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实现(高扬波)
2016-12-07 | 阅:  转:  |  分享 
  
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实现

《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

1919年2月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就以《中国的国际发展,帮助战后工业再调整所设计的计划》为题,在其挚友,乔治·布朗森雷出版的《远东评论》上,陆续连载至1920年11月。在这部洋洋10余万言的建设计划中,孙中山为中国未来的工业发展设想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宏伟大纲:10万英里的铁路和100万英里的公路,疏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开辟全新的北方、东方、南方三大商用港口,从这些港口出发的铁路将远抵西藏、新疆、蒙古和满洲。发展新的钢铁冶炼、矿业与企业,在中北部造林以及移民于东三省,屯垦新疆与西藏。

美国模式,对孙中山影响最大。在各项建设规划中,孙中山频繁地借鉴美国建设发展的轨迹。他在《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序言中指出,“若吾国人能晓然于互助之利,交换之益,用人所长,补我之短,则数年之间,即可将中国之实业造成如美国今日矣”。比如论及北方大港时,他预言其作用将与纽约等大。在谈到引导沿海稠密省区过剩人力物力来开发西部的西北铁路计划时,也引用了美国开拓西部的实例。

但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却从来没有获得过美国的承认与支持。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美国驻北京公使馆参赞丁家立和亚洲舰队司令梅铎曾于1912年1月与2月访问南京,与王宠惠、孙中山进行非正式晤谈表示:“所有说英语的民族都对你们(中华民国)友善,同时你也知道,他们都急于证实中华民国能否立稳脚步。”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宣誓就任大总统后,曾致信沃伦哈定总统,称“视美国为民主之母和自由与正义之战士,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时,美国对于中国的无私友谊和援助,已经多次向我们显示出来……民主在中国之成败,几乎取决于美国的态度”。6月16日,这封信由华盛顿的代理人马素交与总统办公室,被远东事务司毫不留情地锁在了档案柜里。

在这种大背景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前瞻性与宏大气魄只能被扣上不合时宜的帽子。史扶邻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描述了澳大利亚记者瑞纳关于孙中山首次展示他的宏伟计划时的情景,他显然和当时其他西方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一样,把孙中山看作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10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尽管如此,《建国方略》的前瞻性还是有深远影响的。

孙中山设想,建造一百多条铁路共约二十万公里,并铺筑总长度达一百六十万公里的公路(碎石路),形成全国的陆上交通网。在这之中,他最富创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的建设。“此是吾铁路计划之最后部分,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这位伟人同时表示,这一块土地“有最富之农产与最美之牧场”,矿藏丰富、世人罕至,一旦其他铁路完成之后,这条铁路建设实有“必要”。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成为现实并大大超过。青藏铁路被誉为给藏族人民带来吉祥幸福的天路。

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提出修浚现有的京杭大运河等,并新开若干条运河,治导长江、黄河、珠江、淮河以及其他河流,形成全国的水上交通网。他除阐述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航业问题外,首次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利工程。随后在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更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还可发电。

2006年10月,三峡大坝蓄水至156米,三峡工程开始发挥其全面效益,除了孙中山所能想象到的航道改善、发电外,其最大的效益便是防洪,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仅仅百年间,就实现了高峡出平湖壮举。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光辉典范。

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北部、中部(东方)、南部各建设一个特大的海洋港口以发展海上交通,并在沿海建立众多的商业港口、渔业港口。与此同时,他大声疾呼发展大机器生产,兴建冶金、石油、机械、车辆、造船、水泥以及食品、服装、住宅、印刷等工业,全面实现国民经济的近(现)代化。他提出了十年“达于富强之地位”,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的奋斗目标;而武汉的建设和发展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如今这三个头等海港已经建成。在孙中山所设想的三个地方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港口群。北方港口群以京塘港为中心,两翼有营口港、丹东港、天津港等;东方港口群有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连云港港以及落成不久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而南方港口群除了广州港外,还有深圳、蛇口等港口,吞吐量均在亿吨左右,忙碌景象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年设想。



[原创]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实现(高扬波)



对武汉在经济上的战略优势,孙中山有极高的评价。他指出:“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结合全国性的规划,他对武汉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整套设想。

在市政建设方面,孙中山非常重视三镇交通的联接,最早提出“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他还将自己的“平均地权”的纲领运用到这里,提出“整治长江堤岸,吾人须填筑汉口前面,令汉口租界得一长条之高价土地,于其临江之处也。此部之价,可以偿还建市所费之一部分。”他进一步设想,“武昌下游,应建一大堤,与左岸平行,则将来此市可远扩至于现在市之下面”,并且“凡此三联市外围之地,均当依上述大海港之办法,收归国有,然后私人独占土地与土地之投机赌博,可以预防。如是则不劳而获之利,即自然之土地增价,利可尽归之公家,而以之偿还国际发展计划所求之外债本息也。

如今武汉市的规模正在赶超纽约、伦敦。联接三镇交通的大桥隧道都已经建成,仅在长江就有八座大桥和一条隧道。

列宁曾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他的民生主义学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最高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的中国最进步的经济思想。他要在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中小民族资本主义的愿望虽然不可能实现,但他为我们绘制的经济建设蓝图,却能由共产党领导人民来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

2010年10月

























4









献花(0)
+1
(本文系武汉剑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