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骼肌肉系统放射学】儿童四肢长骨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上)

 范爹 2016-12-07


作者:陈桂玲 张晓军 张新荣 郭斌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四肢长骨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LCH患儿临床及影像资料。本组病例中10例行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本组单发病灶7例,其中胫骨4例、桡骨2例、尺骨1例;多发病灶5例,均为长骨病变,共12处病灶,股骨6处、肱骨3处(其中1处累及骨骺)、胫骨2处、桡骨1处。X线及CT检查病灶表现为溶骨性、虫蚀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常见;周围软组织肿胀常见,仅1例伴软组织肿块形成。MRI检查病灶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初次就诊,根据影像诊断LCH 6例、感染性病变6例。12例患儿治疗后均定期随访,单发病例且病程长者预后较好。

结论

四肢长骨LCH好发于长骨骨干及干骺端,表现为溶骨性、虫蚀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发病部位及影像征象具有一定特点,但与恶性骨肿瘤等鉴别仍有一定难度。综合X线、CT及MRI表现能提高术前诊断率,并为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本病好发于儿童,可累及多个部位和多个系统。有关脊柱及颅骨LCH影像表现的文献报道较多,四肢长骨LCH相关报道较少。笔者着重探讨儿童四肢长骨LCH的影像征象,结合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临床资料

搜集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儿童四肢长骨LCH病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 8岁,中位年龄3岁;病程1~ 25个月。10例患儿临床表现为相应部位肢体疼痛或跛行,1例以发热半个月就诊,1例以额部包块就诊。11例患儿行'病灶刮除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术'治疗及术后化疗,1例患儿行病灶活检术及化疗,均行改良德国-奥地利协作组83/90(DAL-HX83/90)方案化疗。


二、随访方法及预后评估指标

患儿治疗后均定期随访评估病变预后情况。患儿手术治疗后6个月内每2个月随访1次,6~ 12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半年随访1次,直至术后3年。随访时进行血液及影像检查,如无原病灶扩大及新病灶出现说明病情稳定。


三、影像检查

本组病例中12例均行X线检查,11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X线检查采用Philips数字化(DR) X线机,进行相应长骨正侧位摄片。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机及其工作站。对不配合检查患儿检查前30 min给予5%水合氯醛口服,用量1 ml/kg。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 mAs,层厚0.625 mm,螺距1,重建层厚1~3 mm,所有图像均通过PACS传送至工作站,图像经MPR、VR重组。MRI检查采用Simens 1.5 T超导型MRI扫描仪,扫描序列包括SE TI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 T1WI、T2WI,行STIR冠状面及T2WI横断面扫描。TIWI:TR 623 ms,TE 22 ms,反转角(FA)180°,层厚3.0 mm; T2WI: TR 4 960 ms, TE 105 ms,FA 150°,层厚3.5 mm;STIR:TR 3 450 ms,TE 89 ms,FA 150°,层厚3.0 mm。以上影像图像均由2位高年资影像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达成一致意见而诊断


结果
一、影像征象

本组单发病灶7例,其中胫骨4例、桡骨2例、尺骨1例;多发病灶5例,均为长骨病变,共12处,其中股骨病灶6处、肱骨病灶3处(其中1处累及骨骺)、胫骨病灶2处、桡骨病灶1处;病变主要位于干骺端及骨干,仅1例累及骨骺。X线平片表现为病变处骨干增粗,骨皮质变薄,内见类圆形、椭圆形密度减低区,呈溶骨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界清,硬化缘不明显;9例见骨膜反应,呈层状、线样、葱皮状骨膜增生(图1),其中1例尺骨近端少许骨膜反应,无明显骨质破坏。CT清楚显示骨髓腔密度不均匀减低、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胀,11例见软组织肿胀,重组图像显示更清楚(图2)。MRI检查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周围可见环形、层状骨膜反应,呈袖套征改变,邻近髓腔内见广泛异常信号;STIR序列上病灶均呈高信号。MRI对病变硬化缘显示较好,本组病例中2例可见硬化缘(图3);MRI能清晰显示髓腔内外软组织肿胀,仅1例伴软组织肿块形成。CT对骨质改变细节显示较好,MRI对软组织肿胀及肿块的范围显示更清楚(图4图5)。


图1,2   6岁患儿。图1为X线平片,左股骨中段见椭圆形骨质破坏及骨膜增生;图2为CT重组图,可见左股骨中段椭圆形骨质破坏及骨膜增生,骨皮质中断,髓腔密度减低

图3   MR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序列,右胫骨中下段骨髓腔内见椭圆形高信号,病灶周围见硬化缘及层状骨膜增生,呈低信号

图4,5   2岁患儿,图4为CT重组图,右胫骨中段骨质破坏、骨膜增生;图5为MRI STIR序列,示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与髓腔相连,与CT(图4)比较,软组织肿胀及肿块的范围显示更清楚

图6~10   4岁患儿,图6为普通病理图,见较多单核样细胞(HE ×100);图7为免疫组化图,CD1a阳性细胞;图8为化疗前X线平片,右桡骨近段骨质破坏伴少许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胀;图9为化疗前CT重组图,右桡骨近段骨质破坏伴少许骨膜反应,髓腔内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0为化疗25个月后复查CT,桡骨近段病变骨密度较前均匀,骨皮质连续略变薄,与化疗前(图8, 9)比较,病灶基本消失


二、病理表现

病理采用常规制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肉眼观,病变为灰红及暗红色碎骨组织,质硬,其间见肉芽样碎组织;镜下病变组织内可见单核样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其中最多见为大片增生的单核样细胞(图6)。免疫组化示单核样细胞CD1a、S-100、CD68(图7)、Lca(+),Ki-67(35%+)。


三、治疗后随访结果

本组患儿随访时间1~ 25个月。其中随访时间17个月以上患儿7例,5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5例单发病灶患儿长骨病灶密度趋于均匀,骨质密度增高,髓腔可见,相应骨皮质增厚,有局限趋势,并未发现新的病灶,其中2例病灶基本消失(图8图9图10);2例多发病灶患儿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其中1例出现新病变。5例随访时间较短(1~ 7个月),病变在影像上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