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赫玛尼诺夫的高贵与忧伤(上)

 阿里山图书馆 2016-12-07

“高贵”与“忧伤”是拉赫马尼诺夫最为世人熟悉的两个关键词,我知道他还有一个关键词——“肖邦”,音乐家中没有人比他更像肖邦,他们的性格、心境、社会身份以及在钢琴创作和演奏方面的风格都有可以做详细且深度的比较因素。当然在我看来,肖邦比拉赫马尼诺夫更具有自然属性,他的音乐更浑然天成,更具天才性,而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更具社会属性,有相当的深度思考和广袤的情感延伸。就音乐创作技法而言,拉赫马尼诺夫远在肖邦之上,他的交响乐是他对人类文明最瑰丽的贡献之一

关于拉赫马尼诺夫最脍炙人口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传奇故事直接贬低了 D 小调第一交响曲的名声,音乐史上众多“首演”失败的作品已经被证明它们是观念超前的杰作,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也概莫能外。虽然它至今上演及录音几率仍然不高,但阿什肯纳吉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 1980 年代的交响曲全集录音至今无与伦比,这是阿什肯纳吉作为乐队指挥所录制的最佳唱片。乐团的状态被调整至最佳,热情奔放,线条粗砺,充满野性,节奏变化丰富,是俄罗斯情怀与浪漫主义泛滥之作。阿什肯纳吉对作品有审慎而精细的钻研,指挥表情生动,手势准确坚实,散发着不可抗拒的感召力。最难得的是,在 DECCA 的众多好录音里这个版本也脱颖而出,成为“发烧名盘”。只要听过第一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以及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分领略到放射着生猛火力的震撼效果,再去听任何版本都不会获得期待中的满足。

        

同样出身钢琴家的普雷特涅夫与其组建的俄罗斯国家乐团在世纪之交的录音也是上佳之作。这个崭新的超级组合对于其所擅长的俄罗斯作品,音色过于干净考究,不过对拉赫马尼诺夫倒蛮合适。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拿普雷特涅夫与穆拉文斯基或斯维特拉诺夫那样的前苏联指挥家相比,即使和阿什肯纳吉相比,也并不觉得就很贴切,毕竟二人的背景与经历有很大差别。就拉赫马尼诺夫交响曲的演绎上,阿什肯纳吉的俄罗斯味更为浓烈,尽管乐团并非俄罗斯;普雷特涅夫明显追求唯美音色,乐器之间的层次效果很好,DG 的录音当然也讲究平衡,所以在所谓“爆棚”段落听来也不如阿什肯纳吉过瘾。但是我想,拉赫马尼诺夫本人大概是不会在意“动态对比”的,所以阿什肯纳吉的拉赫马尼诺夫更像柴科夫斯基,而普雷特涅夫却是比较“准确”的拉赫马尼诺夫。

▼ 普雷特涅夫 / 俄罗斯国家乐团
 

  

另一位原属俄罗斯的指挥家扬松斯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版本同样演录精彩,情绪刻画极为高贵深刻,格局更显规范精致,似乎很好地结合了上述二人的特长,第二交响曲尤其值得一听。

▼ 扬松斯 / 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为了聆听的乐趣,再推荐一个比较另类的第二交响曲版本——西班牙裔指挥家洛佩兹-科波斯指挥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发烧级”录音。这个演奏听不出什么俄罗斯味,其情感表达却很细腻也很内在,同时在音色与层次感方面极其讲究,旋律线更加隐蔽含蓄,很符合现代性的欧洲标准。洛佩兹-科波斯来自内在力量的节拍以及优雅舒缓的造句是我非常喜爱的风格。此刻,忘记拉赫马尼诺夫,来听一听洛佩兹-科波斯和辛辛那提到底有何魔力。

▼ 洛佩兹-科波斯 / 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说到“去俄罗斯化”,不得不提博尔特和伦敦爱乐乐团 1956 年录制的第三交响曲,是一个重见天日的珍贵录音。博尔特的拉赫马尼诺夫虽然少有俄罗斯味道,居然也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拖长音的木管,弓毛特殊的擦弦方式,浑厚而富弹性的低音,都是博尔特版独有的。他与斯托科夫斯基同样令人尊重,但却比后者意蕴深沉,表情肃穆。他是最早接触到拉赫马尼诺夫音乐的少数几位英国音乐家之一,对于作品时代感的掌握得天独厚。这张唱片虽然录音在作曲家去世十余年之后,仍感觉离拉赫马尼诺夫很近,在诠释上绝对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 博尔特 / 伦敦爱乐乐团


四首钢琴协奏曲放在一起,我的首选仍是阿什肯纳吉,合作者是普列文和伦敦交响乐团。

▼ 阿什肯纳吉 / 普列文 / 伦敦交响乐团


当然近二十年后与海丁克的合作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感人程度仍以老录音为最。

▼ 海丁克 /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


将拉赫马尼诺夫的高贵性表达较充分的是瓦尔德与霍伦斯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1965 年录音,先后有 CHESKY 和 CHANDOS 两种版本发行。瓦尔德被认为在气质上最接近作曲家,甚至演奏的速度都惊人一致。在这个全集里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

▼ 瓦尔特 / 霍伦斯坦 / 皇家爱乐乐团




单独的 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因为所承载的期望值甚高,所以拿鲁宾斯坦和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来压阵是没有风险的。

▼ 鲁宾斯坦 / 莱纳 / 芝加哥交响乐团


但是古巴钢琴家博雷与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录音室录音实在臻至完美之境,几乎无人能够抵御他们的炽热魔力。

▼ 博雷 / 迪图瓦 / 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如果还要再换种听法,我推荐才艺双全、潜质无限的格丽茂早期在 TELDEC 的录音,不仅有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婉约忧伤与逆天激烈,还可见识到升 G 小调前奏曲的细致纹理以及《科莱里主题变奏曲》的逻辑推进性格的千变万化。

▼ 格丽茂


第三钢琴协奏曲近年越来越受钢琴家和音乐会听众青睐,但炫技的倾向愈演愈烈,内在深沉的情感表达也多流于表层,所以尽管新录音不无精彩之选,但我的聆听重点还是喜欢放在霍洛维茨和阿格里奇两个堪称“颠扑不破”的名版上,前者由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后者由夏伊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都是音乐会实况,间隔时间不到五年。

▼ 霍洛维茨 / 奥曼迪 / 纽约爱乐乐团



▼ 阿格里奇 / 夏伊 / 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