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城市设计教学案例

 河工城规资料馆 2016-12-07

这是一个5天短期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中的城市设计案例,虽然对于城市问题的研究难以称得上深入,但是照顾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设计框架。因此将这个案例拿出来,对于帮助建筑专业的学生理解什么是城市设计,以及如何在城市里做设计应该会有所助益。



项目背景与基地概况


项目为2016釜山国际设计周国际设计工作坊(BIADW)课题,基地位于釜山老城市中心沙面地区。设计题目名为“Recovering old,Recreating youth'(为老人重寻过去,为青年再创活力”),直指该地块当前的问题——新与旧、老年与青年、本地与外地人群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西面地区是围绕西面地铁站周边分布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南北向的中央大道交口与东西向的Gaya大道从该地区穿越。基地地块位于Gaya大道北侧,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条东川溪从地块西侧流过,后因为生活垃圾对于溪流的污染,釜山政府采用了封盖的方式将原有的溪流埋藏于地面道路之下成为暗流,这条道路就位于基地西侧界限范围内,被称为西面文化路。到了现代,Gaya大道以南的商业区已经成为釜山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乐天、NC等大型商场,沿街商铺,酒吧餐饮均在此区域云集,成为青年人聚集购物消费的场所。相比之下,Gaya大道以北的基地周边地块则冷落许多,虽有一些商业分布,然而仅一路之隔,青年人却极少涉足此地,主要是当地中老年居民会光顾的传统韩式餐馆、菜市场、便利店与书店,可见的商业人流量与活力也远低于南侧区域。商业的不繁荣也导致该地区居民的经济状况处于周边较低的水平。设计周工作坊将这个问题作为聚焦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希望重新思考能够通过重新对东川溪进行处理回溯城市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基地内部的基础设施、功能、公共环境进行改造从而为基地带来活力,缓解地块居民同外来人群之间的隔离。



基地区位及周边环境

基地内街道场景

基地西侧边界覆盖了原东川溪的东川文化路


历史上的东川溪@BIADW资料


与基地形成反差,Gaya大道以南商业街区的活力,青年是主要消费群体


本方案由两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每组3名同学,分别来自于天津大学(杨俊辰,罗珺琳),韩国釜庆大学(崔珠英),东亚大学(李善宇),釜山国立大学(金桢勋),意大利帕勒莫大学(FrancescoSettecasi)混合编组。两个小组合作完成整个城市研究工作,每组设计解决城市中的一部分问题,最终共同组合为一个完整方案。


先放成果图纸

杨俊辰 金桢勋 崔珠英组成果,地块的整体性改造策略

罗珺琳 李善宇 FrancescoSettecasi组成果,地标性城市建筑的公共性策略


城市研究


人群可达性分析


地块内部人群特性


研究将基地的人群分为本地区人、城市其他地区人、旅游人群,研究不同人群特征、到达和使用西面地区的方式。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当地人多为中年与老年人群,他们大多使用地面交通方式,如私家车,步行或公共交通进入地块区域;城市其他地区来客以及旅游人群则以青年人为主,这些人群主要搭乘公共交通,尤其是利用地铁交通到达。西面是釜山市两条最重要的地铁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同时,与地铁站点相连通该地区Gaya大道以南区域地下商业街四通八达。对于西面道路系统不同人群空间分布的研究分为地上与地下两个方面展开:

1.地上研究采用空间句法对地面道路组构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尺度穿行度研究可以看到,在步行尺度范围内(800m-3000m)基地周边地区,除了东川溪沿线道路,周边道路均属于低穿过型道路,既与Gaya大道以南区域相比,这一地区的道路系统具有比较强的内向性,这也致使外来人群即使通过交通工具到达西面,也很难通过交通路网扩散渗透入该地区之中;而在车行尺度(5000-10000m)穿行度分析中,中央大道、Gaya大道,基地东侧的Saessakgil扮演了城市主干道路的角色。而环绕基地周边的Bujeon-no道路则作为区域型交通道路存在。而沿基地西侧穿越的东川溪道路,虽然现今被用作车行道路使用,然而并不是区域内的主要交通穿行线路;


地面交通结构研究


2.地下研究则通过对地下空间mapping展开。可以看到,沿Gaya大道,以及Gaya大道以南的中央大道地区结合地铁出入口延伸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商业街也设置了大量出口延伸至周边街区,这对于西面商业区人流的输送和停留起到了重要的叠加作用,然而在基地周边地带则是地下空间的真空地带,除了在Gaya大道与中央大道的地铁出口外,并无地下商业街与通道出入口向基地内部延伸。这也导致只要使用地下交通的青年人群很少机会能够深入到基地地块内部。



基地以南便是西面地区地下交通及商业区,连通了Gaya大道以南街区及商场地下营业面积


西面地下商业街,连通地铁出口与周边街区,为青年人和游客喜爱光顾的场所


周边功能分析


地块南侧是西面地区繁荣的商业街区,分布多家大型Mall,成为地区地标


西面地区Gaya大道以南的商业片区,除了大量沿街商业、酒吧街、餐饮街以外,几家大型的韩国百货商场,如乐天免税店、NCDepartment,以及多家大型酒店均聚集于此。一方面这些大型商业形成了该地区的功能地标。前来购物的和旅游的人群会通过这些建筑确定出行的坐标,并进一步向周边街区功能扩散。然而在基地周边范围内,缺少明确的地标性建筑功能。在地块西面文化路南入口处,有一座开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书店——YoungKwang书店,是周边乃至城市居民的一份历史记忆。然而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该书店依然采用非常传统的仓储式图书展示售卖方式,青年一代人很难对此提起兴趣。


基地内可被称为地标的YoungKwang书店,依旧是仓储式经营,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城市景观分析

西面文化路向北尽端是一条高架铁路,通往地块东北方向的釜田火车站,铁路线以北则是釜山市民公园。然而由于铁路线的切割,致使西面文化路的北侧尽端在功能与景观上均缺乏节点特性——本身缺乏吸引力,同时在空间认知上也无法连通其他重要节点,使得该道路具有尽端路属性。这也从另一方面削弱了人们进入这条道路的意愿。同时同Gaya大道以南商业街区相比,基地周边散布了一些被用作机动车停车场的空地,然而却缺乏供人进行休憩活动的公共空间。



基地北端被高架铁路封闭,成为消极的尽端空间;基地内空场被停车占用


上述研究显示出基地当前活力衰落的现状是由于该地块从交通连接、功能与景观环境方面都缺乏吸引非本地人群进入并停留消费的吸引力。


城市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


交通

1.打通人群进入基地的通道

如果将这块基地的症状比喻成血管栓塞而导致的局部机能坏死,那么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打通血脉,使外来人流能够顺畅的渗透至地块内部。首先当前从西面地铁站连向乐天免税店的地下通道恰从基地南端穿过,因此计划将地下通道沿西面文化路(既原东川溪水道)向北延伸,将地铁站点释放人流引入到地块内部,并建立向地块内部街巷与建筑直接渗透的出入口与通道。

2.地面步行空间的连通

Gaya大道以南地区设置了大量步行街道或以步行为主的混行街道,以满足商业街区的步行需求。为使基地区域具有更佳的商业环境,计划将现有西面文化路由人车混行街道转变为纯步行街道。这一策略同样也受到地面交通系统空间句法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西面文化路并非该区域关键性车行交通道路,基地东侧的Saessakgil是高级别主干性交通道路,而Bujeon-no是重要的区域内道路,这两条道路已能完成区域内部的机动车交通进入与输送。这就使得西面文化路转变为纯步行街道与商业生活场所成为可能。


沿地块内部剖面

景观

3.东川溪的城市意象重塑

东川溪是这一地块重要的社会文化要素,然而已被埋入地下几十年成为一条地下水系。原本的东川溪水面与现今路面存在4米以上的高差,在历史上实际上是街道中的一条沟壑。填埋之后,如今的车行道路对于街道空间中的步行人群也依然是一条阻隔。方案希望回溯东川溪的记忆,然而挖出东川溪必将制造一条沟壑。因此方案并没有将东川溪河道真的挖掘出来,而是意象性的塑造出一条东川溪景观。这条景观水系利用延伸的地下通道顶部产生,地下通道顶部采用玻璃顶棚,同时也作为东川溪景观水系的河床。水系仅保持较浅(10cm)的深度,使光线与视线能够轻易穿透水层与玻璃顶棚,为地下通道提供舒适自然采光,同时地上行人也可看到水面下地下行人的川流不息。较浅的水深也使东川溪水系成为一处介入式景观而非步行阻隔,行人可以轻易跨越水面,夏季时还可作为趟水亲水的游乐场所。


挖出东川溪,将会制造一条沟壑。因此方案通过在地下商业街利用玻璃天顶作为水流河床,在地上创造亲人水景的同时,为地下商业带来自然采光


4.整理场地内的停车空场营建开放空间

场地内所有空地目前都被自发用作停车场,停车效率不高,同时场地内部也没有任何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因此方案在西面文化街北端设置了集中式的地下停车场,将场地内的空闲地块腾空转变为公共开放空间,同转变为步行街的西面文化街一起形成商业公共环境。


功能


5.街区地标

梳理完交通与公共环境之后,该地区还需要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功能,成为吸引消费人群进入的商业地标。根据街区现状研究,发现两个地块具有发展成为街区地标的潜力。

首先是文化街南口的Youngkwang书店,该书店本身带有较强的历史记忆,然而由于经营方式的落后难以再吸引年轻的人群到来,也很难为街区的活力提供帮助。因此方案在原址对书店进行改造,同西面文化街地下地上商业步行街直接相连,面向城市空间更加开放,使其成为地下人流向城市地面街道网络渗透的出口,扮演更多城市建筑的角色。同时书店也从仓储式经营调整为体验式经营,加入阅读、咖啡、餐饮、文创与创客空间等体验消费内容,并向街道开放,充分扮演街区的人流吸引源的角色。





文化街南端地标YoungKwang书店城市性改造,同地下商业连通,一层开放为公共空间与步行街连通


另一地标则是位于西面文化街北端结合地下停车场建造的下沉广场与餐饮娱乐综合设施。这一地块作为西面文化街的北侧端头,直接通往高架铁路桥下,由于既不属于交通节点,也没有景观,因此在空间认知上成为路径的尽端,这本身也影响了人群进入西面文化街的意愿。通过新设施的置入,为文化街开启了北侧连通的节点,机动车可以通过该节点进入地块,同时该节点同高架桥下空间整合处理,成为极限运动场地,并向北将步行人流引导至市民公园,并将北侧人流吸引至地块之内。



文化街北端改造为结合地下停车、休闲商业、下沉广场的综合地标,穿越铁道桥形成景观连接,从消极尽端转变为人流释放源于景观连接点


方案解读


1.城市设计服务的对象是城市里普遍性的人,而不是设计师自身。这一方案的对城市的研究观察都是基于人的类型、特性与需求的。从应对人的实际问题着手产生随后在交通、景观与建筑方面的动作,人始终被作为这一城市设计方案的主线,使方案的策略十分扎实;

2.该方案的一个关键性动作是将地下人流引入地块。目前周边地下商业街区并不在基地范围之内,因此设计周组委会并未提供相应资料。这一信息完全是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地块边界之外,从地面拓展到地下而发现的,也正因此,创造了激活未来地块活性的契机。使用地下商业空间的人恰恰是年轻的具有消费力的人群,从到达途径、行为方式上对其进行吸引将有很大可能将原本少人问津的街区激活。如果仅仅将视野局限在地块内部所有的对象与信息,那么很有可能错过这一重要的人群资源,而没有人的加入,所有的功能性改造则全部是空谈;

3.相对于设计周期间大多数组通过挖开东川溪的方式回溯城市记忆,该方案使用了更巧妙的方式营造这一城市景观——制造一条亲人的、通透的、意向性的东川溪景观,从而不是为城市街道增加一道沟壑,而是一个吸引人的景观节点。这一动作同延伸的地下通道联动运作,为地上地下人的引入提供了空间环境的保障,创造了人的溪流。城市中重要的是人的集体记忆与体验,而不是永恒的物质实体;

4在以上策略之下,方案构建起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从交通、功能与景观三个子系统进行设计应对,以实现引入新的人群、并为人群停留、融合、消费提供相应的场所。同时三个系统的动作彼此联动,景观水系改造、书店建筑改造都同步行街改造与地下通道改造相关,停车场以及下沉广场修建与交通以及地下通道改造相关,开放空间营建又与停车场改造相关,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城市。交通、功能、景观往往是城市最基础性的子系统,利用系统性的框架去理解并应对城市问题,将使得设计动作之间彼此产生关联,形成一个城市整体,而不会走上局部修修补补,只见实体,忽略潜藏关系的路线。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初涉城市设计的几点建议


1. 杀死红线。建筑学专业同学在处理城市设计课题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在给定的地块范围里谈问题,解问题,最终把地块做成脱离整个城市存在的封闭王国。然而在真实的城市环境中,任何红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城市任何一个地块都如同人的一部分机体器官,同其他机体相互联系共同协作并存活。因此面对一个城市设计项目地块,首先要放到城市完整体的视角下去观察,进行研究。很多学生因为做建筑设计习惯了在基地周边扩展一个缓冲区开展调研,并将这样的方法也移植到城市设计之中。然而在城市设计中这样操作方法并不有效,就好比要想了解心脏的功能不可能仅仅看它与旁边肺、食管、胃这几个器官的关联,心脏也不可能脱离身体其他器官独立存货。因此要想在一个地块下手进行城市设计,就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地块在城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了解地块同城市其它区块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为这个地块未来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谋划;

2.城市设计是科学,建筑设计是设计。所谓设计,便允许主观性的表达。其面向的是相对少量的使用人群某些特定功能的使用需求,因此设计的基础任务是满足人的认知特性与行为特性,而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师则可以加入个人的思路和观念作为吸引人群关注的附加价值,甚至为了追求一些理念与美学特性,牺牲一部分基本使用的科学性与方便性也仍有可能被认为是优秀的设计。而之所以称城市设计是科学,因为任何一个城市地块面对的使用者都是概率化的人群,处理的则是多种使用行为之间的复杂联系。这种联系较少受到人的审美价值判断的左右,而更多受到经济驱动力、社会驱动力与空间认知驱动力的影响。而上述驱动力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科学性的。违背这种规律,只能获得失败的结果——衰败的商业、冲突的社区、交通拥堵等等。因此建筑专业学生在最初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杀死自我表现欲不要企图把城市修剪成英雄主义的纪念碑转换成一个科学的态度,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去学习城市的理论,观察城市的现象,然后再去有针对性的着手解决城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3.不要只关注看得见的对象,还要能察觉看不见的事物。城市设计是要处理整体性的城市问题,这其中包括很多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比如交通的等级与转化、人群流动与聚集、商业活力、社区的繁荣与衰败。这些问题对于城市而言甚至比空间与景观的美学意义更为重要。然而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初次着手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可见性的问题,而对其背后不可见的抽象关系缺乏关注度与处理经验;

4.城市是复杂的。城市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同方面的问题是相互交叠影响的。建筑专业学生一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用一个大概念就想要解决所有城市问题,这样仅关注到了城市中某种特殊人群的行为与需求,却忽视了更为普遍性的人群需求。城市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人脑直接思考所能顾及的全面性,因此人们提出了系统性理论帮助人们理清如城市一般复杂的研究对象。处理城市的复杂性问题一定要借助于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寻找并发掘所处理地区的系统架构,子系统的层级关系,理清系统之间的关联,如此才能够做到处理城市问题时疏而不漏。

5.不应以符号式的方式简单的理解城市中的建筑功能。建筑训练中功能都是给定的,商业、居住、公共都是抽象性的功能,然而在城市中具体何种商业,何种公共设施,面向什么人,怎么运作都是有差别的。仅仅简单的认为,修了商业就有人来,修了社区中心就能提升社区活力。城市里只要多修步行街道、公园、公共活动空间就会好,是不会真正解决城市问题的。

 

结语


很多学生疑问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城市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同样做一个建筑设计,拥有城市知识和观念的建筑师同没有这些知识的建筑师所选择的策略很有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只要是城市中的建筑,尤其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建筑,就一定是城市机体中的一部分,同城市发生着各种信息与能量交换,不考虑所生长的机体,只构建一个自我陶醉的美学世界,很有可能不是从机体上生长出来的自然的肌理,而是格格不入的肿瘤,从城市的进化角度来看,这样的建筑终将被自然选择的过程淘汰。因此理解所生长的机体特质,寻找到顺应城市需求的生长方式和方向,便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的同时,研究则是城市方向的,比如赫尔佐格·德穆隆、MVRDV、库哈斯等。这一点应该为建筑专业的同学所关注。



2016BIADW的工作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