 2016-12-07


前不久,有篇名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的文章广为流传,文中提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作者很为年轻人的空心病而担忧。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觉得生无可恋。”;也经常听到有人感叹活着没意思。究竟人生有没有意义?我们如何为人生赋予意义?




中国哲学家梁漱溟说过:“人生虽不好说有目的,但未尝不可说人生有其意义。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在创造!”而与梁漱溟同时代的哲学家胡适却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可见,人生的意义的确是个千人千面、并无标准答案的论题。然而,意义的缺失有时在关键时刻却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美国作者艾米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在其著作《意义的力量:编织生命的重量》中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幸福”与否并不是一个人选择主动结束生命的决定性力量,真正举足重轻的是一个人“是否找到生命的意义”。

 

在该书中,作者讲述了她当时在学校中的一项实验研究。在一个为期10天的实验中,一组学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帮助他人、苦读功课、为朋友鼓劲;另外一组学生则可以去做一切他们能够感到“快乐”的事情,蒙头大睡、随意吃喝、玩游戏之类的事情。10天结束后,调查结果显示:“开心组”变得更开心,“有意义组”的“有意义”感觉也得到了强化。




三个月后,两组人都恢复了正常情绪,但“意义组”的人们感到“更有价值”“大受启发”“做出了些超越自我的事”。而在情绪调研方面,他们的积极情绪也更为显著。长远来看,“寻找有意义的生活”更能真正改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毫无疑问,“有意义”能够带来更为长久的幸福感,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成功人士,但我们并不希望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沦为一台“不知为何存在”的机器。那么,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意义呢?

 

1
寻找归属感
经常联系自己所属的群体

 

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埃米尔·杜尔凯姆在自杀人群的统计资料中发现了一些规律:生活在一个战时的国家能有效减少人们的生命无价值感(及其引发的自杀);接受教育会加重人们的生命无价值感,增加自杀率。然而,犹太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这是个自杀率极低的族群。

 

为什么会这样呢?




区别就在于对社群的归属感。战争无疑会为人类带来无尽痛苦,但它会让人们团结一心。而接受教育经常意味着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亲人与朋友,去求学或者寻找更好的工作。相较之下,犹太人一贯重视教育,他们通常生活在联系频繁的社区。这种生活经历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即使遭受漫长的流浪与被驱赶的命运,也不会削弱这种归属感。

 

维克多·弗兰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侥幸生还者,与此同时,他也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奠基人。1939 年他获得美国护照与签证,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最后决定和未婚妻一起留在维也纳。纳粹入侵,他的家人相继遇害,医生身份使其幸免于难,但这也使他饱受“生命无意义”念头的折磨。




被盟军解救后,他倾力于心理学研究,发展并完善了弗洛伊德的学说,靠自身体验所创的意义治疗。这种疗法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弗兰克看来,仅仅靠自我实现与个人能量,人并不能找到“意义”。人们还必须超越自我,把自己同某个人、某种理想或某件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连接往往跟归属感有关。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归属感?先问问自己属于什么群体?为自己的生命增加意义的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经常参加群体的聚会。如果你不属于任何群体怎么办?那就赶紧加入一个。如果没有群体可以加入怎么办?那就创建一个,办法很简单,围绕一个共同兴趣,发信息让大家定期聚一聚,诸如此般而已。

 

2
修正自己的目标
感受自己对周围的贡献

 

目标的意义更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不止在于你究竟做了什么。

 

有这样一个段子: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访问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时碰到了一个门卫,肯尼迪向其发问:“你的职责是什么?”门卫的回答是:“协助人们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在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威廉·道森看来,这种“协助人类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思维是我们看待未来的正确姿势——它是一个有着宏伟愿景的长远目标,我们需要能够长期激励自己,并能够指导行动的目标。另一方面,这也能让人感受自己对世界的贡献。

 

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教授亚当·格兰特曾进行过一个基于200万人与500种不同职业的研究,在他的报告中显示,意义认同最高的职业是外科医生、心理咨询师以及教师,很明显,这些职业的共同点是“帮助他人”。

 

或许你可以以这种思维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你的所作所为能为社会的哪个部分带来更大贡献。




3
记录自己的故事
倾听自己、审视自己

 

并非每个人都应当写本自传或者小说,但纪录生活能够保存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方式,另一方面,它能给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詹姆斯·本尼贝克提供了一个提升幸福感的妙招:连续4天花20分钟写有关自己的故事。这能为你缓解压力与焦虑,化解内心的痛苦。

 

我们并非超级英雄,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虚构故事的主人公,开启一个或许荒唐,但却意趣盎然的幻想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