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咱孩子班主任这样告诫:孩子光学习就够了?还差得远呢!

 风中麦穗 2016-12-07

  一

  今天来说西游中的一个老桥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实这个桥段应该换另一个名字:唐三藏三逐孙行者。一起来看看。


  先看第一逐。

  面目狰狞的白骨精摇身一变成了网红脸的“白骨精”,想打着美女送餐的幌子来吃唐僧肉。

  悟空一眼就识破了:假的,都是去韩国整的,说不定还顺道去了趟泰国。

  于是,抬起棒子就打,可动作还是慢了点;白骨精元神逃脱,还不忘丢下一具假尸来陷害悟空。

  唐僧一看,这还得了:“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

  你的所做所为,跟我们佛家核心价值观水火不容。


  结论只有4个字:“你回去罢!”

  来看第二逐。

  白骨精不死心,又化装成老婆婆,来找女儿了。每次看到这,我就想,这白骨精一定喜欢COSPLAY。

  这回悟空不等妖怪说话,抬棒就打,可惜速度还是慢了,白骨精又跑了。

  这回唐僧不等悟空说话,张口就念,金箍把悟空的头都勒成了葫芦了。

  唐僧又开始责骂:我这般劝化你,你怎么只是行凶?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

  这次结论只有3个字:“你去罢!”连“回”字都懒得说了。

  再看第三逐。

  这回白骨精变成了老头,又来戏弄悟空。

  有了前两次的教训,悟空也学聪明了,找来土地神、山神当帮手,果然一招毙命,让一堆白骨现了原形。

  按说该真相大白了,可八戒在边上一撺掇,唐僧又犯迷糊了:到底是人是妖?是人是妖?

  本着佛家慈悲为怀的核心,唐僧还是相信打死的是人。

  这次结论只有一个字:滚。


  二

  面对师傅一次次的驱赶,悟空都是啥表现呢?

  第一次,他第一句话就是:“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

  唐僧对悟空有啥恩?“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好个悟空,好个“知恩图报”。这话把唐僧感动得稀里哗啦,这徒弟没白收。

  悟空的“知恩图报”不是嘴上随便说说,心里一直有这么个念头,所以面对师傅的驱赶,他一直在找各种理由留下来。

  第二次,悟空想了这么一招。“师傅,你要赶我走,先把我头上的金箍回收走吧”。


  这可是个世纪难题,金箍是如来给的、观音送的,除了他们谁能解开?

  悟空当然知道这一点,只是故意出个难题,想要留下继续报恩而已。

  第三次被赶,悟空知道凶多吉少,但还是想尽办法,打了三张牌。

  第一招:现实牌。

  悟空:“俗话说事不过三,你都撵我三次了,我走就是。可我走了,哪有人保护你?”

  唐僧:“你怎么说话呢?就你是人,你走了,八戒、沙僧就不是人了?”

  第二招:难题牌。

  悟空:你还是把我的金箍取下来吧,省得你以后想我了念咒。

  唐僧:我再也不念了。我现在就立字句,跟你断绝师徒关系,可以了吧。

  第三招:温情牌。

  悟空:师傅,我们师徒一场,我走之前再多拜拜你吧。

  唐僧:我是好和尚,不接受你这歹人的叩拜。

  所有的招数都用完了,可并没有打动唐僧,悟空只好含泪离开。

  但临走之前,悟空还是不忘师傅,即使我人不在了,但我的心还跟你在一起。


  悟空跟沙僧交代:路上要是遇到妖怪了,你们就报我的名号,那些妖怪就怂了。至少,可以从直接生吃改成打骨折。

  三

  其实,在整个西游14年、十万八千里路云和月过程中,悟空一共被撵了3次。除这次三打白骨精外,还有两次。

  第一次是悟空刚刚跟着唐僧,打杀了6个毛贼。

  唐僧当时就一顿数落: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一句“做不得和尚”把悟空赶跑了。

  第三次是悟空打杀了杨老汉的儿子那一帮强盗。

  唐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屡次劝你,更无一毫善念,要你何为!快走快走!

  大家都知道,“三”其实是个概指不是确指,不是只有3次而是有很多次,甚至是无数次。西游中唐僧赶悟空走也是这样,只是书里没办法那样一遍遍去重复罢了。


  可不管唐僧赶了悟空多少次,每一次悟空都会回来,继续保他西行取经,直到灵山。

  第一次被赶,悟空听东海龙王说完“张良三进履”的故事后,立刻就回去保护唐僧了。

  第二次被赶,悟空听八戒说师傅被黄袍怪施了法术变为老虎,二话不说就回去救人了。中途还不忘先冲个澡,把身上的妖气洗掉。

  第三次被赶,闹出了一个假悟空六耳猕猴,悟空听说师傅被打,那个气呀,最后一棒子解决了李鬼,跟着师傅继续取经。

  不管被赶多少次,悟空的态度始终如一:师傅虐我千百遍,我待师傅如初恋。一定要陪着师傅西去取经,报答解救之恩。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知恩图报,估计也就是这样了吧。悟空简直就是人、妖、仙三界标准的道德模范呀。

  四

  上面的故事我们不厌其烦地这样说,不仅仅想告诉大家悟空是一个多么好的徒弟,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唐僧是个多么幸福的师傅。

  跟唐僧相比,我们很多家长就显得有些悲情了。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真应了那句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可结果呢?不少孩子并不懂得感恩。

  某天父母生病了,想让孩子给自己倒杯水,可孩子盯着电脑头也不回地应一句:你自己不会倒吗?

  那一刻,作为父母的你该是多心酸?末了,还要拖着生病的身子给孩子做饭。


  可这一切怪谁呢?很多人平时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只要分数高,怎么样都可以,缺忘了教会孩子感恩。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现在不懂感恩,也许只能是“子不教,父之过”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真应该跟唐僧学学。比如唐僧时不时会提醒悟空一下。

  “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这种提醒真的很有必要,因为一开始孩子真不知道这么个理,你要告诉他,他才会知道,然后才能转变成行动。

  当然,这种提醒要讲究艺术,不能生硬,让孩子乐于接受。比如,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在鼠、象的相处中,让孩子自以为很牛,既可以来帮帮你,也能满足孩子自己的内心需求。


  这种提醒更要注意分寸,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觉得我是你爸你妈、生你养你,对你恩重如山,你就要对我低眉顺眼、言听计从。

  唐僧还有一点值得学习的就是以身示范。不管遇到什么菩萨什么庙,都一定跪拜行礼,给徒弟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为人父母者,也一定“为人子女”,想让孩子懂得感恩,我们自己对父母首先要做到这些。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送给所有父母与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