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学来的

 吴梅枫 2016-12-06

北京人的“礼儿”多,尤其是老北京,“礼儿”就更多了。从一早儿睁开俩眼到晚上关灯上床,哪儿哪儿都离不开“礼儿”。就是日常生活的对话也十分客气。

比如说同院儿里的老街坊们早晨起来一照面就说了:“呦,早起了您?”“早起了,您都喝完了吧?”“刚喝完,叫您惦记着!”

您瞧见没有,一问一答,听着就那么舒坦,透着这么亲切。可是有人要问了,北京人不是一见面就问“您吃了吗?”。非也,这是外界人对北京人的误解!“您吃了吗?”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问的,只能在中午和晌午前后才能这么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邻里之间在饭前饭后相互问一句“您吃了吗”着实是一种朴实的关切。比如到了中午,街坊一见面:“呦,二爷,吃了吗您?”“正要吃呢,怎么着兄弟,您吃了吗?”“还没呢!”“我说,要不一块吧嘿,咱哥儿俩喝口儿!”“哎呦谢谢您了,我这儿还有剩的呢,得,您赶紧吃吧!吃完了好歇会儿” 您看,这话听着多舒心,又亲切又实在,一整天您心里都乐呵呵的。

那么前面说的“您都喝完了吧”是指什么呢?北京老土著们有早晨起来先喝茶的好习惯,“喝完了吧” 指的是喝茶。老北京的生活虽然比较清贫,却很讲究。

就说早晨喝茶吧,对身体非常有益,茶叶中的一些物质可以把人在睡觉时体内积淀的一些杂质和浊气排出去。所以早晨一照面要问“您喝了吗”,久而久之,“您喝了吗”、 “您吃了吗”也就成了一句礼节性的问候语。但决不能任何时候都问,否则就成了失礼。

有人又问了,刚才那二位怎么一位称“二爷”一位称“兄弟”呀?这不是乱了辈份吗?其实这里的“二爷”是指老二的意思。北京人对兄弟排行“老大”、“老二”、“老三”尊称为“大爷”、 “二爷”、 “三爷”。但“爷”字一定要念重声,如果念成了轻声,就变成大伯的辈份了。怎么样,讲究太多了吧。

老北京人在街上相遇要先道吉祥后请安。比如两位熟人一见面,年少的赶紧作揖:“呦,哥哥您吉祥!”(随后单腿下弯)“我这儿给您请安啦!”。年长的急忙扶起对方:“哎呦兄弟您客气,怎么着家里都挺好的吧?”“都挺好的,让您惦记着。哎对了,老爷子挺硬朗吧?”“托兄弟福,硬朗着呢!”。

您瞧,这就是老北京人,文明,有身份。哪像现在呀,不分场合,张嘴就嚷嚷,野调无腔的!没辙,谁让社会在“进步”呢。

我听到不少过客说北京的老人不愿意给别人指道,问个路不够费劲的。我敢说,您向他们问路时如果客气地叫声“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再加上一句“劳您驾”,他们不但会热心地告诉您怎么走,亲自带您去的心都有。如果您问路时连个客气话都没有,张口就“嗨”,没大没小的,能给您指路吗?不骂你就算便宜了!

人凭一句话,佛凭一炉香。北京人更是如此,甭管什么事儿,只要客客气气的都好商量。比如跟人说话,一定要用“您”,北京人就烦“你你”的。北京人说话如果不用“您”就显得特没礼貌,尤其是晚辈对长辈必须称“您”,第三人称的“他”用在长辈身上也要改为“怹”,比如“爷爷怹老人家身体还好吧?”,如果对长辈称“你”或“他”就是太没家教了,外人可能又觉得言重了,但北京人就是这种意识,想改也改不了。也许在外乡人看来有些世故,不就说个话问个路吗,至于这么多事儿吗?没办法,北京人就是好个面儿、就是礼儿多,谁让这里是“六朝古都”呢?这么多帝王将相生活过的地方,能少了规矩吗?因此,讲究礼数是北京人骨子里的东西,说的文学一点,那是北京人的人生哲学,说的世俗一点,那叫混个人缘儿。

老北京生活中的细节里充满了人生的趣味和哲理,处处都有礼数。比如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讲究就很多,就说借锅借碗吧,如果家里来客人锅碗不够用了,向邻居去借,还的时候不能空着还,锅里碗里要装点吃的,哪么装点自制的咸菜都行,要不就会被认为“不懂事”。锅碗可以借,但刀不能借,谁知道您拿着刀干嘛去呀,万一正赶上您不顺气顺手砍人一刀,责任算谁的?所以千万不能去借用别人的刀。

请客是好事吧,但是坏了规矩就失礼了。就说娶媳妇发请柬吧,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不落好。亲朋好友在三天之前收到请柬,您算是“请”人家,头两天收到请柬,您算是“叫”人家,要是当天再把请柬给人送去,您这就算是“提溜”人家了。赶上懂礼儿较真儿的,人家根本就不来。所以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邀请。

老北京的长辈总要叮嘱孩子们牢记“出门三分小”,就是说见了人说话要谦和,宁肯将自己降低辈份也不能冒失自大,因为在北京人的意识里是长幼有序,尊卑有次的,所以把自己放在低人一头的位置是吃不会吃亏的。当然,这个意识在当今的社会也需要适当改变了。比如前几天我见路边一个大老爷们儿拿看一打售楼宣传单拦住一中年女人叫着:“阿姨,带花园的洋房,您看看!”,中年女人瞪了大老爷们儿一眼:“叫谁阿婕呢?有病吧你!”。呵,如今的女土们就怕老,小朋友叫声阿姨没问题,你一大老爷们儿一也叫她阿姨不是找挨瞪吗?所以社会的变迁也给传统礼节帯来了麻烦。

不过,总的来说“礼多人不怪”,在北京人看来,这是生活的艺术,是北京特有的人情味。北京人的礼多是传统,这与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首都有关。天子脚下的臣民没礼没面行您说行吗?所以有礼有面是北京人起码的素质。

文:老牛,图: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