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身体干燥如何是好?

 昵称38875839 2016-12-08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12

2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What's your plan today?


从悉尼回到了杭州,我觉得种种不适应,比方说我经常容易肚子胀,还有口干舌燥。


想想也是,如今冬天,降水量下降,很多女性都感觉早上起床时口干舌燥嗓子疼。


还有一些人感觉身上燥热,皮肤干燥,甚至眼睛也会发干。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喝水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不过喝水可不是等到渴了才喝的,而是每餐饭前喝两餐之间都主动补充水分。


不过,还有不少人表示,喝水根本不能解决干渴的问题,也不能让皮肤和眼睛感觉更加滋润。


所以今天winnie来给大家好好说说,看看干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

第一种干燥的原因在于补水的方式。


如果身体的不适只是因为水分不足,那么就需要考虑一下,补水的方式是否可以调整。


纯水的补水效果往往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会很快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中,然后从肾脏排出去,滋润咽喉和消化道粘膜的时间很短。


相比而言,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的水就好的多~


因为他们具有低于血液的渗透压,就能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


所以在这里,Winnie建议大家可以喝喝蜂蜜水哦。

原因之二

第二种干燥的原因,在于饮食不当,吃辛辣、浓咸、干燥的食物过多,增加了水分消耗。

 

人们都知道,盐具有强烈的吸水作用,用盐腌制食品会出水


其实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如果菜肴口味太重,或者摄入含钠食物过多,盐进入血管之后,就会升高血液的渗透压


于是,组织中的水分子就会被它所吸引,进入血管


结果就是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组织中的水分会减少,自然就会引起干燥。

 

炒货之类的食物,比方说油炸花生米、炒葵花籽、各种烤制坚果,本来就是低水分食物,再经过高温加工去掉水分,形成非常干燥的状态。


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是亲水物质,他们非常渴求把加工中失去的水分抢回来。


所以,这些食物一进入口腔,口腔、咽喉粘膜的水分就会被夺走。


所以在这里Winnie给出贴心建议,一天吃一把坚果就够啦,千万不要多吃,一则热量高,二则导致身体干燥。

原因之三

第三种干燥的原因,是因为维生素A不足


这是因为,维生素A是上皮组织的合成和修复所必须的


如果它严重不足,皮肤和粘膜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表面所分泌的粘液就减少,粘膜免疫功能也会下降,这种情况就会带来干燥感......


怎样知道自己可能有维生素A缺乏呢?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手,如果觉得自己的皮肤特别干燥,用指甲一划就明显出现白线,脚趾脱落,不防反思一下有没有维生素A缺乏问题


如果你的眼睛经常有发干的感觉,夜里看东西也不如以前清楚,那就更能确认自己可能缺乏维生素A了。

 

说到眼睛发干,恐怕电脑控、手机控再熟悉不过了


很多人经常滴滴眼液,但是效果甚微,人们不知道,使用电脑手机这些光线强度变换强烈的电器,或者过多的看电视,看iPad,会过多消耗体内的维生素A,更容易发生缺乏。


维生素A的典型缺乏症就是夜盲症和眼干燥症,严重时可以导致失明。


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至今仍有数以万计的儿童由于眼干燥症而成为盲人。

 

我们可以多吃橙黄色很深绿色的蔬菜,比如胡萝卜,南瓜,甘薯,以及菠菜,芥蓝,甘薯叶等。

 

如果已经发生了眼睛干燥的情况,在食物补充的同时,还要直接服用维生素A胶囊或者鱼肝油,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猪肝、枸杞... 护眼究竟哪家强???


因为胡萝卜素的转化速度比较慢,而且转化率每个人都不同,而维生素A吸收利用很快


很多女士表示,服用维生素A之后,他们的眼睛明显好转。


不过也要注意,每天服用量不要过多,以免发生蓄积性中毒,眼睛有干燥的话那么每日服用1000微克左右


这时会发现,皮肤的干燥状态也有所好转。

 

原因之四

不过,补水和补充维生素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哦


因为还有一部分人的问题在于休息不足


很多人都有体会,如果经常熬夜,身上会感觉烦热,皮肤也觉得特别干燥


传统养生把这种情况归入内热,这可能是因为,人体本来应当在夜间休息入眠,体温降低,但是如果处在熬夜状态,夜晚体温就要继续升高,增加身体水分的损失。


而且,熬夜使得皮肤的及时修复和更新收到影响,皮肤的保水性也会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措施就是及时休息


在熬夜之后,第二天第三天都要提前入睡,让身体及时恢复,皮肤的滋润度逐渐回归正常,眼睛也能恢复原来的清澈明亮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