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码头的那些儿歌,能记得的老益阳人还有几个?

 湘益资黄 2016-12-08




常年在外,思乡心切,2016 年大年初一那天,我带着全家人乘车回到了益阳资阳区老城里。

在三圣殿下车,向大码头一路走去,我的目光搜索着儿时所熟悉的麻石街、商铺、戏院、宫庙、古巷……这短短的500多米,我曾经往返过无数次,就连街上哪一块麻石断了、歪了,我都能如数家珍般地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昔日大码头那繁华兴盛的景象如今不见了,唯有牢记的大码头儿歌,仿佛一首一首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在盛光保米粉店老房子前留影


大码头,汽笛叫,洋船靠岸客人到。

恰饭睡坐买东西,铜壳子不要要钞票。

资江浴池冼个澡,勤俭旅社好睡觉。

紫鸿春里买包子,盛光保里恰面条。


大码头是湘中北的航运中心,南极潇湘,北通江汉,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南来北往的客人上岸涌到街上,给大码头带来了商机和热闹。解放初期,统一货币,发行人民币,铜元、银元禁止流通,故而“铜壳子不要要钞票”。


旅客上岸第一要务是找个好旅社落脚。大码头十字街头东南角,有一栋外墙贴麻石粒面的二层楼房,招牌曰“勤俭旅社”,其设施设备简单实用,服务周到,价格便宜。旅社对面一栋三层楼是当时益阳城区最大的百货商店,对角也是最大的副食品商店,购物方便,又靠近码头,是旅客住宿的首选之处。


落店之后,客人们接着便是到下首100 米的资江澡堂,洗个热水澡一身轻爽,但肚子饿了,需要进食。

旧时澡堂内


下行300 米,就有两家食品老店。其一为“盛光保面馆”,系盛氏兄弟(光保、佑林)所开。此店有上好的肉丝面。煮熟的面条细而不断,软而不腻,捞上来下到放了熟肉丝、姜丝、葱花、料酒、七醋、猪油和骨头胶汤的碗里,吃起来美味难言。


在盛光保米粉店老房子前留影


其二就是“紫鸿春包子店”,其脆菜包子食材讲究,做工精细,甜中带酸,酸中有咸,美名远播。


大码头每年有三波人气鼎盛的热潮,每波均有儿歌描述。

1


春水流银


三月间,阳雀叫,

李花谢,桃花笑,

( 谢,方言读俩)

资江河里春水到。

木簲竹簰毛板船,

牵连不断岸边靠。

来的都是宝古佬,

要到五福拜关庙。

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节,载煤的毛板船及竹簰木簲从资水上游宝庆(现邵阳一带)顺流到益阳,靠岸停留几日,能卖则卖,卖不掉则补充给养后,“日夜江声下洞庭”,人长江到武汉。

旧时行船相片


这些船老板、簰老板在益阳第一件事,就是到三堡五福宫的春秋阁祭拜武圣关老爷关羽,以求保佑行船驾触平安。


五福宫是清光绪年间宝庆府所属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五县旅益商人所建造的一座规模宏大的一组宫殿式建筑(共三进),其中的标志性建筑是中间的“春秋阁”。此阁三层,高17米,阁由16根花岗石圆柱支撑,雕梁画栋,飞角流檐、四角铜铃、顶盖琉璃黄瓦,形势巍峨。中间大门镌刻楹联:

文圣人武圣人两个圣人,

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

中间一层为忠义殿,立关圣大帝,下层是文昌殿,立孔老圣人。阁内原有关羽塑像,后被拆除。



1914 年,宝庆五县人士为解决客籍子弟入学,在五福宫内开办私立五福小学,1943 年又增办五福中学,1956 年6 月更名益阳市五中,9月 ,我考入此校读初中。现在是益阳市六中高中部,已经看不到以前任何面目了,很是可惜。


毛板船用未刨过的松木板制成,长20 余米,宽3 米多,载煤最重可达120多吨。抵达益阳,船老板卸煤后,将船拆解,出售船板。

旧时码头与毛板船


旧时,在益阳停泊的毛板船有时多达2000 多艘,成千上万船工及船老板为益阳带来滚滚财源,因而有“银益阳”之美称。


2


夏日 “双抢”


七月半,天气燥,收早稻,插晚稻,

满街都是打禾佬。

尖斗笺,短扁担,草席一铺好睡觉。

樟树国药看老虎,

黄裕和里逗花豹。

五之园里去不得,

巷子里头有鬼叫,

就看电影打枪炮。

益阳大部,沅江、南县全部,都属于洞庭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习惯种双季水稻,但田多劳力不足,要在立秋前完成早稻收割、晚稻插秧很困难,为了抢收抢插,需请临时工。而新(化)、安(化)二化及邵阳一带山区,人多田少,剩余劳动力就在每年七月份结伴来湖区“双抢”赚取钱粮。这些打禾佬往返途经益阳城时,须停一两日,来时找东家(湖区来人接洽),去时要玩耍休息。


打禾佬一到,益阳满街都是头戴尖斗签,肩扛卷了草席的宝古佬,他们逛商店,进剧院,晚上在屋檐下,铺开草席随遇而安。


这些时日,大码头下首不远的樟树国药局人气最旺,门庭若市,打禾佬们争相来看店里所养的老虎。


樟树国药局由江西人合资始创于清光绪初年,,以前益阳的药店80%都来自江西,该资金雄厚,铺店资金约3万银元,职工有30多号人。由最大的股东熊永生做总经理,主抓全盘,他勤奋好学,善于经商,规模甚大,在西安、成都、郑州、广州、武汉等多地设庄(办事处) 联系生意,专人采购上乘药材。此店为穿透式砖木结构,外墙有高大石库门,门内有天井,穿过天井中间过道即是宽阔的店堂。堂内横梁上悬挂一匾,黑底金字 “尊古炮制”。左右堂柱上有褴联一幅: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1948 年,此店买来一只老虎,关在店堂右侧靠墙的铁笼中喂养,以显示实力,招揽顾客。此店虎骨酒也因之名扬湘北。


从樟树国药局下行100 余米,又有一家黄裕和药店,规模略小,也养了一只小豹,它整日团身睡觉,从不理会观众。


打禾佬白天逛正街,晚上想去名声远捎的五之园大戏院看戏。戏院坐落在古道街,有一条长约百米的明清古巷与正街相连,此巷夜晚阴森可怖,无人敢进,据说时常听到鬼叫。


五之园大戏院始建于1918 年,是益阳头等戏院。其大门前高挂戏牌,标注戏班、戏目、角色,白天吹打洋鼓洋号,招摇过市做广告,天黑时开台锣鼓响起,顷刻好戏登台。戏台电光布景,恍如真相。


1948年初,正演《济公活佛》,观众暴满。记得驻扎在大码头对岸,龙山港的国民党一伙伤兵,要强闯戏院大门,与本地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开枪打死在巷口的伤兵3 人。事后,戏院停业数月,夜晚无人敢进此巷。


1954夏,一场大水冲垮了戏院,一代名园从此不复存在,但古巷下首的银星戏院,和稍后新建的人民电影院则慢慢兴旺起来了。


3


元宵观灯

益阳街上最热闹之时,应是元宵晚上。是夜,从大码头到学门口,临街商铺、单位,扎彩门,挂彩灯,住家都把电灯、煤气灯、灯笼都挂到门外。于是,麻石街上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各行业公会、机关学校、工厂商铺自组的各路龙灯花鼓队,从大码头出发,由西向东且演且行。鞭炮声、锣鼓声和着五光十色的道具、戏装,象一条翻动着彩色波浪的河。有儿歌为证:


元宵节,好热闹,

锣鼓喧天锁喇叫。

千字鞭,三眼锍,

嘭嘭啪啪放大炮。

“夫妻观灯” 刚演过,

“刘海砍樵力 又来了。

彩莲船妹子梭媚眼,

蚌壳子精好漂见。

金尤狂舞好威武,

虾子冲天更奇妙。


从农历年初开始,益阳街上各花鼓队就组队排练节目t-制作道具,锣鼓之声不时传来。我家所住的公码头巷对面有一间空门面,临兴街居委会在此排练黄梅小戏《夫妻观灯》,


配图

其导演是这条街上颇有名气的戏公子孙某。他本是益阳纸业巨商的大公子。孙大少爷一表人才,在外求学回来,不喜从商,独好演戏,与一年轻漂亮女子演《梁祝》,扮相出众,唱做俱佳,轰动大码头一条街。后来两人私奔,不知去处。



此戏夫妻二角,由两个十岁女孩所扮,正式演出,剧中那些胖子、瘦子、高子、矮子观灯的可笑形态居然表现得惟妙惟肖,有趣之极,观众无不掌声连连。


其余地花鼓,彩莲船、蚌壳子舞和金龙翻腾等传统节目,依然受到欢迎,最引入注目的是虾公子起跳冲天了。


这是竹木筏行业的独家节目。十几个人抬着的那十来米的竹制巨虾,其头部装有一根十几米巨竹做的虾刺,每每遇到商家放大鞭炮,就触动机关,随着十几个抬虾人齐声呐喊,那缠裹着白布的虾刺突然冲天,颤抖不已。此时,金鼓齐鸣,土锍爆响,观众吆喝,一时间几乎闹翻了天。


如此热闹非凡的盛况,从1958 年大跃进直到“文化革命”中,因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再也不见了。然而,世事难料,1978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大获民心。大会闭幕日,虽非元宵,久违的龙灯花鼓,又一队接一队在大白天耍起来,万千群众如久旱逢甘雨,尽情欢乐,整夜不息。


时节如流,转眼一轮甲子过去。昔日大码头的热闹与繁华随着时光流逝了,但岁月无情人有情,那些耳熟能详的儿歌及其所描述的情景,依然时时在我心头涌现,儿时的那些老人,可还在?能记得的老益阳人又有几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