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最大的“不公平”来自父母

 长沙7喜 2016-12-08
荟思




中国的家长群体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群。父母一代读书时所处的是一元化的教育环境,而孩子所面对的是非常多样化的教育市场,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使得父母们感到彷徨和手足无措。中国的教育有很典型的东亚文化特色,然而父母一代的成长见证了西方文化最强有力的渗透,两种文化基因的冲突就像两队拔河选手的较量,使父母在为孩子做选择时增加了很多纠结。

在《三字经》里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传统是很强调家教的,在父权至上的时代能够提出“父之过”的断言,可见身为家长的教育责任之重。随着现代学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家庭教育的观念相应地被弱化了。另一方面,现代父母的工作压力通常很大,生活内容也缤纷多彩,也使得父母关注和陪伴孩子的意愿减少了很多。


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大多并没有落到实处


从表面上看,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地高。他们非常关注幼升小、小升初的形势,对各个层次的名校如数家珍;他们在孩子的课外班之间奔波忙碌;他们热衷于搜集各种学习资料,聆听牛爸牛妈的成功经验。“拼爹”和“拼娃”这两个非常对称的口号,似乎也表明家长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不相伯仲的。

然而只要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家长的这种“重视”只是浮于表面,实效性却很低。譬如生病了吃药,药没有用到位,也就难以起到治病的效果。

名校拥有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家长只是生硬地把这些资源塞给孩子,而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资源该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更何况当前应试是主流,教学资源的配置也都是向应试倾斜,家长更要时刻掌控孩子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把名校当做保险箱,以为进了名校就是成功了一大半。名校从来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而至多只是给孩子提供了更高的起点,真正的收益必须在日积硅步中逐渐积累,这个过程才是最需要家长参与的。

课外班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首先是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搭配上就有风险。相对于上一代人几乎一片空白的课外教育环境,现在的课外学习内容之丰富,就像一个饿了三天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桌满汉全席,很容易饥不择食。课外班太多或者搭配不合理,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即使孩子看起来多才多艺,但成长却是病态的,是一种“虚胖”。

其次,很多家长只是把心思花在给孩子报班,然后就是每次上课安排接送,他们关心的也只是孩子最终的学习效果,而很少有人重视学习的过程。这与把精力都花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错误如出一辙。孩子的早期成长和学习,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得多。过程做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而一味追求结果,往往造成畸形成长。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目的是保持生命系统的良好状态,而不在于塞了什么东西到肚子里。过量的山珍海味吃下去不仅无助于健康,反而会把肚子变成垃圾场,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教育经验的分享,的确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家长能够把别人家的教育经验有机地融入自己对孩子的引导,自然是非常完美的结果。然而大多数经验分享会往往变成了“故事会”,听众在羡慕和敬佩一番后就作鸟兽散了。另一方面,这些牛爸牛妈们虽然有不少教育心得,但毕竟不是教育专家,他们对别人家孩子的情况很难给出真正有效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案例大多都比较特殊,例如孩子的天资比较高,学习主动性比较强等等。因此,他们的教育经验一般不能直接复制。而如果要进行转化,大多数家长通常并不具备这样的独立能力。打个比方,你经常去听炒股高手的经验分享,但自身的股票分析能力很薄弱,炒股一样还是很容易亏损。

我也会在方便的时候听一些教育分享,就在最近还听了两场在线的。总结起来,这些分享者的“成功”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大量时间精力(也许还有财力)的投入,其二是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去,而不是在旁边监督和推动孩子往前走。他们的成功印证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不在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有多强。有些案例的确需要比较雄厚的财力支撑,但我认为那只不过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做了相应的教育选择,并不意味着财力的必要性。

所有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长期的整体规划,所有的具体操作都是基于既定的规划,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听众很容易被某些具体的细节安排所吸引,如获至宝进而实施之。如果理解不好局部与整体的关联性,这样的简单复制不会有什么价值。即使是注意到了教育规划的重要性,很多人也会在短暂的犹豫后为自己找到逃避的理由。事实上,我所听过的分享,分享者都在工作甚至个人生活上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和牺牲,这确实不是常人容易做到的。教育分享会就像大学里不定期举办的演讲,去听一听能够给自己一点高大上的感觉,但真正的进步主要还是来自课程的学习积累。课程如果学扎实了,听演讲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反之则纯粹是一种自娱行为。


教育不公平是被臆想和夸大的结论


在家长群体里有一种不自信的心理,不相信自己能把孩子教育好。他们的理由很多:教育环境不好,孩子天资平庸,自己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等等。这种不自信的心态并不罕见,在面对困难时尤其普遍。伴随这种心态的往往就是失败——别人已经纷纷起跑,你却还在给自己找不跑的理由,还谈什么冲线?只要有了孩子,教育就不是我们可以回避的事情,只有全力争取做到最好。今天你不好好教育孩子,将来就要被孩子狠狠地教育。

的确,我们可以看到有钱人或者权贵阶层有机会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因而产生教育不公平的愤懑。然而,我们从来没有期望过绝对的公平——除了被臆想出来的所谓共产主义的终极社会形态以外,人和人之间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天资,财富,人脉资源,都是造成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与我们当前认可的公平并不矛盾。

在面对不公平的环境时,很多人没有被动等待,仍然会努力给自己寻找发展的机会。然而教育不公平却成为很多家长不作为和随波逐流的理由,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大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是不可逃避的事——唯一可以逃避教育的方式就是不生孩子。正如前面我提到的,现代学校体系的庞大已经极大削弱了家庭教育的观念,也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强有力的逃避理由,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在很多家长的时间规划里,为孩子预留的时间少得可怜;在他们的自我能力培养表里,也很少纳入教育能力这一项。

大多数家长都把名校作为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当他们感到自己难以达成这个目标时就容易灰心丧气,失去努力的意愿。然而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品格培养和生存技能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资源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孩子无论是在怎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最重要的是他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而不是他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内容。尽管现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高科技人才在人群中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大多数人只需要常识性而不是专业性的知识就能做好工作。看看有多少人声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只是四则运算,就可以推断专业知识对于大多数人的作用只是为了获得文凭。

名校文凭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确是一块好的敲门砖,但它的作用时间非常短暂,而不是起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为了获取这块“砖”而置更重要的成长因素于不顾,结果必定是得不偿失。在我们所认可的成功人士中,高知人群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他们的成功经验也揭示了对他们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对学习的感悟而不是所学的具体内容。

父母即使不能在学业上给孩子有效的帮助,但如果能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就已经是很大的激励,其作用绝不亚于大笔撒钱给孩子上国际学校的土豪。反倒是在中国“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很突出,这些败家子就是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名校学生的身份也不能掩盖这种失败。


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种普遍存在的失败教育,就是父母自己不参与孩子的学习,只会像监工一样用鞭子赶着孩子拼命学习。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不仅很难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反而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第三种笨鸟”的段子,可以生动地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因成绩不好,又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我相信没有哪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笨鸟”型的。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明显的困难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而不是批评和打击。当父母抱着双手嘲讽孩子是笨鸟而又不能提供实质帮助时,孩子的内心是不可能服气的。反之,如果家长能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努力解决问题,哪怕家长自己更“笨”,也不会受到嘲笑,反而能赢得孩子的尊敬。无论努力的结果如何,孩子都是享受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学习蹂躏。

要解决具体的学习困难,请家教补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有经验的补习老师能够更准确地找到造成孩子困难的问题所在,避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但补习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不要去参加班级形式的补习,最好是一对一的方式,因为孩子更需要个性化的关注。当然补习老师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如果是小学阶段的补习,家长最好能跟孩子一起听课。做孩子的同学,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学习进展状况。而且,我相信补习老师也不会因为家长的加入而要求提高补习费用。花一份钱得两份好处,这是多么划算的生意!

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固然不可或缺,但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能力同样重要。当前中国教育的低水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的理解有重大的偏差,把知识学习置于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之上,这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事实上,只要人文关怀做到位了,对知识学习可以起很大的推动作用。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学习不仅生硬,而且很容易造就以知识谋取私利的利己主义者,这对于社会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给孩子规划相应的学习内容,知道什么时候要给孩子自由和放松的空间,什么时候该约束和推动孩子向前走。这些内容其实不断在教育分享中反复出现,又有多少听众领悟到了?又有多少听众真正付诸行动了呢?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绝不是他们给孩子提供的物质资源,而在于父母如何带孩子去认识世界,他们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认知。因此,不同孩子的成长过程,最大的不同恰恰是来自于他们的父母的差异。



推送名家观点
反思教育理念
探讨教育问题
关注少儿数学教育
专业
欧拉数学荟
微信号:louwen10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