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故事】祖莹燃火偷读

 江山携手 2016-12-07

祖莹燃火偷读

 

【原文】

祖莹①,字元珍,范阳遒人也②。……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③。好学耽书④,昼夜相继。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俟父母寝后⑤,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⑥,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佥⑥称"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⑦,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选自《魏书·祖莹传》)

 

【注释】

①祖莹:字元珍,北魏时人。以文学著称,官至车骑大将军。②范阳遒(qiú):范阳郡遒县。郡治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县)。③中书学生:太学学生。中书指中书学,犹如太学,北魏时的中央教育机构。④耽(dān)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⑤俟:等,等到。⑥光明:光亮。⑥佥:全,都。⑦才器:才气、胸襟。⑧《曲礼》:《仪礼》的别名,又称《礼经》,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

 

【今译】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他年仅8岁就能够诵读诗书,12岁时成为太学学生。他热爱学习,沉迷读书,夜以继日地用功。他的父母担心他因此而病倒,便禁止他学习,但是不能阻止他。祖莹经常偷偷地在灰烬中藏起火种,等到父母睡觉后,就燃起火种刻苦读书,并以衣被塞住窗户,担心透漏光亮,被家里人发觉。因此祖莹的好名声一天天地大起来,人们都称他为"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担任中书博士的张天龙负责讲解《尚书》,那天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来讲,学生们都聚集过来。祖茔因夜读疲劳,睡过了头,慌忙之中把同房学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礼》当作《尚书》拿来了。老师催促着叫祖莹上台。他到了台上一看,才发现拿的是《曲礼》,而不是《尚书》。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调换,于是就把《曲礼》当作《尚书》放在面前,然后背诵了三篇《尚书》,没有遗漏一个字。

 

【故事】

北魏时祖茔夜读用火,与贫苦人家无奈用火不同。祖茔家庭世代做官,有钱点灯火。他8岁能念《诗经》《尚书》。12岁为中书学生,喜欢学习,日夜不停。他的父母怕他把身体搞坏了,不许他晚间多读书,每天早早地就把他的灯熄灭了。他表面上遵从父命,但是暗中把火种埋在灰里,把仆人打发走。等到父母入睡了,他再起身点火,又怕光亮被人看见,便用衣服把窗户遮起来,然后静静地读书。就是这样,他还是被家人发现了。这么好的事迹传扬出去,亲属们管他叫“圣小儿”。他一边读书,一边作文,文章受到当时高明人士的称赞。一次,中书学生聚会,讲解《尚书》,祖茔因夜读疲劳,不知不觉睡着了,等醒来已经天亮,慌慌张张地把《曲礼》当作《尚书》带到课堂。由于老师严厉,他不敢回去取书。但当时老师叫他背《尚书》三篇时,他没有错一个字。事情传出去之后,魏孝文帝召见了他,他应命背诵和讲解五经章句,得到皇帝的赞赏。他就是经过夜以继日的学习,成为京师数一数二的才子。后来他出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主张作文要自成一家风格,并有自己的见识,不能与他人的文章雷同,反对当时文风中的公式化现象。他苦读有学识,才有可能提出这样的主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